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看史
從三顧茅廬之前幾個細節,能判斷出諸葛亮是一個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的志向,兒童有歌謠,幾個朋友炒作,二顧茅廬不得見,其實都是他故意為之;
為什麼說諸葛亮寧為雞口,再看諸葛亮的背景,他的姨夫就是劉表,也是一個大富豪,找份工作不難。
他關顧一圈,首先是曹操,曹操號稱謀臣過百戰將千員,而且曹操自己也是一位很厲害的軍事家,他如果去曹操那裡工作,就算他有通天徹地之能,最多也是排在郭嘉郭奉孝之後,而不能實現抱負;再看東吳,孫策託孤時曾對孫權說:外事不明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論資排輩已經在那裡了,說不定他如果去東吳,還會排在魯肅之後。
所以這時候劉備拋出橄欖枝,要知道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根紅苗正,又加上張飛關羽驍勇善戰,基本具備了一定的成功基礎,在出茅廬之前,諸葛亮也幫忙分析,可以取西川,也就是劉璋那個地方,劉表和劉璋劉備都是親屬,根據二人特點,劉備人脈資源並不少,而且劉對備的性格諸葛亮也早有研究,是個能讓他實現理想的好老闆,所以他依然選擇了劉備。
在歷史上,龐統,郭嘉,陳宮,陸遜等的軍事才能其實都不若弱於諸葛亮,但是隻有諸葛亮能夠在一個好老闆身邊發揮極致,才有了一段千古佳話!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幾個人的生卒年月: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曹操長劉備6歲,長諸葛亮26歲,劉備長諸葛亮20歲。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諸葛亮時年僅3歲,上幼兒園小班。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29歲,諸葛亮時年10歲,上小學四五年級。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時年15歲,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郭嘉時年26歲,諸葛亮時年15歲,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四年(199年),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曹操聞訊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的信譽揚於天下的人,是你啊!”賈詡時年54歲,諸葛亮時年18歲,上大一。
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成年(199年)以前,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四個年頭,曹操時年44歲,當值人生壯年,手下謀士如雲,其中的荀彧、郭嘉、賈詡,都是王佐之才,哪一位的才能和功績都不遜於以後的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時年52歲,經過官渡之戰、東征烏桓,肅清了袁紹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成為最強大的一方,準備發起赤壁之戰。此時劉備正被曹操打得抱頭鼠竄、居無定所。也是在此年諸葛亮受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此時諸葛亮26歲,碩博連讀剛畢業,要工作了,與郭嘉開始給曹操打工年齡相同。
不是諸葛亮不去輔佐曹操,一是曹操創業(184年)時,諸葛亮還小(3歲),二是諸葛亮成年可以找工作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手下賢能之士太多,即便去也難有出頭之日。
看看曹操手下這頂尖的三個智囊的過往業績,就知道有多麼彪悍了。
荀彧: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郭嘉: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定遼東,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若非早逝,難有周瑜、諸葛表現的機會,看羅貫中的評價“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經天緯地實可誇,少年才學冠中華。曹公深識真樑棟,兵敗猶然想郭嘉。”
賈詡: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為世子。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以上三位謀士都功績赫赫,哪一個都不遜於諸葛亮,況且曹操還有荀攸、程昱、徐庶等名士幾十號人,人才濟濟,競爭壓力大,而劉備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怎肯到曹魏甘居人下,所以寧做雞頭、不為牛後,最終選擇了劉皇叔。
風雲雜談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解讀: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將劉備這個“備胎”轉化成正式的原因;
話說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大概有20來歲,根據諸葛亮的家室,再根據諸葛亮的哥哥的實際情況,也許諸葛亮的哥哥都給他安排好了直接到東吳上班的工作了,也許家裡已經給安排好去曹丞相府中做官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去輔佐,從上面的推測我們大概知道了此時的諸葛亮的個什麼狀態了:諸葛氏不存在沒官坐的情況,諸葛亮比他哥哥的才能高出好多,諸葛亮此時年輕,諸葛亮有自己的主管判斷;
然後我們著重提下“三顧茅廬”這個典故,諸葛亮輔助劉備完全是意外原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意外而造就了千古流傳;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還是屈居人下的,劉備雖然有著豐富的經歷,從黃巢到投奔劉表這麼些年,積攢下的實力大概和曹操的一角都不如,從謀臣到武將,再到兵馬,基本上是全面碾壓,也許劉備屬於諸葛亮的很多排後“備胎”之一;
再然後,我們來分析下地理位置的好處,現在北京一套房大概能賣三四線城市十套房了,當時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恰恰離劉備近,這裡的我們可以用“近水樓臺先得月”來形容,整整三次,讓諸葛亮更加全面的認識到了劉備屬於一個什麼樣的人,再加上“上趕著”和“被上趕著”完全不同的體驗,我想就是在此時,諸葛亮將劉備的備胎直接轉正,捨去了去曹操那邊的決定,而不是之前早就已經決定輔助劉備的;
所以,最後只能說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劉備的蜀漢帝業,以及諸葛亮的丞相理想。
2020史話史說
諸葛亮為何不選擇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而選擇劉備,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將無數,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門望族,有著深厚的背景,大多通過其他官員舉薦或者本身就是大官,從而被曹操徵用。比如荀彧,他的父親是濟南相,叔父荀爽則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諸葛亮是確確實實的布衣,在南京隴畝之間耕作,無人知曉,名氣不顯於外,當時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數幾個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會主動招募於他。
何況諸葛亮年輕時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所以做事低調,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他更加不會主動去曹操那求職。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就在諸葛亮過著歸隱生活的時候,劉備發現了他。實際上如果沒有徐庶的推薦,劉備也不會知道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諸葛亮極少數的幾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諸葛亮的才智,極力推薦給劉備,而劉備又非常信任徐庶,對於布衣之身的諸葛亮也沒有絲毫的輕視,所以才有了三顧茅廬的千古美談。
那麼,又是什麼打動了諸葛亮,讓他願意到劉備麾下當謀士呢?最重要的還是諸葛亮拋出了《隆中對》這一戰略,深深打動了劉備的心,這是諸葛亮畢生的抱負,與劉備的心願相契合,後來劉備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政治路線,所以諸葛亮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劉備和諸葛亮是患難之交。兩人剛開始屢屢敗北於曹操,幾乎被剿滅,這種患難之間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諸葛亮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這段苦難時光,劉備對諸葛亮尊重備至,關羽、張飛曾經對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滿,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兩個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見他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終生難忘。
而諸葛亮不會跟隨曹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的《後出師表》中也可看到些許端倪。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諸葛亮比曹操小26歲,所以諸葛亮出山之時,曹操已經大權在握,衣帶詔事件也已經發生,漢天子與曹操已成對立狀態。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針,是站在漢王朝一邊的正義代表,是維護漢室的正統所在,很多謀士和猛將都是那時候投奔他的,這其中有部分是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為了漢天子。可是衣帶詔事件發生後,天子與曹操徹底決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脅天子的權臣,稱之為曹賊的人越來越多。
諸葛亮心中還是保持著漢室為正統的思維,以他的出山時間來看,當時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認為曹操是漢賊,而劉備頂著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顯然是興復漢室的最佳選擇。
綜上,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必然的選擇,而是絕不可能輔佐曹操的。
歷史有趣兒
大漢王朝曾經何等強橫,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曾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正符合當時大漢王朝的氣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人們的忠君思想和踐行忠義猶為重要,是一個人得立德之本。
大漢後期儘管社稷崩塌,風雨飄搖,但當時的人們還是以大漢臣民自居,振興漢室,重現漢朝輝煌的想法在很多心中,諸葛亮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一個正統的讀書人,匡扶漢室也是他的目標,而他終其一生也為了這個目標奮鬥,當時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就算當時三顧茅廬是曹操,就算曹操對他百依百順,言聽計從,而兩個人最終的理想不一樣,一個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永遠也不可能去輔助曹操的,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不可調節的矛盾。
諸葛亮為什麼願意跟隨劉備,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與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固然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但決不是唯一理由,劉備當時的王牌是漢室中山靖王之後,很多人這個身份懷疑,但劉備是漢獻帝親口承認的皇叔,更有漢獻帝密詔,託付劉備匡扶漢室,這就坐實了皇叔的身份,況且當時劉備仁義之名遠揚。
劉備的這些條件正中了諸葛亮的下懷,也符合了他心中明主的基本條件,所以最後才會選擇了當時最弱小的劉備,三顧茅廬也是為了試探劉備,諸葛亮在意的不是劉備有多大才能多大勢力,而是為了試探他的心胸與氣度,看自己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如果劉備心胸狹窄,也段然不會出山,有人說劉備的仁義是偽裝出來的,如果他能偽裝一輩子還能說是假的嗎?
歷史滄桑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這件事情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諸葛亮是一個待價而沽的閨中女子,才貌雙全,背景不錯。
目前有三個對象任其選擇,首先是曹操。曹操呢本事很大,權柄無雙,但是後宮已經有了幾十上百的妻妾,有才貌無雙的,有背景深厚的,有賢惠善良的。倘若諸葛亮嫁過去,想必只能夠拿個普通妃子的名頭。
其次是孫權,孫權呢剛掌權沒有多久的,作為東吳的貴族少爺,條件顯赫。但是,孫權已經被家族許配了兩名貴妃,一個是軍功顯赫的周瑜,一個是頗負盛名的張昭。倘若諸葛亮嫁給孫權,貴妃沒戲,普通妻妾倒是有可能。
而劉備呢,顛沛流離一生,尚無才貌般配的妃子。但是嫁給劉備呢,要度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熬過去之後,能夠成為後宮之主的可能性很大。
諸葛亮並不稀罕榮華富貴,當然會搏一搏,選擇劉備。
畢竟,在他眼中,只要自己輔佐劉備,讓劉備稱王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後宮之主是八九不離十的。
因此,這就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不選擇曹操、孫權的理由。畢竟,曹操與孫權屬下的二把手之位,已經內定,宗師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撼動。能力是一回事,資歷也不容忽視,這就是政治的潛規則。
最終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雖然鞠躬盡瘁,但是畢竟實現了位極人臣的夢想,至於沒有統一中原,就不是他一個人的能力能夠達到的了。
櫻花如歌
我相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於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歷史上的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風亮節,功勳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義,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但另外,劉禪時代,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可見諸葛亮並未將曹操看作“曹賊”。再者,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為謀,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後人隻言片語就可評判。
其一,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其二,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輔助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同樣,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雖有愛才之名,但供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觀劉備,雖然聲望高卻沒有多少實力,手下沒有出色而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助其站穩腳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的話,則大有可為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
其三,諸葛亮的理念是內儒外法,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仁義之名遠播,非常適合諸葛亮發揚其治國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實在不是上上之選。
學富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劉備了,亦或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二者相互精誠協作方能流傳千古的美名。
老王講講趣事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見。很多人覺得,是因為當時曹操那邊並不缺乏人才,就算諸葛亮去了,也沒有出路。而反觀劉備,正處於需要人才的時候,所以如那句話所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因此諸葛亮才選擇了劉備。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諸葛亮的故鄉徐州,曾被曹操多次進攻,並且以屠城來示威,這對當時年少的諸葛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在曹操屠戮徐州的時候,劉備曾不遠萬里,率千人前來相救。曹操多次傷害諸葛亮的故鄉,而劉備明知不敵,卻依舊馳援相救。兩人在諸葛亮心中的印象必定有了天壤之別。
這也算是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也有後來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一個明智之人,肯定也知道該去輔佐誰。水鏡先生也曾說過:“孔明逢其主,但未逢其時”,也說明諸葛亮選對了人。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也有更深一層的原因。諸葛亮的目標和價值觀,是要興復漢室,能夠讓天下太平。所以他要找的主,一定得是廉潔公正,愛民如子的,當然也要有上進心,有能力。從這個標準,可以先看看曹操,屠城徐州,殘暴至極,且野心博大,諸葛亮被迫離鄉,輾轉荊州,也跟曹操脫不了干係,所以諸葛亮選擇曹操顯然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反觀劉備,在徐州水深火熱時,劉備冒死前來相救,並且劉備還是漢室後裔,非常契合諸葛亮的目標。而且諸葛亮是一個並不怎麼看中錢財和權力的人,他需要的事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被看重,並且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盡情的發揮出來,而能夠做到這點的當時或許只有劉備。
所以三顧茅廬,或許也可以說是一次內推。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而諸葛亮也能從徐庶那裡瞭解到很多關於劉備的事。所以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了誰能夠給與自己這些想要的,那結果也自然就理所應當了。
因此,諸葛亮最終會輔佐在劉備身邊,或許也可以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兩人極其契合的三觀,相同的目標,還要年少時營救徐州之事,註定了諸葛恪會跟隨劉備,而也只有在劉備這邊,諸葛亮的才能才可以最大的發揮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輔助曹操,而選擇劉皇叔的原因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諸葛亮出山前,曹操實力雄厚,已割據一方,而劉備卻依仗劉表,屈居新野,缺兵少將,其實力與曹操相比可以說是天上、地下,但諸葛亮如此大智之人,卻選擇了輔佐劉備,不去投靠名聲大噪的曹操,為何他會做出這樣冒險的選擇呢?
一、諸葛亮有“自知之明”。諸葛亮出山時年僅27歲,雖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只說,但曹操在北,並不識其才華,甚至沒有聽說過他。
況且當時的曹操手下謀士、大將眾多,均戰功赫赫,並不把名不見經傳且年紀輕輕的諸葛亮放在眼裡,諸葛亮知道自己去投奔曹操並不會被重用,反而會被眾人排擠,再有韜略也無從施展。
二、諸葛亮有“忠義之志”。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均食漢祿為漢臣,諸葛亮為人正直,忠肝義膽,自然也傾向於匡扶漢室,輔佐劉備,怎麼能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那裡做官呢?
三、諸葛亮有“韜略之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是一個內心渴求能有一個機會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人,但一直未遇明主。
劉備三顧茅廬,年長諸葛亮二十餘歲,卻委身求教,是對諸葛亮的極大尊重,讓諸葛亮深受感動,而選擇居無定所,實力最弱,最求賢若渴的劉備,正好是他大展身手,施展自己雄才大略做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