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復工“梗阻”考驗擔當作為

當前,各地復工復產陸續展開。在經歷了疫情的打斷後,大家“奪回失去時間”的意願非常高漲,從中央到地方也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企業重歸正軌。但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企業仍舊達不到復工條件,即便能夠復工,產能也難達預期,簡而言之,復工復產的進程遇到了“梗阻”。

調查顯示,復工審批難、現金流壓力、勞動力缺口、勞資關係緊張、上下游債務清償等等,是企業的普遍痛點,其中的政策銜接顯然還不夠通暢。雖然按照要求,非疫情重點地區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但一些地方缺乏“彈鋼琴”的本領,結果顧此失彼,還有地方甚至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有些復工企業被要求填21份材料,蓋8個公章;有的要求返崗人員跑數個部門開具各種“健康證明”,逼出一眾“表哥”“表姐”……凡此種種,很大程度是一些地方將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對立起來,變“壓實企業責任”為“推卸自己責任”。對於這類“梗阻”,中央已經發現,並明確進行了糾正。


破除復工“梗阻”考驗擔當作為


更要看到,除了特殊時期的政策慣性,復工“梗阻”的存在還有著現實原因。眼下,絕大多數產業的生產鏈條高度分工,復工復產不是某家企業把人員組織起來、機器開動起來那麼簡單,而涉及信貸、原料、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牽一髮動全身。這些困難往往不限於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權責範圍,僅靠企業和員工自己東奔西跑很難解決。勞務輸出地與用工需求地如何溝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如何協同?這同樣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不能“各唱各的調”,需要“全國一盤棋”。


破除復工“梗阻”考驗擔當作為


復工難題複雜多元,解題之鑰還是擔當作為,要有魄力想到前頭、做到前頭,打破形式、追求實效。對各地來說,只有積極主動到企業中去、到問題中去,準確掌握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需求,才能拿出管用的“定製化”服務。目前,許多地方已結合區域特色,各家推出各家的高招。管理難,杭州率先啟用健康碼,以“紅黃綠”三色二維碼作為數字化健康證防控疫情,省去了繁瑣的現場信息登記核對,每日訪問量超過千萬人次;審批難,杭州宣佈簡化復工手續,企業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將復工方案、員工防疫承諾書等資料進行報備後,即可自行復工,不需再備案審核通過;融資難,廣東銀行業推出“戰疫貸”產品,保障防疫企業“糧草充足”;招工難,溫州政府聯合企業提供“你來溫州,我出路費”模式,“包郵”復工人員,而這樣派出專列專機“點對點”接回務工人員的城市還有不少。下好繡花功夫,讓社會痛點企業“槽點”成為復工復產的“著力點”,方法必然會比困難多。而誰更快更有效地破除復工“梗阻”,誰就贏得了發展先機。


破除復工“梗阻”考驗擔當作為


疫情固然會對經濟社會運行造成短期衝擊,但壓力所在正是動力所向。政府主動作為,以“有形之手”推動市場“無形之手”,激發企業調整思路、轉危為機,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我們定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打贏戰“疫”硬仗,實現既定目標。

注:文章來源《北京日報》,作者鮑南,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