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推进生态建设 市民9月份迎绿心开园

城市副中心推进生态建设 市民9月份迎绿心开园

通州生态美景。资料图。

3月12日是第42个植树节,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已经到来,为保证副中心各项造林工程顺利完成,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在今年春季绿化工程中,将对照“适宜北京地区节水耐旱植物名录”,在全区各公园、绿地广泛栽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四大类161种植物。各工程正抢抓前期手续办理,确保3月下旬陆续进场施工。

今年将高质量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实施22个绿化项目,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初步实现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闭环。持续开展群众身边增绿,启动7个城市公园、4个社区公园、10处小微绿地建设,续建100公里健康绿道,着力打造“森林入城、公园镶嵌、绿道成环”的生态景观。

两年造林近9万亩

据了解,两年来,通州区投入腾退资金146.96亿元、建设资金73亿元,通过实施森林进城围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各项森林城市建设重点工程52项,增加新造林面积8.85万亩,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2020年全通州区将在东部生态带,实施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四期)等6个项目,增加绿色空间5310亩;在西部生态带,实施文化旅游区公共绿地等4个项目,拓展生态空间1000亩。在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实施张家湾公园(三期)、梨园公园(一期)等9个项目,增加城市绿地3445亩。在主城区,推进万亩城市绿心建设,确保九月底开园;实施西海子公园(三期)、梨园城市森林公园、梨园云景公园等10个项目,增加城市绿地5760亩。加快推进水岸绿化,5月前完成凉水河、温榆河绿化42公里。新建城市公园7个、社区公园4处、小微绿地约20处,努力在群众身边建绿增绿,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提高大家的生态获得感。

到2020年10月底,通州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届时将让大片土地变成城市的“海绵体”,发挥涵调蓄雨洪、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等众多生态作用,副中心将建成为水韵林海、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161种耐旱明星将安家

据了解,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的最新版的“适宜北京地区节水耐旱植物名录”,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四大类161种植物,这些耐旱的植物明星将在副中心春季园林绿化工程中广泛栽种。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城乡绿化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树种在北京市京郊山区多见,它们既耐得住土壤贫瘠,又能忍得住干旱少雨,过去在公园建设中有少量应用,但只作为景观上的点缀。近年来,通过园林部门对其开发利用,这些树种的种苗繁育逐渐实现了产业化,因而在平原造林、街头绿化中露脸的频次也逐渐增加。“这些‘后起之秀’不仅仅抗旱、皮实,很多植物都具有观赏性,适应环境能力也很强,例如街头绿化的流苏树夏日会开满白花,春末夏初开花的暴马丁香花序大、花期长,这些都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灌木中的太平花、胡枝子、黄刺玫、多花蔷薇、绣线菊、锦带花、蝟实、糯米条,草本、藤本中的萱草、麦冬、蜀葵、涝峪苔草、蓝花鼠尾草、桔梗、凌霄、五叶地锦、爬山虎等,在近年的城市森林和城市休闲公园建设中应用很多,而且效果很好,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旱节水性能,例如涝峪苔草,是从北京的山野植物中驯化而来的,主要靠雨水灌溉就能存活,而且绿期长达11个月。“这些树种将在副中心广泛种植,我们提前谋划,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力争完成今年造林任务。”该负责人表示。

来源 通州时讯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军志

摄影 常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