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用户65253263


我认为雍正登基是康熙的意思,雍正的皇位来源是合法的。

我倾向于认为康熙驾崩前没有留下遗诏,也仅是留下了口谕之类的东西。翻了下《清史稿》等文献,康熙驾崩的时候都没有提遗诏的事,更不可能有遗诏的内容,代之的是世宗即位,这件事就被翻篇了。

至于今天看到的康熙遗诏大概率是补的(虽然不是一些人的看法)。当时纵使有文字遗诏,雍正在遗诏上做手脚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书写皇帝诏书是有满汉两种文字表述同样的意思,这样满人汉人都可以看懂。要把两种文字同时改的天衣无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康熙驾崩时仅留下了口谕,而在场的人又少,诸皇子当然不认可通过雍正的口说出的康熙的遗诏的话。

一切的争论源于康熙采用的秘密立储制度。太子胤礽多么优秀,治国理政才能是有的。只是苦于兄弟夺储、相互倾轧,才导致胤礽慌不择路,盲目结党走错路。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总结教训也是这个意思。太子年幼,尚可教化;等太子年长,一群宵小环绕着太子,“鲜有能无过者。”很显然康熙并没有把责任全推到胤礽头上,而是归结到太子制度上。这应该是康熙最后选择秘密立储的初衷。

所以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对胤礽伤透了心,也承认胤礽颇具才识“允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

在太子被废后,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说: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祀是夺储的两大阵营。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禵都亲近老八,是老八党的核心成员。


皇八子胤祀在每次太子被废后都遭到了康熙的训斥或者打击。指责胤祀工于心计,善于收拢人心,只会玩权术。而且一次比一次切责的厉害。康熙说

“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

可以说康熙对胤祀失望透顶了。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为老八“鸣屈”,先与老十三胤祥干仗,后与康熙打擂台的情节,在历史记载上是有原型的。起因是康熙在命人给胤祀定罪的时候,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却不服康熙的决定,想办法救胤祀。康熙获悉后大发雷霆,这是在跟自己唱对台戏,感觉自己的权威遭到挑战。康熙怒的拔刀要砍了这两个皇子,这时候皇五子胤祺死死的抱住了康熙的腿,两位皇子才没被杀。但这事过了后,康熙认为胤祀才是主谋,特别下令胤祀的罪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得从轻处理。

康熙对于胤祀“妄博虚名”的做法,康熙也是做了预防的,康熙就劝诫大臣擦亮眼睛,凡是要以自的诏令为准。还说如若不然自己死后都不得安生。

“此皆尔曹所知,尔曹当遵朕旨,方是为臣子之理;若不如此存心,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束甲相争耳。”

康熙这时要去除群臣对胤祀的好感、支持。

至此在康熙心中绝不会要胤祀继位的。

至于流传最广的改遗诏,十字改于字的说法,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认可康熙留有文字遗诏。然后在这个遗诏做没做手脚上争论。我前面说了,康熙大概率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之所以还要谈改字事件,只是看看改字说法成不成立。

抛开是传给四皇子还是十四皇子在写法上的争论,看看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眼里究竟是什么位置,有没有传位皇十四子的迹象。


康熙经常要胤禵在外平叛,领兵打仗。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可谈,如果康熙早就把皇十四子胤禵列为皇位候选人,不会要他一直在外领兵打仗。就是在康熙驾崩前,胤禵也没有被紧急召回记载,鬼才相信康熙要把皇位传给皇十四子。因为康熙驾崩的时候,皇十四子胤禵不在京城,雍正登基后才说康熙驾崩胤禵不来奔丧是为大不孝,罚往守陵。


我是倾向于认为康熙就是要雍正做皇帝的,只是传位过程太过于隐秘,引发别人各种猜测,不甘心失败的老八党希望这种猜测扩大化,希望先制造舆论进攻占据优势。可皇权在握的雍正帝没有轻易就范,是希望老八胤祀在自己手下办事,但老八老给雍正使绊,想办法激怒雍正皇帝定自己的罪,好在青史上赢雍正一局,这特别想像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煦想办法激怒朱瞻基给自己定罪的桥段。

雍正最后没按套路出牌,只是把老八胤祀夺名除籍幽禁。但并没有杀。或许是不想要胤祀赢任何一局,老八最后抑郁而终。

皇十四子胤禵活到了乾隆朝,比雍正活得还久。胤禵虽然是老八党成员,但是雍正的同母弟,是乾隆的亲叔叔,雍正认为胤禵没有胤祀的阴险,本性不坏。无论胤禵怎么不服自己,怎么折腾,许多人建议杀了胤禵,雍正不准,只是幽禁了事。

无论是改字认为的老十四是雍正的竞争者,还是老八作为实际上的竞争者,雍正没有直接杀了他们,只是幽禁。无论是在乎康熙遗言,还是在乎天下人对自己的看法,这都证明雍正帝是适合做皇帝的。因为他在做事之前,头脑中考虑到了天下,而不是只有你死我亡的政治斗争。

雍正帝像

最后要说的是雍正为什么选择建立清西陵而不是葬在挨着康熙帝的清东陵,以此推断雍正心里有鬼,不敢挨着康熙的景陵。雍正在《雍正起居录》中同样说了为什么选择清西陵而不是清东陵。

是看风水的人没有选择到上好的位置,选择到了一处又不适合开挖墓穴。最后看风水的在清东陵之外的永宁山下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最终建成了清西陵。不知道这是雍正的说辞,还是雍正真是这么想的,没有太多的证据去证明;这种说法估计也有很多人不信服,但没办法,不能抛弃比较正式的历史记载去相信文学演绎出来的东西。文学最擅长的才是“无中生有”。


过去即历史


雍正帝继位后整肃吏治,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为了抹黑雍正帝,流言蜚语从朝廷到民间不绝如缕,其中最有杀伤性的流言就是雍正篡改康熙遗诏,认为雍正把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就是把“十”字头上加了一横,下面添了一个勾变成了“于”。言之凿凿,令雍正无法辩驳。

然而我们可以在清宫档案里找到答案,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康熙皇帝立四子胤禛(雍正)为储君的诏书”,康熙遗诏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有一份满文一份汉文,内容是一样的。

满文是拼音文字,皇子被称为阿哥,如此皇十四子为“juwan duici age”,皇四子为“duici age”,如若删除十即“juwan”,是必出现字间距宽大空白的情况;当时亦无涂改技术,只能挖补重写,若如此挖改则过于明显。无论从字数、顺序、笔画都不是动几笔就能完成的。所以满文是无法篡改的。

至于汉文诏书,依据清皇室规矩,皇帝儿子称为皇某子,例如十四子称为皇十四子,雍正为四子正式称呼为皇四子,所以依据传说传位十四子应该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把“十”改成“于”那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无法说的通。

所以雍正帝是背了黑锅的,至于谁给他背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棒棰岛的棒槌


答: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是否真的是康熙的旨意,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我发现,很多人的脑子,还停留在不可能把满文版康熙遗诏的“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现藏于台北故宫的汉文版康熙遗诏明确写有传位于“皇四子”,从而认为雍正属于合法继位。

这么想,未免太过简单,太过幼稚了。

他们也不想想,雍正如果是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那么,他要伪造一份“康熙遗诏”有什么难?别说是一份,就是一百份、一千份、一万份,他都做得到!

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研究了台北故宫的汉文版康熙遗诏,在他著作的《雍正传》中说: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不能作为他指定胤禛嗣位的可靠证据。

其实,雍正伪造遗诏的说法,并不是什么新的观点。

清史大家王钟翰早就指出: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的作品。

隆科多负责“撰书”所伪造出遗诏的证据有没有呢?

有。

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宾天”的。

但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是写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的。毫无疑问,这件“上谕”绝不会是康熙下的。

谁写的?

只能是后来的帝国最高统治者雍正。

因为,康熙咽气于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时,第二天(十四日),雍正就宣布登帝位了。

这件“上谕”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是直接指令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

后面还特别交待隆科多:撰写完毕之后转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另外,康熙咽气于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时,第二天(十四日) 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雍正就举行了大殓。

康熙作为盛世皇帝,为什么如此仓促、马虎地举行大行之礼?

雍正如此迫不及待的原因只有一个:借机把皇子、大臣召进宫来,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逼他们俯首就范。

隆科多所伪造的“康熙遗诏”,在经过内务府、翰林院会同修改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才宣读的。

另外还有一个铁证,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有一份满文版的“康熙遗诏”。经专家考证,这份满文版的“康熙遗诏”其实抄自于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对诸皇子及满、汉大学土等人的一份面谕,里面除个别字句稍有出入外,所有大段文字措辞都一样。面谕中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隆科多版“遗诏”中那一句著名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

王钟翰先生在《清圣祖遗诏考辩》中说,这个铁证,证实了雍正是伪造了“遗诏”,即为雍正篡位增添一个历史文献见证。


覃仕勇说史


我认为是的

首先关于让四爷当皇帝的圣旨是有三分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很多人说汉文有些字篡改,原本是要传位于十四阿哥的,但是汉文可以篡改,满文,和蒙古文呢,满文我不了解,蒙古文,那根本没办法蹿改的啊,所以康熙应该是传位于四阿哥,

其次,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严重,各个阿哥不收敛,以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为主,二阿哥经过两次废太子,皇上已经对他没有好感,哪怕是赫舍里的儿子,皇上也是很失望,皇上重孝,而大阿哥由于在二阿哥失势后,对二阿哥过分,皇上也不是很喜欢他,八阿哥出身低微,且锋芒过盛,前朝对于八阿哥夸奖有加,对于多疑的皇帝来说,是不会喜欢的,相反,四阿哥低调,且表现出对皇位的不看重,重视兄友弟恭,再加上他的母亲是乌雅氏德妃,乌雅氏虽不是很大的家族,但比起八阿哥的母亲良妃(还是汉族)就好很多了,

所以四阿哥是很好的人选。




柠檬精怪sever


对于这个问题我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是康熙帝的旨意。



1、九子夺嫡

康熙在位时期,发生过“九子夺嫡”,兄弟残杀、结党营私都使康熙帝感到后悔。所以他把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防止了宫中的混乱。

2、雍正帝才能出众

首先,雍正帝在九子夺嫡中获胜,赢得了资本。其次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在历史中摸爬滚打的飞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皇位只传给自己心仪的皇子,不合心意的直接PASS!

清·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但写入宗谱的只有24个儿子和11个女儿。康熙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立下了丰功伟绩,却唯独在立储的问题上,废了立,立了废,如此众多的子嗣,试问,哪个不对皇位有意思?要我我也去抢,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位拉上马。

由于康熙帝在找下一任接班人时,看看这个,相相哪个,和相亲似的,始终摇摆不定。各位皇子见此情况,有能力的也跑过来瓜分这一块“大蛋糕”,由此引发了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老头子能活,下面的阿哥们可坐不住,毕竟那个位子是相当的吸引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个在位时间最长的老头驾崩,将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其他的阿哥如丧考妣,心灰意冷,大喊不信。在这场夺嫡大战中,最终以“四哥”党的胜出而落下落幕,“九子夺嫡”的闹剧才算结束。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称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篡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他以不正当的方式抢夺了皇位。但是,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中国档案珍品展”的展览,其中有一件文物(复制品)特别引人注目,即《康熙传位遗诏》。

展览中的《康熙传位遗诏》为四阿哥洗清了不白之冤。康熙写道: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不只是在位期间被人误会,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认为继任康熙帝位的雍正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夺来的。

但是我们看这个遗诏,四阿哥胤禛想篡改文字是不可能的,况且另外还有满、蒙两种文字。另外澄清一点的是,清朝的圣旨包括各种奏章的书写习惯还是以繁体字为主,倘若康熙立诏:将皇位传位于四阿哥,很明显这个是坊间谣言。因为“于”这个字在当时的书写习惯来说不可能是这样,应该是“於”。同理,“十阿哥”也不可能用“十”来写,并且后面没有阿哥的名字,也不符合当时圣旨的书写习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雍正老爷子当皇帝完全是得到了他老爹的全权授权,遗诏就是授权书。因此,四阿哥胤禛正大光明的获得了皇位,这一点也已是盖棺定论。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要把“授权书”给胤禛呢?我认为有四点。

让康熙帝感到放松的老四

康熙帝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面对着一个“九子夺嫡”的局面,他的那些儿子们纷纷觊觎皇位,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康熙为此伤透了脑筋。而四阿哥胤禛置身事外,似乎对皇位毫无兴趣,躲在书斋里修身养性。我信了你的邪。胤禛已经在这场夺嫡大战中明白了“不争便是争”的道理,你不争,皇上最起码知道你对皇位不感兴趣,哪怕皇帝心里和明镜似的,但是对于当时胤禛的做法来说,在康熙帝的眼里还是很吃香的。

因此老四这种超然、淡然的态度反而增加了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喜爱。所以说老四还是懂得韬光养晦的,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出诚孝,康熙晚年到四阿哥的赐园圆明园达11次之多,他在其中徜徉游玩、登楼吟诗,有着难得的快意愉悦,真是好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晚年的康熙对老四喜爱甚深,这也是老四无形当中争夺皇位的筹码。

从人情的角度讲,一个能让老人心情舒畅的儿子,自然更有可能继承家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老四的恬淡是一种伪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老四,你的伪装很成功。

才能卓著、办事干练的老四

十五六岁开始,老四就开始奉命办理一些政事。无论是祭祀曲阜孔庙,掌管正红旗大营征讨噶尔丹,还是检验永定河水利工程质量,参与治理黄河、淮河,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表现出治国理政的突出才能。很多人说,其他争夺皇位的阿哥难道都是草包嘛?也不尽然,但是凡是就怕比较,别的皇子或许能力有,但是办事不精干,有的呢是办事挺利索,但是在才能方面或许有点欠缺。

当然,老四的才能和办事能力也是从青年时期磨砺出来的。可以说,这一点是四阿哥得以继位的基础,康熙帝一生英明睿智,他不会把江山交到一个草包手里的。

性格刚强,能弥补康熙朝政之不足的老四。

康熙老爷子在位期间一直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出现倦政的现象,导致吏治颓坏、腐败横生,国家形势不太好,各种乱象很多。如果选一个性格柔懦的人为帝,就很难扭转颓势,甚至让局面更加糟糕。而老四的性格比较勇猛刚强,雷厉风行,驭下严格,适合于临危受命、收拾残局。

性格刚强加上才能卓著,让老四在皇位争夺中成功了大半。

当上皇帝的老四也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一改康熙年间的风气,他针对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张“着意搜剔”,把攻击这是“多事”的人斥为“浅见无知辈”。一时间,雍正朝换了新气象。

康熙老爷子隐然选好了自己孙辈的继承人

康熙帝非常喜欢四阿哥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并把他从雍王府带进皇宫亲自抚养。弘历聪明伶俐、仪表堂堂,处变不惊、举止稳重,令祖父青睐有加。

康熙干什么事都会带上这个可爱的孙子,外出巡幸要带他,处理政务要带他,甚至与大臣谈论军机大事,也允许他在一旁倾听。可以说弘历为晚年的康熙带来很多快乐。

弘历将来要做皇帝的传言在当时就不胫而走。要让弘历当皇帝,就得先把皇位传给他爹。毫无疑问,弘历的存在,是四阿哥得以称帝的加分因素。

一家之言

其实老四的生母是出身低微的乌雅氏,从出身上讲,他在众皇子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他能登上皇帝宝座,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我所说的这些因素,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让老四当上了皇帝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点赞,记得关注我呦!

参考文献:《清史稿》、《雍正传》等。


上国史鉴


当然是了。

清代的秘密建储制度就是从康熙时确立的。皇帝钦定储君的诏书写好后,就派人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皇帝驾崩后,就可以由信得过的大臣从匾后取出,当众宣读,新皇帝就可以继位了。

自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之日起,传位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所以即便汉字的改了,满文的也没法改。有关康熙遗诏被雍正篡改的,无非是说,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在“十”字上做了手脚。但是,古代“于”的正确写法是“於”。“于”是现代简体字。另外,如前所说,即便汉字的被改了,满文的也不容易被改写。

另外,从康熙对当时几位皇子的看法也可以看出,四子胤禛是康熙的不二选择。大儿子因为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被永久圈禁;排行老二的皇太子早已两次被废,也被圈禁了;老三是个读书人,编修一下书籍还可以,当皇帝就算了;老八胤禩虽然也有人望,但是康熙不喜欢他的做作,在一次从木兰围场回宫的路上,直接断了他继承大统的可能;老九、老十不成器;老十三因为受太子的牵连,也被圈禁了;老十四带兵在外,远离朝廷中枢(让他带兵也自然是早已把他排除在接班人的序列之外了);老十七和其他皇子年纪太轻,没经过什么历练。所以,老四是最适合的人选了。


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康熙皇帝死后,由四阿哥胤禛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不过雍正皇帝登基一直是一个谜,有很多野史甚至一些正史中都说,雍正皇帝的这个皇位来得相当的不正。有些传说说是本来应该传位给十四阿哥,只不过让雍正勾结重要人物把遗诏给改了,就成了他自己登基。



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几百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主流来说的,只不过后来雍正王朝上演之后,确认了雍正皇帝登基的合法性,因为诏书是由汉文,满文和蒙古文至少三种文字的诏书,即使雍正能够把汉文的改掉,那么满文和蒙古文的,他也能改吗?因为肯定语句不通顺。



不过这确实也是一个非常让人值得怀疑的事情,因为雍正当上了皇帝之后,他就掌握了一切,所以他再伪造一非常规范的满文或者是蒙古文的诏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疑点就是当年的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传位诏书,传位诏书到底是不是指定的四阿哥胤禛,还是其他人。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四阿哥胤禛继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大阿哥已经被囚禁,二阿哥已经被废。帮阿哥事实上之前已经触怒了康熙皇帝,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性。还有一个十四阿哥确实非常得康熙皇帝的器重,但是他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统军。而且野口人中传说都应该是十四阿哥继位,但是康熙皇帝如果想让他继位的话,肯定应该事先就把他接回来,不可能让他继续待在西北,远离京城。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1、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晚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就连基本的平叛都力不从心,急需要一个“鹰派”君主重振河山。而在江南等地历练出来的胤禛再合适不过。2、很早就进入康熙视线的孙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是胤禛的儿子也是康熙选择他继位的重要原因。



樵夫广微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雍正当上皇帝,自然是康熙皇帝的遗旨。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怀疑雍正继位是通过改诏篡位的?我想即使康熙明确让雍正继承皇位,恐怕也有人说是雍正耍了心计,逼迫自己的老爸康熙传位于他。更何况雍正的继位比较糊里糊涂。


那么雍正继承皇位,是否真的是康熙的旨意?

我想既然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破除那些雍正继位的所谓“谣言”。

  1. 首先,是改诏篡位说。有人说,康熙本来是想传位于他的皇十四子胤祯,但是雍正和他的舅舅隆科多勾结,篡改了遗诏。将遗诏内容“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我想说,这纯属传闻。为啥这么说呢?很明显,在古代,“于”不是简体字,而是繁体字“於”。试想,“十”字如何改成“於”字?再者,一般诏书行文规范是“皇某子”,这样的话,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那么要传皇四子,如何能改?最后,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遗诏会有满文和汉文两份,试想满文如何篡改?


  2. 其次,那么既然改诏篡位不可能,那么就无诏篡位。不过这更不可能了,如果雍正没有任何大义,贸然篡位,如何让天下百姓信服?自然他那些兄弟更不信了,总不能雍正把他的兄弟们都杀过吧?唯一让他们闭上嘴的只有传位诏书。所谓无诏篡位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是胜利者记载的,自然在正史上不会出现雍正篡位的记载。所以所谓雍正篡位一说有可能是民间野史流传,是真是假,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