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人物畫的市場 原來不止有“蝦”


眾所周知,一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以擅畫寫意花鳥畫著稱,他畫的草蟲花卉,工寫結合,獨樹一幟,在徐渭、八大山人之後再出新意。但是,齊白石的人物畫之名卻遠早於他的花鳥畫。

齊白石的人物畫分期

齊白石的人物畫分早期、中期和晚期3個時期。早期是1920年以前的人物畫,中期是1920年至1940年的作品,晚期是1940年以後至上世紀50年代初的作品。

齊白石人物畫的市場 原來不止有“蝦”

齊白石 掏耳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據《齊白石自述》中記載,齊白石8歲就開始摹拓門上的雷公像。第一次畫現實人物,是讀村館時用寫字紙畫“星斗塘常見的一位釣魚老頭”。齊白石16歲時拜同鄉周之美做雕花木匠,曾從繡像小說插圖中勾摹歷史故事。20歲時在主顧家借得一部《芥子園畫譜》,翻來覆去勾臨了好幾遍,並將其借鑑引用在傢俱雕花上。鄉里熟識的人知道齊白石也會畫,常常拿了紙到他家請他畫。“我的畫在鄉里出了點名氣,來請我畫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對,每一堂功對,少則4幅,多的有到20幅的。畫的是玉皇、老君、財神、火神、灶神、閻王、龍王、靈官、雷公、電母、雨師、風伯、牛頭、馬面和四大金剛、哼哈二將之類。”(《齊白石自述》)這些神像功對,由於年代太早、過於實用或沒有署名的原因,現在都找不到了,這應該是齊白石最早的人物畫。

26歲時齊白石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習民間肖像畫,27歲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從此他棄斧斤成為職業畫手。關於拜師學畫肖像,在《齊白石自述》裡有詳細記載:“一次齊鐵珊問我,蕭薌陔快到我哥哥伯常家裡來畫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為師,畫人像總比畫神像好一些。不多幾天,蕭薌陔果然來了,我畫了一幅李鐵柺像,送給他看,並託鐵珊、公甫叔侄倆代我去說,願意拜他為師,居然一說就合。這位蕭師傅,畫像是湘潭第一名手,他把拿手本領都教給了我,我得他的益處不少。他又介紹他的朋友文少可和我相識,也是個畫像名手,這位文少可很熱心,他的得意手法,都端給我看,指點的很明白,我對文少可也很佩服,只是沒有拜他為師。我認識了他們二位,畫像這一項,就算有了門徑了。”

那時照相還沒有盛行,畫像這一手藝,在民間生意很好。畫像,在當時叫“描容”,有錢的人,在生前總要畫幾幅小照玩玩,死了也要畫一幅遺容,留作紀念。齊白石學會肖像畫後,胡沁園到處給他宣傳,韶塘附近的人,都來請他去畫,一開始生意就很不錯,每畫一個肖像,收二兩銀子。後來,齊白石又自己琢磨出一種精細畫法,能夠在畫像的紗衣裡面,透射出袍褂上的團龍花紋,被人認為是一種絕技,人家叫他“畫細”的,收四兩銀子。畫像掙的錢,比雕花多,從此齊白石就扔掉了斧鋸鑽鑿,改行專做畫匠了。從27歲至40歲,齊白石一直作為肖像畫師活躍於湘潭和長沙一帶。目前,齊白石的早期肖像畫留存下來的極少,不足10件,大多保存在博物館裡。這些肖像有《黎夫人像》《胡沁園像》《沁園夫人像》《鄧有光像》《譚文勤公像》《齊白石父親母親肖像》等。

齊白石人物畫的市場 原來不止有“蝦”

齊白石 白衣大士 北京畫院藏

目前可看到齊白石最早的一幅早期肖像畫,是繪於1895年的《黎夫人像》,尺幅較大,129x69cm,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時齊白石33歲。此肖像畫曾經齊白石的兒子齊子如收藏,由其妻王佩紫1954年售予原東北博物館。胡沁園之孫胡文效認為是“約1895年”的作品。畫上有一段齊白石1946年在南京寫的長題,回憶此圖是少年時期畫的“黎丹之母胡老夫人”。黎丹(1873-1938年),湘潭人,清朝雲貴總督黎培敬的長孫,曾任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黎丹的舅父是齊白石的老師胡沁園,其母是胡沁園的親姐妹。此朝服像採用擦碳畫法,設色豔麗,刻畫精細,人物面部運用素描手法,非常逼真,體現了齊白石早期肖像畫所達到的水準。擦炭畫法在清代晚期已被普遍用於肖像畫中,特別是官員朝服像,這種來源於西畫的肖像畫在達官貴人中頗受歡迎。

齊白石為人畫像既能對人寫真,也能依照片放大,兼傳統和擦炭兩種畫法。擦碳者如工筆重彩紙本《黎夫人像》,傳統者如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沁園夫子五十歲小像》。此畫繪於“丙申四月”(1896年),從題款中“受業齊璜恭寫”可知,畫的主人公是齊白石的老師胡沁園。胡沁園(1847-1914年),湘潭韶塘人,人稱壽三爺,善工筆花鳥蟲魚,能寫漢隸,會篆刻詩文,家藏名人字畫,喜交往,獎掖後進,是齊白石最尊敬的老師。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談及胡沁園時說:“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師,也可以說是我平生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飲水思源,都是出於他老人家的栽培。”此畫與《黎夫人像》的莊嚴富貴不同,突出了胡沁園的文人氣息,右手手持蘭花於胸前,臉部刻畫精準,衣紋渲染淡雅,堪稱是齊白石早期人物畫的精品。

這一時期齊白石除了畫肖像,尤擅畫仕女,故當時有“齊美人”之譽。在仕女畫之外,還兼畫兒童、歷史人物和佛道人物,在畫風上受改琦、費丹旭、錢慧安等人的影響,有工細一路,也有粗筆的,技法雖較為熟練,但人物畫顯然還沒有形成個人風格。主要作品有1896年的《掏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1897年的《鐵柺李》(浙江省博物館藏),1900年的《黛玉葬花圖》(遼寧省博物館藏),1906年《賜桃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一葦渡江》(遼寧省博物館藏)等。齊白石早期人物畫曾遍臨眾家,下了很大的工夫。他的《仿唐寅人物圖稿》,可看出唐寅對齊白石的影響。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瓷青紙單色《羅漢》冊,明顯有金農之風。而北京畫院的駝背拄杖《鐵柺李》,黃慎的粗筆人物畫痕跡十分突出。正是這樣的廣泛涉獵,為他日後的變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齊白石人物畫的市場 原來不止有“蝦”

齊白石 人罵我,我也罵人 北京畫院藏

1899年,齊白石投師晚清經學家、文學家也是湖南人的王湘綺門下,廣交文人,“五出五歸”,思想上發生巨大變化,開始刻意追求文人畫的筆墨意趣。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幅《白石草衣像》,是齊白石唯一的一件自畫像,胡文效鑑定為50歲左右畫。畫中人身穿蓑衣,足蹬草鞋,雙手抱琴,肩背古書,面目慈祥,儼然舊式讀書人模樣。該畫的線條、用墨都明顯要粗放一些,表明齊白石的人物畫正開始轉變,但還處於摸索階段。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套人物四條屏,畫於“戊午五月”(1918年),時齊白石56歲,家鄉湘潭正鬧兵亂,帶著家人到紫荊山下的親戚家躲避時畫的。四條畫的題材分別是醉翁、望福、掏耳、漁翁,此套四條屏所用的筆墨已徹底擺脫早年《芥子園畫譜》的束縛,也沒有改琦、費丹旭、錢惠安畫法的工細,已經初具齊白石自己人物畫的面目。

1919年齊白石定居北京後,他著手“衰年變法”,此時工細人物減少,粗筆大寫意一躍而成基本格式,題材上既有古代人物題材,有些則是個人交往與生活的體驗。如1923年《大滌子作畫圖》,1926年《鍾馗搔背圖》和《西城三怪圖》,1927年《乞丐圖》,1928年的《草廬三請》和《漁翁》,1934年《鍾馗醉酒圖》等。上世紀20-30年代,是齊白石繪畫藝術的盛期,個性風格完全形成,筆墨線條概括老辣,題材、形式趨於穩定,這一時期的人物畫筆簡而意足,縱筆揮寫,畫中充滿幽默、智慧和諷刺,嬉笑怒罵,如《人罵我,我也罵人》《讀書圖》《升官圖》《不倒翁》等,不少作品還題有自作詩和大段的題跋,如《鐵柺李》《東方朔偷桃》,以詩畫結合的方式直率地表達了畫家對社會、人世的看法,徹底擺脫了此前他人物畫的工匠氣,是他中期人物畫的一大特徵。

齊白石1940年以後的人物畫數量明顯有所減少,如1940年《天真》(遼寧省博物館藏),20世紀40年代初《劉海戲蟾》(中國美術館藏),1944年《鐵柺李》(中國美術館藏),1947年《得財》(中國美術館藏),1948年《無量壽佛》(北京畫院藏),1950年《耳食圖》(廣州市美術館藏),1951年《鉗錘道義一》(北京畫院藏),1953年《不倒翁》(中國美術館藏)等。在畫法上,線條比二三十年代的人物畫更加簡練,題跋和題畫詩也不多見了,這一點令人費解。也許他的人物畫更需要詩情與激情,沒有詩興,白石老人無意作畫。也許人們更喜歡他的花鳥草蟲畫,反而並不看重他的人物畫。客觀講,齊白石的人物畫也是獨具一格的,不比他的花鳥草蟲畫、水族畫、山水畫遜色,因為與同時代的人物畫比,齊白石的人物畫更大氣,更具有文人畫韻味,更詼諧幽默,更辛辣嘲諷。

市場行情與造假

近年,隨著拍場“齊白石熱”的出現,齊白石的人物畫也屢屢上拍,不少還拍出了高價。在2017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一幅3平尺的《東坡先生玩硯圖》以575萬元高價拍出,2017年北京匡時秋拍《無量壽佛》414萬元成交,北京保利秋拍《達摩渡江》299萬元成交,2017年中貿聖佳秋拍《不倒翁》112.7萬元成交,2017年北京榮寶秋拍《東坡賞硯》316.2萬元成交,2017年榮寶(濟南)秋拍《持菊作壽》以747.5萬元成交。201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紅線盜盒》1073.2萬元拍出,2018年北京匡時春拍《搔背圖》1288萬元成交。2019年匡時春拍《大匠根苗》172.5萬元。

齊白石的人物畫,相比其花鳥草蟲畫而言數量稀少,因而倍顯珍貴,拍價往往不菲,故近年來造假仿冒呈上升之勢。什麼《白衣大士》《無量壽佛》《鐵柺李》《老當益壯》《劉海戲金蟾》等,凡是齊白石的人物畫真跡,基本被仿造了一遍。2017年某公司春拍552萬元成交的《月下尋舊圖》,完全就是抄襲克隆北京畫院的《草廬三請》,而且醜陋不堪。2017年某公司春拍241.5萬元拍出的《大滌子作畫圖》,也是一件抄襲模仿自齊白石《大滌子作畫圖》真跡的贗品。2018年某公司秋拍575萬元成交的《鐵柺李》,一看就知是抄襲自北京畫院的《鐵柺李造稿》,不僅筆墨粗製濫造,而且與齊白石1937年的書法風格不符。因此在此提醒買家要小心上當受騙,否則後悔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