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文|三斤情感说

《调音师》是一部根据2010年法国同名高分悬疑短片改编的印度电影,豆瓣评分8.3,于201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调音师》的片名传递着典型印度风格的歌舞励志因素,内容上却有着翻拍剧的法式浪漫的爱情点缀,有着多次反转的悬疑跌宕以及深入人性本质的考验。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钢琴家阿卡什平日里假装双目失明,通过私人授课来赚取经费。事实上他的眼睛完全正常,只不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不同的生活,亦或是谋取利益。

故事开始是阿卡什登门为过气的影星普拉默的妻子西米演奏庆生来赚取费用,谁知却亲眼目睹了倒在血泊中的普拉默的尸体。惊慌失措的阿卡什假装镇定,虽然暂时骗过了西米及其情夫,但是他的秘密还是慢慢被人戳穿,以及遭遇了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

这部片子的前部分是节奏轻快载歌载舞的印度剧,让人有种不是在看悬疑剧而是在看一部欢乐的印度喜剧的错觉,但后半段各种惊悚反转,给人以惊喜和恐惧的观感。因此,本文我将从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现实启迪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01、创作手法:本片以多角度呈现电影魅力,带引观影者360度全方位真实感受视听语言和情节的完美

1.精准的镜头呈现,充分展现了电影中的恐惧感

西米沾满辣椒,红色的手,像极了杀人后的血手。从这里开始,是第一级恐惧。将邻居奶奶推向窗外的直接拍摄,看似不血腥,但是直接的画面也让人害怕。子弹穿过门打到情夫厕所玻璃,浸入水中睁开血红的双眼,情夫爬楼梯循环往复的镜头等等真的让人有生理性的不适。

在我看来,导演很擅长于使用镜头拍摄恐惧的戏份,加上娴熟地使用视听语言充分展现了电影的恐惧感,引导观影者身临其境,感受最真实的情感细节。

2.导演利用剧中音乐作为人物的心理象征,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该电影的音乐被充分利用作为人物心理的象征,尤其是男主弹钢琴这一设定,贯穿始终的钢琴弹唱曲,导演很好地赋予它更多含义,从而推动情节。

其中每一个男主的心理轨迹的变化点上都有一首应景的歌曲。在这里歌曲不仅仅是背景音这么简单,同时也是男主的情感窗口,他会把爱情写进歌里,同时也把恐惧、烦躁和无助都流露其中。还有女主西米在处理丈夫尸体时一系列的紧张、害怕、悲伤和后悔的心情,后期出席葬礼以及去餐厅面对丈夫的朋友们时的心境也都在男主的琴声中都让我们感知得具体。

在我看来,导演将自己对于宝莱坞经典电影的致敬与缅怀都藏进歌里,在影片中出现很多经典的桥段回放,其中电影最后播放的经典音乐正是亮点之一。可见导演在时隔十几年后的第一部良心巨作中,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细腻温柔。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3.运用倒叙与闪回编织情节悬念,将电影收尾衔接成一个完美的回环结构

电影妙在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在故事的结尾部分,男主也还会像最开始那样,继续装瞎当钢琴师。同时,我也对一棵形状酷似肝脏的大树和兔子很有印象,这个景在片头片尾分别出现过,导演在细节上不断追求,处理非常有意思,使得主题的凸显更为明确。

在第一次画面中,医生的小车径直远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西米被男主角和医生送上了飞机,成为了解救富豪女儿的肝脏移植体。第二次画面中是男主角对苏菲复述当时的场景。我们看到了反转,小车因为后备箱里的动静停靠在了树边,医生下车查看打算再一次麻醉西米,结果反倒被西米重伤,倒在公路上。

对比这两个画面,我不禁感叹导演的用功之深,同一个场景,同一个时间,被一段看似无用的桥段分隔,却达到了奇特的观影效果。使得剧情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闭环,也给了结局的巨大反转和观影者的想象空间。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02、情感表达:本片赋予了具有层次感的人物性格和多视角的人生百态,通过递推的悬疑故事展现和反思的人性善恶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影片是由这句话开始,电影的字幕把“liver”翻译成了“肝脏”,显然与后面影片的剧情更为贴切,我认为这里其实是编剧很巧妙地用了“一语双关”手法,“liver”既是“肝脏”,也指“生活者”。这才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最深层希望表达的核心观点。

其实,整部电影直观的表达出人性的黑暗。每个人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停降低底线,来一次次害人。有句话叫“人性的黑洞”,这部电影正揭示了这个道理。剧中有几种典型的“生活者”以及他们所构成的社会缩影,赋予了这部悬疑神剧现实主义讽刺意味。

1.男主角饰演的调音师胆小、懦弱

主人公钢琴师,看似是高尚的音乐家,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的懦弱和胆小比任何人都要可恨,因为害怕自己担责,因此到影片的最后,他都没有能够把自己所知道的真相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在生死和正义的面前,他只想着自己逃脱责任,只想自保。

在我看来,导演创设的这个形象非常之入人心,将男主角的自私软弱体现的涟漓尽致。观影者在观看过程中,也感受到内心的一丝纠结和无奈。

2.杀手西米虽聪明但心狠,毫无道德良知

西米因为奸情被丈夫发现,杀死了丈夫。为了掩盖真相,她又杀死隔壁的老太太、弄瞎阿卡什的双眼,并把他卖给器官贩子。最后即使跟阿卡什说好合作,以便逃出器官贩子的陷阱,但仍然在利用阿卡什。在我看来,杀手西米就是“富贵恶”的象征,生命力极强,为了掩盖一个罪恶,接连不断犯下累累罪恶,成为了真正的“蛇蝎妇人”,导演设置的这个角色与主角截然不同,两者出现巨大差距,侧面突出主角的形象。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3.男主的爱人苏菲缺乏思考、不明是非

苏菲的出现不只是让电影多一个“爱情”的标签,苏菲作为男主角的爱人,一贯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并且深信不疑,乃至当男主角有危险时,西米略施小计就把她骗离了男主角的身边。直到电影结尾,男主角与她在欧洲重逢时,也是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她就完全相信了眼前这个以前骗过他的男人,甚至她还认为自己有权力去建议男主角取掉西米的眼睛,哪怕真相并未可知。

在我看来,导演在勾画人物性格和营造角色情绪方面非常精妙准确,是一针见血的,每个角色都能准确反映现实的人生百态和人性善恶。这也正是导演内心深处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带观众感受对人生的思考。

4.领居小孩贪财、冷漠且势力

剧中的小孩也不能幸免于人性的黑洞,阿卡什的邻居小孩,会故意绊倒盲人阿卡什,会偷拍阿卡什不盲的视频,然后向苏菲要钱。当我看到小孩上楼发现了男主角真正被毒瞎了之后,他原本可以报警或是呼救,但他却无感地离去。这样的冷漠,让电影中的丑陋人性显得更为具体。

作为导演,他将对情感和社会认识寄托在各个角色上,循序渐进,几乎从未失去对人物打造和叙事的把控,令观影者很有代入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反思社会百态。看完电影,观众会有奇妙的影迷感,想象导演正在镜头后面调皮地给与观众挑逗。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03、现实启迪:基于电影《调音师》,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人生的两点思考

1.一时的判断未必正确,真相永远需要不断的追寻

故事的开头,男主在钢琴独奏前说了一段浑厚的独白“去年,我被看做天才,我也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而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不光令他看不清自己,也间接导致了比赛的失利。然而男主很快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恢复情绪的理论支撑,于是在他自以为很了解人性的判断下,开始伪装成一名盲人调音师,利用他人的同情与信任来实现人生价值。

男主调音师的判断是“我是盲人,女主人没有发现,也不会发现,她不会在我弹琴的时候杀我”。但过度的伪装往往可能会事与愿违。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起。

正如长久以来,心理学界有一个假设,认为人的愿望、希望和欲望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时候,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我们喜欢看的小说描绘的未必是现实,我们吃的光鲜亮丽的食物未必不是过期的,我们以为困难的学业和工作也可能轻易解决和度过。

凡事应当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不要过于主观地去“我认为”、“我觉得”,这样最容易造成误会。

《调音师》:紧凑烧脑的剧情蕴含着对人性刻画的深思

2.不要被诱惑迷乱双眼

本片中,调音师阿卡什不是盲人,只是为了物质的追求而装瞎,这是诱惑的开始。电影的开始,男主与自己上司在餐厅对话,“小费更高,人们更友好”。可以看出,男主的伪装让他获得了出彩的业绩和零投诉。

很多时候,欲望会让自己走向深渊,故事的悲剧无可避免,甚至死亡。让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因为利益的诱惑闹得互相残杀,每次人物之间的反目,都是利益的驱使,本片将诱惑迷乱双眼的刻画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像席勒所说“人的成功,一半在于接受了诱惑,一半在于拒绝了诱惑。”我们所有人从孩提时就被好奇的事物所诱惑,小朋友总是被色彩鲜艳的玩具所吸引,等到长大时又在精神上接受各种诱惑,成人容易受金钱和荣誉的诱惑。因此,我们要学会抵制世间的诱惑,诱惑的表征下,往往隐藏着可怕的残酷现实。

总结一下:

《调音师》富含浓郁的本土风情和鲜明的辨识度,聚焦社会焦虑、直接人心的痛点却又总能回归到正能量的励志和催泪。电影剧情不仅不向常规电影体现的完美主人公的角色,相反,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艺术残缺体的身份。因此,我们也很期待亚洲电影能以不能的形式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类型,给观众以新鲜创新的观影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