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1645年,也就是清軍入關的第二年,嘉定(今上海嘉定)民眾為反抗滿清的“剃髮令”,而連續開展三次激烈的武裝抗爭,最終慘遭清軍三次屠殺。

滿人入關後,最初對於讓漢人剃頭一事,是相當謹慎的。1645年五月初九清軍攻破南京,弘光帝南逃,豫親王多鐸發佈了這樣一個公告: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也就是說滿洲權貴對漢族男子剃頭一事,採取了兩種策略,儘管已讓北方漢族男子剃了頭,但還沒要求南方漢族男子也剃頭,反而阻止他們私自剃頭,甚至還“唾罵”了那些光著腦袋前來投效的無恥的漢族官員。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清廷強制漢族男子剃頭的圖畫

但前朝官員又有幾個不無恥?特別是這些歸順了新主子的前朝官員。他們不僅自己主動剃髮,以示效忠,為了取媚滿大人,還紛紛上書建議立即剃光所有南方漢族男子的頭髮。

清軍此時進軍甚是順利,不僅控制了中原,還控制了東南和西南,自覺大局已定,認為沒必要再對南方民眾客氣了,於是在剃頭問題上一改之前的策略,於月6月12日,悍然頒佈了“剃髮令”,限令十日之內,江南男子無論老幼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也就是說,想留腦袋就不能留頭髮,想留頭髮就得掉腦袋。剃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能管你。

但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基本倫理和風俗,斷髮文身那是古代蠻夷的“陋習”,漢族如何接受?頭髮的價值幾乎等於腦袋,當年曹操的戰馬踩踏民田,他也不得不“割發代首”,漢人怎肯輕易剃髮?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如果“髮型”美點也好說,但最早像老鼠尾巴一樣

滿人擅改國策,在江南推行“剃髮令”,別的地方也就罷了,在嘉定城卻惹惱了兩位豪傑——候峒曾、黃淳耀。在他們的帶領下,嘉定人民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鬥爭。

嘉定文化昌盛,多學識淵博、講求氣節之士,侯峒曾、黃淳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儘管他們只是文弱書生,當民族危難之際,卻能把節義看得比生命還重,挺身而起,爆發出驚人的巨大能量。

侯峒曾,天啟進士,時任弘光朝左通政使,辭而未就。為人正直,為官廉潔,被譽為“南部三清”之一。南京淪陷後,避難於嘉定。

黃淳耀,崇禎16年(1643年)進士,國破前一年登科,不禁哀民生多艱,嘆朝綱不振,恨吏治腐朽,發出了“野人嘆息朝無人,朝中朋黨如魚鱗”的感慨。此後絕意仕途,隱居嘉定城內西林庵。

換了新主子,江南人民也就忍了,但滿人忽然改變國策,要求大家都剃頭髮,這個可忍不了。也許南方漢人還以為自己會像蒙元時代的“南人”那樣,雖位居第四等,但也許會“享受”到與北方漢人不同的特殊待遇。但連這點夢幻也破滅了。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侯峒曾、黃淳耀塑像

6月12日,嘉定附近鄉兵,襲擊了李成棟的一支小部隊,殺敵84名。李成棟連忙去太倉搬救兵,在羅店又被鄉兵追殺,傷亡慘重。等他領大軍回來,縱兵報復。

17日,侯峒曾與黃淳耀及他們的子弟等人倡議守城,得到嘉定民眾的支持。19日,為鼓舞士氣,侯峒曾下令在城樓上懸掛一面“嘉定恢剿義師”大旗。同時他們城樓上“集眾公議”,決定“劃地分守”:侯峒曾父子負責東門,黃淳耀兄弟負責西門,諸生張錫眉負責南門,太學生朱長祚負責北門。諸生馬元調(已七十歲)等人負責後勤供給。集議已定,各頭領率眾在城上日夜巡邏,嚴陣以待。

古代社會不是沒有力量,但向來一盤散沙,只要有了身先士卒的領頭人,民眾“頗覺鼓舞”,自會“爭相執刃以從”。

李成棟掃清外圍鄉兵,步步緊逼。七月初一,各路鄉兵10萬餘人會集磚橋與清兵決戰。鄉兵雖人多勢眾,但畢竟都是平民百姓,擁擠堵塞,毫無紀律,組織和戰鬥力都較差。李部雖不足五千,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們分兩翼衝殺,鄉兵大敗。李成棟部入駐婁塘鎮,殺害一千多人,並縱兵擄掠。

初三,李成棟匯同太倉清兵將嘉定城四面圍住,集中火炮齊轟東、西二門。清兵攻勢甚猛,舉著軟梯直奔城下,城上則以磚石雨還擊。守城民眾雖然傷亡甚眾,但頑強不屈。如果某處城牆被炮火轟塌,民眾立即用木料和充土布袋將其堵塞。火炮聲終日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在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李成棟圍攻嘉定城

在腥風血雨中,災難終於降臨。在隆隆的炮聲中,城牆終於被轟塌,清軍乘機登城,蜂擁而入。他們從屋頂上奔馳,通行無阻。而城內民眾因街上磚石堵塞,不得逃生,只好紛紛投河而死,水為之不流。

侯峒曾此時仍坐鎮東門樓,兩個兒子跑來問道:“情況危急,我們該怎麼辦?”侯峒曾說:“現在不過是一死而已,只可恨白白送了一城百姓的性命。”後來,他的兩個兒子在孩兒橋被清軍殺害。侯峒曾在宣家池(葉池)投水自殺未死,後被清兵殺害。

鎮守西門的黃淳耀見大勢已去,與弟弟淵耀來到少時讀書的西林庵,留下遺書,雙雙自縊而死。對面牆上染著黃淳耀口中噴出的一片血跡,豔如桃花,燦若火焰。無等法師含淚用筆在一旁寫下“留碧”兩字。(金庸小說《碧血劍》“忠臣之血三年化碧”之典概出於此?)

守南門的張錫眉,留下絕命詩,攜小妾投水而死。教師龔用圓攜兩個兒子投水而死。諸生馬元調,唐昌全,夏雲蛟,婁復聞,城破後皆死。

李成棟入城後,下令鳴炮屠城。清軍遍佈大街小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也用長槍亂攪。

後來殺累了,就開始搜刮財物,每遇一人,都要他們“獻寶”,如果所獻不多,就連砍三刀。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繪畫

“三日不封刀”,一連三天,嘉定全城哭嚎之聲,驚天動地。懸樑者、血面者,不計其數。骨肉狼籍,遍地皆是。投河自溺者不下數千人。從自西門到葛隆鎮,浮屍飄滿河面,行船都無處下篙。血汙浮於水面,高出數分。初六,李成棟掠奪民船300餘艘,滿載金帛、女子、牛馬豬羊駛往太倉。

這就是嘉定一屠。

倖存者回到城裡,沒有屈服,反而伺機復仇。最終他們在朱瑛的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開展了反屠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李成棟隨即領軍殺回,將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措手不及,積屍成丘。這是嘉定二屠。

20多天後,南明總兵吳之番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紛紛響應,再次殺進城中。不久,李成棟再次整軍反撲,把吳之番率領的數百士兵擊敗,又屠害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這是嘉定三屠。

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抗清,在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多次,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遇害人數在5至20萬之間。

今天,在嘉定很多地方還能看到紀念侯峒曾和黃淳耀的遺蹟,有侯黃橋、侯黃先生紀念碑,西林寺舊地址有吳玉章題寫的“陶庵留碧”碑,在方泰有兩黃先生墓地。

“剃髮令”與嘉定三屠

吳玉章題寫的“陶庵留碧”碑

嘉定民眾誓死抗擊清軍,與其說是為了反對剃髮,不如說是為了捍衛生存之尊嚴。反對剃髮只是一個由頭,在很多時候,自由與尊嚴比生命還要重要。

當然,那時南方各地的抗清鬥爭不止嘉定一地,華夏兒女大義凜然的抗爭精神可歌可泣,值得萬世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