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现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中国绘画从古以来逐渐形成山水、花鸟、人物三种表现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审美追求。


近年书画市场经过了“亿元时代”后进入了饱和期,让所有行内人叫苦不迭,但是山水画的势头在这非常时期却是只增不减!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刘斯奋《山水》

中国的山水画里,是“高士”们对于自我同样有着精神追求和修炼。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历代的山水画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张彦《山高水长》

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使人们的精神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莫各伯《凌霄开晓雾》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谢争杰《无尘》

山水画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庄晓俊《同尘》

“心性”的精神修炼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也是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内在动力。古人画的并不是肉眼看到的山水。则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王立华《朝晖》

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标准与追求就是山水画的标准了。这套精神修炼法的追求,也是山水画的追求。


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强调“静淡远”的气息。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是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方楚乔《清溪叠嶂》

溯本还源就会发现,令历代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王立华《清流》

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类精神之自满自足的代表。画面上“冲和”的气息,正是那精神之本来的气息。行云流水般的走笔和落墨,代表着“心念”的无住与生灭。


那么,山水画的山,水,人、房屋背后的寓意是什么呢?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的生生不息的关系。“人”则指的是那寻找精神之“本来面目”的修道之人。“云雾”代表着这层关联在求道人的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苏起龙《风正一帆》

“房屋”的出现表示修行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终极的回“家(心斋)”。“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远处山中的“瀑布”召唤和标志着“识本还源”。“桥”的意味是由“此岸”到达“彼岸”。“船”的一层含义是“渡”,另一层含义则是“逍遥”:修行人又重返人间。“庙宇”则代表着那认识人类精神之本来的方法。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也能看“山水”,品风雅

王立华《暖阳》

意蕴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表现,是人的心境、胸次空灵、虚静、真诚心灵的主观抒发,中国山水画在形式和意蕴上,更多流露出画家自己的主观感受,是物质万象的精神外延,即神思漫游。


山水画里的清新、秀美、宁静,恰恰是为人的精神层面创造的绿洲。画面上的清清的流水、青绿的着色,无不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和现实的真实相对照似乎是理想的,不是现实的,但是这种理想正是现实的真正需要,而不是现实的再现,是现实折射出的理想境界。


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