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等地出現甲肝流行病 上海曾近30萬人感染

3月7日晚,一份加蓋了“九州通(錦州)醫藥有限公司”公章的《通知》在網上引發關注,這份《通知》稱:近期,大連和丹東地區因食用海產品而引起甲肝流行病爆發。因此,目前我們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同時,也要預防甲肝感染。請公司員工及家屬暫時不要食用海鮮產品,全面做好個人防護,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落款時間為3月6日。

目前,有媒體報道已經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

大連等地出現甲肝流行病 上海曾近30萬人感染

據網絡搜索發現,早在2月底,就有關於“遼寧丹東東港、大連莊河等地暴發甲肝流行病,且跟海鮮有關”的信息在網絡上流傳。並有網民在微信群中轉發有關信息稱:莊河市中心醫院檢驗科早上化驗肝功,12個人中有5個人肝功呈陽性,建議少吃貝類和海貨,注意防範。

3月2日,丹東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進行了緊急回應稱:丹東市甲肝雖然病例略有上升,但在可控範圍。研究表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與食用生海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市作為沿海城市,甲肝多年來發病率一直略高於內陸地區。目前,“丹東發佈”(遼寧省丹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的回應微博處於置頂狀態。

莊河市和東港市官方也進行了回應:

莊河市疾控中心:經流行病學調查,截止到2月28日,莊河甲肝無聚集性病例發生,呈散發狀態,未發現二代病例;病例以沿海地區發病為主,大部分病例有生食海鮮或食用未煮熟、煮透海鮮習慣,部分患者有生食蔬菜瓜果、喝生井水、飯前便後不洗手等不良衛生習慣。

東港市疾控中心:甲肝發病常呈週期性,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季節容易高發。從今年1-2月份統計分析看,東港甲肝發病情況比前五年同期平均水平發病率略高,但比五年內最高年份要低;且病例間無關聯,散發在全市各個鄉鎮,沒有明顯的集聚性,排除點源傳播,也不可能大面積暴發。

大連等地出現甲肝流行病 上海曾近30萬人感染

而針對此次3月6日九州通公司的《通知》已有媒體向大連市疾控中心採訪瞭解相關實情。

大連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大連確實有出現甲肝病例,截至目前的數據顯示,(發病率)比去年同期的比例大概高1.2%—1.4%,但目前還在散發狀態,沒有到集中爆發(狀態),企事業單位內部發指導性通知是可以的,但建議要以疾控中心的官方消息為準。

但關於目前的“散發狀態”,官方並沒有給出相關解釋。

1988年上海曾爆發大面積甲肝疫情

1988年,上海突然爆發了一場大型的甲肝疫情,在短短3個月內,感染了近30萬人。

據親歷者回憶,1988年1月中旬,很多人開始出現嘔吐,身體發熱的症狀,患者不僅全身乏力,而且面色越來越黃,甚至眼睛發黃。經過抽血診斷,絕大多數病人被確認為甲肝。1月19日,全市一天大約發病134人,之後的患者人數便成倍增加,至1月底,有時一天新增的甲肝病人甚至達到一萬例左右,2月1日的新增病例數則高達1.9萬例。

據上海市衛生防疫站疫情統計,1月29日至3月21日,甲肝發病共計292301例,死亡31例。

大連等地出現甲肝流行病 上海曾近30萬人感染

雖然1988年上海的甲肝疫情來勢洶洶,但是因為治療得當並且隔離到位,所以甲肝疫情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控制。據資料顯示,到了1988年3月上旬,全市新發病例數明顯下降。

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時期,甲肝流行的信息無疑觸動著民眾敏感的神經。

但官方表示甲肝不屬於新發傳染病,可防可控。

距上海爆發甲肝疫情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大連疾控中心表示我國對甲肝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已經非常清楚,其抗原性穩定,僅有一個血清型,並且有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屬於急性自限性疾病,可防可控。

據瞭解,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症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臨床表現主要為疲乏、食慾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等,部分病例出現黃疸。同時研究表明甲肝與食用生海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沿海城市甲肝發病率多年來一直略高於內陸地區。

所以保持好個人衛生,不生吃海鮮,並且高溫煮熟,就可以做到對甲肝的有效預防,切勿驚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