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中國新能源汽車的10年經歷了什麼?


2010-2020,中國新能源汽車的10年經歷了什麼?


上一個十年,是讓中國電動汽車從歪路走上正路的十年。

下一個十年,是讓中國電動汽車從正路走上大路的十年。

2009年,十城千輛項目正式啟動,標誌大規模電動汽車補貼時代的來臨。

2012年,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中央聯合地方共推出1290億元財政補貼。

2017年3月20日,四部委聯合簽署了《關於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一共有72家車企申報了76374輛車,騙補92.707億元。

在這之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鮮有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直到上個十年的末端,才出現包括像榮威的Marvel X,廣汽的Aion系列,吉利的幾何A,蔚來的ES8、ES6等正面出擊的產品。

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方向開始從被動轉向主動,從歪路走向正路,只是這條路走得有點久,但終歸是轉過來了,還是值得的。

一、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軍備競賽接近尾聲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達到500公里基本可以滿足90%用戶的需求了,600公里基本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用車需求。隨著今後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一比例應該會繼續擴大,所以在這之後單車續航里程繼續攀升意義不大,投入產出比極低,邊際效益差。

從現有已經上市的產品來說,越來越多的產品續航里程在接近500公里,甚至超過600公里,例如搭載100kwh電池包的EC6,續航里程已經達到615公里,依靠電池升級蔚來ES6也能上到610公里,廣汽的Aion系列續航里程也突破了600公里。

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達到這個標準,而再往上突破一來沒有必要,二來也不划算,續航里程軍備競賽接近尾聲。

二、後續航時代廠商的競爭戰場將轉向何處呢?

1)充電基礎設施尤其是快充服務是汽車廠商不能再忽視的領域

將來十年,私人消費者的主流充電模式依舊是“家庭慢充為主,公共快充應急”,一二線城市依舊面臨著安裝家庭充電樁條件不足,例如停車位緊張、小區老舊物業不支持等,社會快充缺乏盈利模式、建設主體不積極等方面的困擾。

對於將來十年,新能源主機廠商不能再對充電基礎設施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尤其是在公共快充領域,畢竟在缺乏公共快充盈利模式的當下,充電基礎設施完善的最大收益主體是主機廠。

所以主機廠不僅要在技術端提供更快更安全的快充技術例如3C倍率充電,而且要在運營端提供更多支持,或者蔚來的換電方案也是一種思路,在這方面可能需要幾個大的集團聯合才能更有效的推動。

2)在產品上注重“去續航里程化”多樣化策略

隨著續航里程達到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預期,新能源汽車將來的產品力可能要從更多的方向去挖掘競爭力了。

尤其是相對於燃油車的優勢領域,例如車輛整體佈置給造型設計、空間利用帶來更多的發揮空間,電動車天生的靜音、舒適、加速能力帶來全新的駕駛體驗,對於未來智能駕駛天生的友好程度,都將是未來十年電動汽車在“去續航里程化”的產品研發過程中挖掘的重點。

在這個過程中,電動汽車的安全仍舊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需要整個行業不斷去給消費者信心的部分。

3)迎來一個重新打造體驗樹立品牌的過程

利用電動汽車即將大規模進入消費者視野的這十年,對於尋求品牌突破的諸多廠商而言,將是一個百載難逢的重新樹立品牌形象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大規模消費者重新認知產品和品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系統化地給消費者全新的體驗,且與原有傳統動力品牌做好區隔,將會換來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全新認知。

誰將在這個還算空白的畫卷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誰就將獲得在今後的競爭中更大的優勢。

三、未來消費市場可能出現的新的現象

1)新能源汽車消費行為逐漸由政策導向型向需求驅動型轉變

隨著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接受程度地逐漸提高以及電動汽車本身的技術進步,市場將逐漸從政策型市場向需求型市場擴散,但是這個過程中政策型市場將會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2)關注的點發生改變,從續航里程轉向空間、舒適、駕駛風格、品牌等傳統產品點

續航里程達到500-600公里之後,續航短板基本被補齊,消費者關注重點將回到與傳統燃油汽車類似的產品點,例如造型、空間、智能化水平、安全等等。

3)一輪忘卻、一輪重塑。

就像描述00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一樣,剛剛出生的20後也將是新能源的原住民,在他們的印象中,V6、V8的排氣聲浪都將如同軟盤一樣只存在記憶中,誰將佔領他們的心智,誰將贏得未來。

過去的十年,我們雖然差點翻車,但是,接下來的十年,我們將鑑定是彎道超車還是彎道跟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