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詩人的信》:一個人當然要活的是自己,並且乾淨


《給青年詩人的信》:一個人當然要活的是自己,並且乾淨

里爾克的這本小冊子,是他和年輕人卡卜斯通信的結集,探討的內容有關文學,更有關人生。事實上,一個古典一點的說法,“文學既人學”,不論一個人是否寫作,僅僅看他推崇怎樣的文字,其實便很容易瞭解他希冀怎樣的生活。
當然,寫信向一位同時代的詩人求助,青年詩人的苦惱,首先是關於文學的。“我立即決定把我的詩的試作寄給里爾克,請他批評。”但這種苦惱本身,還是關於生活的。“我還沒有滿二十歲,就逼近一種職業的門檻,我覺得這職業與我的意趣相違。”卡卜斯想知道,如果自己順從了自己的意趣,繼續嘗試做一個詩人,是否有希望。而他判斷的憑據,將是眾人對他的詩作的看法——首先是“這位《自慶》的作者”的評價。
這需求看似正當,卻被裡爾克拒絕。“我請你,把這一切放棄吧!你向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在里爾克看來,和任何事情相比,一個藝術家——譬如一個詩人——所做的事情,是最不需要評論的。他所需要實現表達的,是自己真實的內心,是自己所信仰的美,是生命的真實意義,而所謂“職業”、“被接納”不過是副產品。於是一個人成為詩人,是不需要旁人的認同的——這和成為他自己一樣。


人成為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可那卻又是不容易實現的事情。因為每一個不被影響的自己,其實都意味著獨一無二。任何存在都必然合理,可合理卻往往是需要依據的。這便回到了卡卜斯最初的苦惱:他想成為詩人,卻需要得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理想。卓越的里爾克指出了他的枉費心機——倘若一個人足夠堅定,是不需要旁人的話語佐證自己的判斷。彷徨意味著不適宜,不堅定意味著不恰當。
一個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和自己相處融洽,因為畢竟沒有誰,能比你自己,可以和自己分享更多生活。里爾克是相信每個人自有自己的使命的,他也相信,一切命運都可接受,無論是天賦還是苦難。所以他既讚頌玫瑰,又相信堅硬而沉默的磐石裡也隱藏著必然將顯露的美麗。他服從命運——成為自己,也是服從命運的一部分。而成為自己,並不意味著要特立獨行,要成就不凡。謙遜或是坦然,不苟且,不奢望或是抱怨無從得到的擁有,同樣也是成為自己的道路。
卡卜斯並沒有在得到里爾克的建議後成為詩人,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出版,他或許會和大多數曾經存在過的人一樣,消失在歷史的茫茫長河之中。他也並不希望由此得到眾人的銘記,因為他只是個小人物,在“一個偉大的人、曠百世而一遇的人說話的地方,小人物必須沉默。”可是以這樣的姿態,卡卜斯最終成為了他自己。這大概也是里爾克希望這位真誠的朋友可以做到的事。

一個人當然要成為自己並且乾淨。他不必成為詩人,卻一樣可以如詩人一般擁有澄澈和純粹。 推薦可以進入https://s.click.taobao.com/BBL4Lnv選擇,我推薦的理由剛讀完這本小書,輕輕薄薄攜帶方便。全書的主體由十封書信組成,全都是里爾克寫給一位名叫卡卜斯的奧地利年輕軍官的回信。但這些書信並不普通,是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之間的對話,是作為詩人的里爾克和另一名熱愛並在嘗試寫詩的年輕詩人之間的通信,每封信都有一個主題,作為過來人的里爾克,闡釋自己對創作、孤獨、職業、愛情、命運、藝術的見解,馮至的譯文也美,在詩人的娓娓道來裡瞭解藝術與自然以及人生之美,這位收信人真幸運。 這本書的一大半是在高鐵上讀完的,最近常常因為自己的浮躁生氣,感覺獲取的無效信息太多並且容易被影響,以至於失去專注。因此關於孤獨與人生的論述對我自己特別有啟發:“在自身內有所完成,去完成一個世界”,不要將向外尋找共鳴與認可作為人生的重心,任何時刻都應該保有內心的清明,堅持忍耐地行進,漸漸地,會發現同周圍的浮躁喧囂相比,這些堅忍淡定的安靜,同我們的生命本質更接近,我們的“未來”會慢慢地潛入到我們的生命中來,行走的態度越沉靜、越忍耐、越坦蕩,這些新的東西就愈發清晰地融入靈魂、成為了自我的部分。“你要愛你的寂寞,負擔那它以悠揚的怨訴給你引來的痛苦。你說,你身邊的都同你疏遠了,其實這就是你周圍擴大的開始”。里爾克還建議,對於在內心的追索上與你漸趨遠離的那些親近,不要懷疑惱恨,也不要心存優越,相信愛,諒解距離,靈魂的追求並不需要脫離俗世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