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以笔名为梁京发表,也被多次翻拍电影和电视剧。此书刚刚发表时原名定为《十八春》。名为《十八春》是因为该书中的第十八章,原定为庸俗无奇的大团圆结局,书中人物为建设国家奔赴东北。曾在《亦报》上连载,直到张爱玲居美期间对元书情节不满意而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和重写。将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删掉,所以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张爱玲也是为了去迎合时政才将原本主题为态度积极和奉献社会的《十八春》改写成一部经典的爱情悲剧。止庵曾说“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举手投足冷艳佳人,却落得人人弃。民国时期,才人辈出。四大才女“碧红梅玲”中的玲就是张爱玲,由此可见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现世影响很大,在当时也是叱咤风云。一个人的作品也反映着他的生平经历与心灵的感悟。比如冰心自小出自名门,受尽宠爱,她的作品都是母爱、童真与自然。作家臧克家生活在农村土地之上,他的作品都在探讨着土地与农民的命运。所以梅娘曾说:张爱玲的悲剧在于没有爱心。梅娘说的直中要点。张爱玲没有满足母亲要见她得最后一面,而是以钱去结束了母女关系;张爱玲死时将财产全部留给不熟悉的宋淇夫妇,却对弟弟张子静一毛不拔,60多岁的张子静在攒钱想着如何去乡下找到一老婆照顾自己。

她批判着父亲、母亲、舅舅、友人,甚至抗日。她对自己更是苛刻严厉。曾说“反正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在《小团圆》写自己流产时,痛苦绝望的心碎经历,未成形的男童在马桶里,她细致耐心的刻画着,自虐一般。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的童年与婚姻是不幸中的不幸。民国时期,中西结合,新的思潮涌动。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新时代女性,在张爱玲四岁时就与张爱玲父亲离异,从此张爱玲的生活中母爱就一直匮乏缺失。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娶后曾多次对张爱玲暴力相向,囚禁在小房间里,甚至扬言要一枪打死张爱玲,这一切行为也杀死了张爱玲心中的父亲。张爱玲拿着金条给母亲时说道:花你这么多钱真的很过意不去,这是还你的。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这不再是亲情而是一份交易,她学会冷漠与客套。

父爱的缺失,张爱玲的婚姻中对方总是父亲般的角色。她的父亲张志沂比张爱玲年长24岁,第一任爱人胡兰成比她年长14岁,第二任赖雅比她年长30岁。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情最为让人愤恨与知晓。可惜胡兰成风流成性,一路留情,使这段婚姻伤痕累累。

从此她的社交她的心理都锁上了双重保险,不会去与“张粉”靠近,甚至有人敲门她也只会塞一个纸条“主人不在家”,她的爱情观是恋人比自己大十岁以上。他说的不是爱人是父女,她向往的爱情不是男女之爱是父女之情。

原生家庭的伤害,爱人的一次又一次抛弃,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抛弃她。她的作品也充斥着苍凉与冷漠。张爱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像幽灵般的生活着,不出门,不应酬,不见人。把自己的所有世事全交给宋淇夫妇打理。知道在洛杉矶去世七天才被发现,这位才华洋溢的民国才女一生的悲剧惨剧结束。

张爱玲离世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她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度,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对人物进行了巧妙独特的刻画。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半生缘,两个人的半生。张爱玲一直都以小说著称,小说的主题也离不开女性与命运。而《半生缘》更是将这个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张爱玲在书中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人物身上透露着自然主义的情调。张爱玲通过对服装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并且暗示着人物发展的命运。比如石翠芝再得知曼桢是来自大城市上海,再见她是石翠芝的打扮是盛装而来,貂皮大衣。由此可见,她在心理把曼桢当做情敌,有和她一较高下的心里,也表明自己的家世显赫。

对曼璐的描述书中开头就是从神态、语气、动作上表明了舞女的职业。“苹果绿软缎长袍”一股妩媚的气息和放荡的感觉油然而生,更能体会得到舞台上热情奔放,靓丽娇艳去吸引各种社会人似的目光。

而女主曼桢的服装、气质、态度的描写与当时的社会小姐略有不同。她大部分的出现是穿着蓝色棉布,给读者一种朴素大方、清新委婉的感觉。脸上更是没有浓妆艳抹,素净淡然。给人一种发自心底的纯净、温柔、贤淑的感觉,也突出了曼桢的与众不同的魅力色彩。书中有着重要物象的展示——曼璐的紫色丝绒旗袍。用着一件衣服交代了曼璐的一段美好而纯真的爱情,最后也是以这件旗袍结束了自己和豫瑾的爱情,从此她真的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灵都不属于自己的舞女。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随着剧情的发展,曼桢和世钧的感情升温,曼桢的衣服由素色渐渐加深,到最后姐姐曼璐结婚她换上了红色短袖旗袍。由衣服将一个少女的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用细小的衣着来看待着人物的发展,而每段感情,都是从无到有再到完全的支离破碎。多年后,意外的相遇,曼桢的一句话“再也回不去了”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一句话,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再也回不去了,是一段道别;也是两个人的半生交汇成了这本颇有影响力的小说。

开张写尽世态苍凉,悲剧也独特。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半生缘》里的曼桢与世钧、石翠芝和叔惠、曼璐和豫瑾是三对美好的事物,张爱玲用阴差阳错把他们撕毁,不知有多少读者为此伤感过。

而作品中张爱玲以曼璐和曼桢为代表的刻画了女性的悲剧命运。曼桢和世钧有着爱情悲剧的色彩,曼桢有着高等教育,虽生活贫穷但对人生有着积极的态度。世钧性格带有懦弱的色彩,但为人和善绅士,两人的结合是完美的代名词。而世事无常,被男权压迫、被生活打倒,嫁给了“面带鼠笑”的祝鸿才。

本书不仅仅只描写了一段段离合悲欢的男女爱情,而是中国这么多年以来的文化层面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封建文化和西洋文化不断交融冲击。书中的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世钧的父亲沈啸桐,一位思想顽固的封建残余。自己出身豪门,出入花天酒地场所但一直要求着女性不要有一丝污迹、要绝对的纯洁透明。更为自己的儿子世钧早早地练了一门姻缘。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想要绝对的恋爱自由,绝对的男女平等就是无稽之谈。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人生的体味和女性命运的悲剧。张爱玲在本书里也无一例外的写出了,女性的悲哀。在社会层面上,书中时代的上海,是中国半殖民地的交易港口,人员混杂。张爱玲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她用曼璐这个长女为养活家庭而做舞女疲惫盘了当时社会。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下、在封建文化束缚下、在国家不安与动荡中,女性不易。用曼桢的角色去看透女性的缺点、爱情的无疾而终甚至是亲情的背叛,终于让那个新时代独立的女人被生活打倒。

她将笔墨挥进女性的心灵、精神世界。在社会背景下,曼璐、曼桢、石翠芝甚至是世钧的母亲,没有一个女子逃过悲剧的宿命。

我们最该害怕的不是生活有多难,而是人性有多恶毒。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更多的是无奈、屈服、自责甚至是绝望。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悲凉沧桑,她从不相信美好、天长地久的爱情,以至于她笔下的女性命运总是曲折。她又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冷冷地看待着书中人物的不完美、剧情的辗转沉浮。

书中一句话也很好的演绎了张爱玲的一生“流转的时光,照一脸的沧桑,再也来不及遗忘。两个人哄闹一场,一个人,地老天荒。谁能够想象,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这是属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句子也是写给曼桢和世钧的情话。

《半生缘》:勇敢的人有爱情,软弱的人只配拥有婚姻

《半生缘》的框架和人物的设计,与《普汉先生》极其相似,其中的细小的情节也是完全相同。这本书也被一部分人说以“抄袭”,但是偏偏这是张爱玲自己半生对情感的感触,将它写成了一本理直气壮的“偷艺”书。令人不得不夸的是张爱玲将《普汉先生》的第一人称叙事改为第三人称,使人物的表现更加充实、更牵引着读者的心弦。

《半生缘》是一部苦涩难言的良药。通过它我们再一次审视了以前的男权社会,体味到了女性命运的浮沉,更应该去正视人性的险恶。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无奈却平凡的活着,缺了那么一种反叛精神。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大部分都是这么生活的,最气人的是自己无能为力,自己没法去救自己,却只得笑着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