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最沉重的電影是什麼?

浴火破繭


《霸王別姬》

最是深情無用,總是情深不壽。

這是我看完電影浮在腦海的一句話。深情者,有時註定是悲劇,無論對何深情。畢竟不論在哪個時代,擁有一顆熾烈的心的人都註定是少數。深情者,總是孤獨。所以往往羨慕那些找到同伴的人,真的是很幸運啊。當然,如果你本不深情,往往就不會感受到強而烈的落寞啦。確實待人待物不這麼深入的人,往往能降低他遇到難以承受的痛苦的風險。覺得影片到最後,相比於霸王,菊仙更懂蝶衣,這也許是深情者的共通。


去觀影


忘記電影叫什麼了,一個喪屍電影,只記得一個緊張挺深的前段,就是一個父親帶著嬰兒,結果父親不幸感染了,為了能讓孩子活命。父親將一塊肉掛在自己偏方,朝倖存者聚集點走。最後孩子得救了。

敘述的不咋滴,但是當時看的時候還是很有感觸的。


奶爸好多年


我上小學的時候,看到電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部電影我看了三遍,看完一次就哭一次,電影的內容很沉重,只因家裡就剩媽媽和幾個孩子,那時舊社會很窮,很苦,媽媽含淚送走一個又一個骨肉孩子,那些孩子不願離開媽媽的情景,至今使我忘懷,想起這些孩子的經歷,想起沒媽的孩子象個草,我傷心落淚,淚流滿面大哭一場,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呀。👍


春之美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一個長得很漂亮,性格很陽光的小姑娘,是怎麼變成了那個像垃圾堆裡走出來的老太婆一樣呢?

從小因為有個臥病在床的妹妹而被父母忽視,當老師時被上司佔便宜,被學生誣陷丟了工作,淪為浴室女郎,遭到全家唾棄,趕出家門。

經歷數段虐戀:親眼目睹作家男友臥軌自殺,前男友的死對頭饞完她的身子後拋棄她,被曾經誣陷她的學生施暴,賣肉,販毒

在最美好的年紀鋃鐺入獄。出獄後把自己關在陰暗出租屋裡,屋裡垃圾堆成山,她便睡在垃圾堆上,吃了睡睡了吃……

最終,在某個出門走走的夜晚,被一堆小孩拿石頭砸死。

她的死和她的一生一樣,倉惶又可笑。

看完這部電影,我很久都無法走出那種孤獨感。松子明明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對這個世界表達善意,卻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可以棲息的地方,連死亡也是聊聊收場。

她曾說:“你打我殺我都沒關係,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


熊小樹洞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說一下自己認為看過最沉重的電影《完美陌生人》,這部電影是由意大利導演保羅.格諾微塞導演的劇情片,雖然標題定位的是喜劇,但看過之後,卻並沒有感覺搞笑,想反,卻讓我覺得十分壓抑。

這部片子講述的是三對各個階段的婚姻伴侶和一個宅男,七個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後來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比較敏感的隱私問題。接著,女主人就提議大家把各自的手機擺放到桌子上,無論什麼短信電話都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誰還沒有自己的隱私,假如都分享出來,結局會是怎樣的,劇情開始發展了……

這個故事以月食為情節貫穿,當然,主要講的還是他們之間的複雜的男女感情。

坦白局開始了,首先男A(劇中人物名字太複雜,就以字母代替)來了一條短信,內容為"我想要你的身體",屬實有些勁爆,男A開始慌了,但過了一會,男b出來了,原來是他用女兒的手機搞得惡作劇,這時他老婆的反應有些大,難道其中有什麼隱情?之後這些人又談論到了父母同居、工作等等問題,無不是婚姻中的瑣碎之事。

接下來男c得空和宅男出來了,他說他倆的手機一樣,要換手機,原來男c每天晚上都有一個曖昧對象給他發照片,emmm,可想而知,他也慌了,所以在他苦苦哀求下,宅男答應了和他互換手機。

高潮來了,換了手機之後,男c的手機(此時是宅男的手機)來了一天短信,事一個男的發來的,內容有些曖昧,這時宅男的反應就比較大了,原來宅男是個同性戀,這就尷尬了,換手機的男c也不能說出來,終於,第一對爆發了,大家都認為男c是同性戀。接著是男b,一個女生打來說她懷孕了,這屬實有些勁爆,理所當然,他的老婆爆發了,接下來又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男b的老婆,也就是女主人公上去唾罵了男a,原來他倆也有一腿,這個瓜太大了吧!這就照應了開頭為什麼她的反應那麼大。

此時因為一場遊戲三個家庭也毀了,各自出去了,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各自都非常恩愛的回去了,原來,導演最後讓我們看到的是沒有玩遊戲的結局,是男主人公,也就是被兄弟綠了的那個不同意玩,因為他知道自己老婆的事,也知道玩了遊戲會有什麼後果,這也是他為什麼去看心理醫生。

故事最後,最讓我壓抑的就是一切照常進行,女主人公和男a照常發著曖昧短信,讓人噁心,而男a在和她聊的同事,也在和第三個女人曖昧。男b照常接受者曖昧女生的圖片,他的老婆照常和陌生男人玩著遊戲,宅男依舊愛著自己的男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訴說的隱私,婚姻也有不可觸碰的底線,一場遊戲揭露了人性的醜惡,但導演最後告訴我們他們並沒有玩那個遊戲,但結局讓我不知道到底是大家揭露了好還是想那樣依舊隱瞞,各自玩各自的。

所以這個電影讓我感到沉重,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你認為呢?





吾甚愛學習


看得不多,就不說“最”了吧。《素媛》那樣的我都不願意看。精神受不了刺激。

說說《驢得水》吧,看了悶得慌。

《驢得水》是被歸為喜劇類的。但它的喜,也不算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痛快得多,而《驢得水》是灰色的。

初看,會笑。

再看,還有感動。

可是看著看著,味兒就不對了。那感覺就像你笑著笑著就覺得臉僵了,哭著哭著就只想沉默了。

故事被設定在了1942年,但觀眾完全用不著特意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時間的設定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它是超越政治和時代,直擊人性的,是任何時間任何群體都存在的人性的話題。

四位老師躊躇滿志地來到貧困山區辦學校搞教育,因為沒有水,他們養了一頭驢來拉水。為了養驢的開銷,學校的開銷,再加上幾位老師的小私心,他們將這頭驢上報為學校的第五位老師。除了生源越來越少,其他一切安好。就當校長正在和老師們籌劃著動員學生回到學校上課的工作,一封上頭即將突擊檢查的電報打破了這份蕭條的寧靜。為了隱瞞“驢得水“的事,校長和老師們找了一個當地的銅匠來扮演這位並不存在的英語老師。銅匠不配合拍照,因為”照相會短命”。在校長和其他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認下,女老師王一曼“睡服“了他。哪成想,負責監督教育的特派員完全不懂英語,竟讓他們矇混過關了。

如果謊報教師人數只能算人性的弱點,那麼這次集體默認下的“睡服”事件,便是人性對權利和貪慾的一次獻祭,而祭品,就是女老師王一曼,而沒有人會感謝祭品。往後,每一個人的每一次屈服,也越來越慘烈和徹底,對地位,對金錢,對體面生活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實在渺小,人性不堪一擊。

片中的人物設定都是對現實的映射。每個人都代表著特定的人群,都有不同的弱點。

孫校長,創立了這所學校,有著自我實現的抱負,但他性格圓滑,容易妥協。他的“做大事不拘小節“的座右銘不過是對自己軟弱的辯解,因為他既沒有原則,也沒有底線,更沒有反抗的勇氣。

裴奎山,這個人從開始就招人討厭。他精明圓滑,自私膽小,工於算計。向王一曼表白的時候,故意拿她以前的“名聲”來表示“雖然你名聲不好,但我不嫌棄你“,如果真的喜歡,又何來的嫌棄?裴奎山的喜歡,水分太大。這點從他追求失敗以後,處處伺機報復,就可以看出來,小人一個。

影片中最勇敢激進的要數憤青周鐵男了,學校需要錢設立獎學金,他可以捐出工資;他沒有佔過“放蕩“女教師王一曼的便宜;在張一曼被所有人欺負的時候,他甚至可以算沒有參與;為了保護佳佳他可以一夫當關,他保護的是人性最後的尊嚴,可是在槍響的那一刻,他屈服了,下跪了,而且屈服得徹底。他的一跪,讓觀影者心頭的又一堵牆轟然倒塌。

片中的女主角張一曼熱情奔放,真誠勇敢。在彈幕中,我能看到很多人在攻擊她的放蕩。裴奎山聽別人說,她以前在城裡有很多黑歷史,我們也聽裴奎山說她在城裡有很多黑歷史,從影片開頭,只裴奎山的一句話,我們就信了這個傳言對不對?這就是人性的黑暗,如果說張一曼是犧牲品,影片中的所有人,也包括觀影的我們(彈幕為證),都是推她上祭壇的一員。其實,我們真正的能夠坐實她“放蕩“的戲碼,一個是關於裴奎山的,一個是關於銅匠的。她或許喜歡過裴奎山,但裴奎山的齷齪表白,讓她明白了他不是真的喜歡她。而對於銅匠,她是被別人和自己一起道德綁架了的犧牲品。她同情他的無知,喜歡他的簡單真實,而最後又被迫傷害了他,她是自責的。至此,張一曼被綁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所有人都鄙視她,甚至包括她自己。張一曼的命運是映照人性的一面鏡子,照出所有人的嘴臉,而她最後的死是對人性最終的審判。

特意把銅匠發在最後,因為這個小人物,最可憐,也最可恨。這部影片感人之處就兩處。一、銅匠第一次離開學校的時候,笨拙地向張一曼解釋他不能留下來也不能經常來看她的理由,並深情地為張一曼唱了一首蒙語歌,感動到張一曼了,也感動到我了。二、當銅匠老婆帶著銅匠來找張一曼算賬的時候,窩囊的銅匠突然變得勇敢起來,奮起保護張一曼,像個男人一樣。可是張一曼接下來的話卻一棍子把他打入了地獄。銅匠的靈魂是從次開始扭曲的。

這部影片,是關於人性的評價,銅匠老婆說:“你們才是牲口。”

她不止說張一曼,她說的是“你們“。





影視如生


其實看過很多比較沉重的電影,小時候中央臺放的《山喊》,講的是山區一個小孩成績好卻不被老師重視,發生的一些事,現在好像已經看不到了。然後還有些引發思考類的電影,比如《肖申克救贖》,《禁閉島》等等,當然了,還有一些驚悚恐怖的也是比較沉重的。

今天講講最近因疫情宅在家看的一部電影吧《何以為家》,評分整體比較高,是黎巴嫩的一部結合現實生活拍攝的一部影片,影片自始至終是一種沉重到讓人窒息的影片,以致有人開玩笑說,看完這個電影,要看兩集小豬佩奇才能緩解心理壓力。

大致內容是: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贊恩,他要向法官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而狀告的理由卻是:“他們生下了我”。電影由此開端,採用倒敘的寫法。

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贊恩只能很小就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甚至不惜用一些違法的手段。

當他年僅11歲的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難民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可惜的是,生活並沒有更眷顧贊恩,難民母親在試圖非法獲取證件的過程中被抓,而贊恩在得知妹妹不幸去世後用匕首捅了“妹夫”,也入獄了……

雖然電影的場景和背景看起來與我們相距甚遠,卻引發許多人的共鳴和討論。

一是我要控訴我的父母,你們為什麼生下我。

看這部劇胸口悶悶的,像是想要尋找出口而始終不得的沉悶。但對於別人的苦難,我們只能說是同情,正像王源說的:“每個人都有別人不懂的,無法感同身受的無力與孤獨。”

二是如果你把我生下來只是為了把我遺棄、虐待、辱罵,那又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世上?

從出生到死亡,因沒有合法身份,不能工作,不得不流離失所,只有把孩子賣了換錢辦身份證,即便如此,生活仍然沒有放棄折磨自己。

好在,電影的結尾仍以贊恩溫暖陽光的笑結束,讓觀影者的心理多一分明亮。

思考:我們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孝文化的國家,百善孝為先,一個人不孝敬父母會被周圍人指責批評,然而,鮮少有人批評那些不善待孩子的父母。我國農村很多女孩子被送出去養,長大回來後被父母要了男方很多嫁妝嫁出去,這種情況習以為常,又有誰考慮過女孩的感受?“生而不養,不如鳥獸。養兒不教,愧為父母。”很多人認為做父母是一種本能,但也不全是,想要讓孩子感恩,起碼自己還是要付出一些真正的愛與陪護才能換來子女的孝敬。





棕桐樹ZT


《大地》是由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西德尼·富蘭克林、維克多·弗萊明、Gustav Machatý、山姆·伍德執導,保羅·穆尼、路易絲·賴納、沃爾特·康諾利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37年1月29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中國農民王龍和妻子阿蘭是如何憑藉勤勞、堅韌,與貧窮和天災作鬥爭,從赤貧轉為富裕,創造一個四代同堂的幸福家庭的故事

劇情簡介

王龍是一個貧窮但勤勞、樂觀的農民。他自幼喪母,在一間茅草屋裡與父親相依為命。他生活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擊石取火,一年之中,只洗一回澡。但即便如此,王龍和四周鄰居都精神飽滿,對生活充滿信心。他們耕田種地,用自己的勤勞,謀求生存。他在一次進城迎親中,王龍雖不乏喜氣和活力,但卻一副謙卑、畏縮的模樣,以致大宅院的門房把他誤當小販。王龍的未婚妻阿蘭原是大宅院廚房裡的下人,長年受盡欺凌虧待,王龍的到來對她來說是一個新生活的開端。

王龍與阿蘭婚後過著樸素而幸福的生活。夫妻倆勤於農務,不久又喜得貴子。阿蘭自豪地和王龍攜子重返大宅院,在眾僕人和大宅院主人面前大大榮光了一番。大宅院家運不濟,不得不出賣田地,王龍用多年積攢的銀元購下數畝麥田,一家呈現出興旺的面貌。但天災卻不期而臨,饑饉遍地,王龍用重金購置的麥田成了顆粒無收的廢地。王龍聽取妻子的話,攜全家老少搭火車南下,尋求活路。

時值辛亥革命暴發,阿蘭在一次眾人對富豪之家的哄搶中,不期撿到一袋珍珠。這筆意外之財使王龍一家有足夠的資本回家,重振家業。回到舊家,王龍大量置地,併購下了現已破落的大宅院。面對財富,王龍開始萌生非分的念頭。在叔叔的誘使下,王龍娶來一名賣唱女子為妾,並終日懶散不堪,與小妾廝混。面對這一切,阿蘭則表現出典型中國女子的忍耐和大度,想方設法使王龍改邪歸正。

小兒子與二房偷情使王龍認清了自己的處境。他悔悟過錯,休掉二房,賣掉大宅院,重新回到土地上照料農務。蝗蟲襲擊麥地,王龍在學農的兒子的幫助下,招呼左鄰右舍,與鋪天蓋地的蝗蟲展開成功搏擊,使他更深切地認識到一個健康家庭的重要,並愈加珍視自家的田地。臨死前的阿蘭再次告誡王龍熱愛土地,王龍則深情地告訴阿蘭你就是土地








多倫小姨子


本人也算一個小小的電影愛好者,下面我就說說我看過的一些非常壓抑沉重的電影,國產電影有(hello樹先生)(暴裂無聲)(盲山)(盲井)等,但要說感觸最深的是韓國電影(素媛)和(熔爐)了,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聽起來有些不可置信,

但卻是在一所聾啞兒童學校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從2000年起的4年間,韓國光州的一所聾啞兒童學校的校長和某些教師相互勾奸,對校內的殘障耳聾實施長期卑鄙下流的性暴力虐待。校內的知情人員更是漠不關心、極力掩蓋事實。而最讓人吃驚的是,整個事件的加害者和責任人實際並沒有受到法律嚴明的處罰,而是至今還站在講臺上授課。當時法律界的這一“棉花棒”處罰行為,和輿論的漠不關心導致了這一事件被世人迅速淡忘。但幸虧被害者堅持不棄的長時間孤軍奮戰,和事件原著小說的暢銷,再次引起了極大的省會反響。如今部分人權團體也對小說中反應的現象展開了相關調查,甚至政府的相關部門都宣佈將此事件再次翻案調查。從2005年6月,校內的一部分教職員工對聾啞兒童的性暴力行為被公之於眾,到2009年一本叫《熔爐》的小說誕生,2011年一部以小說為藍本的電影《熔爐》誕生。將近6年的時間,每每事件被提及的瞬間,總是牽蕩著千萬韓國人的心,製造出暴雨般的社會輿論傾盆而下。

看完這部電影的人絕大多內心得緩和好幾天,非常壓抑和沉重。




大鵬趣視頻


恰巧,剛剛看了奧斯卡獲獎大贏家——《寄生蟲》,在這部韓國反應社會最底層生活狀態的影片之前,我以為讓我最沉重的是日本電影《小偷家族》,因為這也同樣是一部反應了日本生活在底層人的生活,但相比《寄生蟲》,《小偷家族》的故事裡還有些許的溫暖,結局也還算不錯。

《寄生蟲》這部電影的名字我其實不是很認同,因為電影裡韓國一家人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卑微人群,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他們不具備任何的優勢,但他們也不是不努力,家中的兒子為了考大學也一樣的一直在復讀,更何況他也有一定的能力(英語特別好),他的妹妹也有著自己的愛好(繪畫),但即就是這樣也無法改變住在地下室,蹭別人家網絡,甚至連街上的消毒公益都要沾沾光,哪怕嗆得滿家人鼻涕眼淚直流……

終於有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像溺水的人看見了一支稻草,他們得抓住,是的,是他們,他們一家四口,這個時候的他們是狡猾的,邪惡的,但設身處地的想想,這其實也不為過,尤其在那個富家第一個保姆事蹟敗露時我更覺得不為過,因為第一個保姆也是那樣做的,我之所以不認同這個電影名字是因為除了他的妹妹有些虛張聲勢以外,其實他們三口在這富人家裡還算是憑自己的勞動獲得生存的。

電影的結尾很悽慘,原本只是想過上好生活的他們一個死了,一個成了殺人在逃犯,善心的女夫人失去了深愛的丈夫而女夫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以前只聽說過“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看了這部電影我想說:“他們的貧窮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之所以感到沉重,那是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是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