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如果有人问我看过了很多部小说,最让我心情沉重的是哪一部?那我一定会豪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是《生存》。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小说《生存》是山东作家尤凤伟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小说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创作。而小说里的大背景及重要情节源于我们一部分人并不曾经历过的抗战时期。它让我通过阅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使命感。《生存》之所以让人感觉沉重是因为它触及了生死,它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前那段残酷的历史悲剧。

在小说中,宏大的抗战只是故事的“背景”,并不是文章故事的主战场,《生存》里的人物主角,也不是冲锋陷阵的持枪英雄,而是在炮火覆盖之下危如累卵的平民百姓。在艰难的战争形势和经济困境下,贫苦大众顽强求生存的故事才更显现了人性更为复杂的那一面。

小说从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开始讲起,以一个村庄为舞台,让三类不同的人群,围绕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展开激烈的冲突。面对生死,在这个小村庄的三类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取舍,也各自有各自的守望支撑着自己要活下去,甚至各自为了生存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在那个遥远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村落里,贫民大众,村庄里的富户,被扣押的日本俘虏,这三类信仰不同的人群,最终都在某个时刻面临了生死抉择。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们分别有过不同的内心挣扎,有过反抗,有过权衡,也有过背叛。毕竟,

人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一.对于贫困百姓,饥饿是侵蚀人意志最猖獗的恶疾

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原本被战争遗忘的小村庄是战乱时期的一方世外桃源,无人发现也无人顾及。这里的人们封闭而满足地守着自己贫苦的日子过的静谧,世代如此从无例外。可一队抗日队伍的半夜到访,从此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历史。

首先,对于村长赵武和他的众多村民而言,生存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环境下如何不被炮火吞噬,另一方面,吃饭问题已经严重危及了人们的生存,那人们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两大关于生存的问题呢?这其中劳苦大众的生存似乎更牵动人心。

小说里的村长赵武和民兵团在某一天,突然临时接到了一份紧急的抗战任务,也就是替一支抗日队伍看守并审讯两个俘虏。因为有审讯任务,所以,首先得保证俩俘虏是活口才能问出东西。而要保证俘虏存活就得给俘虏食物。这就难坏了村长赵武了,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本村村民都在闹饥荒,哪还有多余的粮食给俘虏呢。于是,筹借粮食给挑食刁钻的俘虏,以期完成政治任务和救助村民度过饥荒岁月就成为了难上加难的大事。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那个饥荒的年代,村民们都不吃早餐,正餐也只有野菜杂和饭,庄稼人把自己调理在吃与不吃的半死不活之间。可即使省吃俭用,那些可怜的村民们依然没能躲过战争时期的饥寒交迫。于是,村里不断有老人被饿死,不断有不曾进食粮食的孩子被饿到连续多日昏睡不醒,只留一口气在呼吸。

村民们为了治疗这一波一波饿昏过去的孩子,全村人一起出动,挖鼠洞,逃荒,乞讨,甚至把大自然当成天然的药材库深入索取,却还是敌不过天灾人祸的侵袭。

最心酸的莫过于一个家里,既死了老人又昏了孩子,出殡老人和救治孩子便在一家人中同时进行,那份悲苦艰难自不待言,长久的饥饿虽然使人的体质日渐虚弱,却让人的求生欲愈来愈强。

二.对于“朱门”,有贫民衬托和仰视才是体面的“生存”

与这些贫苦人家相辉映的两家富户的伙食标准,确实能稍显优越,但是饥荒年代再富裕能富裕到哪里?更何况还是小山沟里的“朱门”。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不缺对应的代表人物,《生存》这部小说里的富户之一万有,就把朱门的冷血残忍表现到了极致。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除夕夜,贫民家一个被饿了好几个月没吃粮食的孩子,因偷吃了万有祭献在祠堂的祭祀之食撑死时,祠下孩子的家人痛哭流涕的声声呼喊,仿佛带刺的尖刀,一下下扎在我的心上。可是食物的主人万有却不曾有丝毫怜悯,他宁可把丰盛的食物拿去祭奠已经故去的人,也不愿意拿出分毫给同个村落里的穷困村民救命。

他甚至冷血到认为偷吃祭祀之物撑死的孩子,反而应该感谢他祭献出的这些食物,才落个肚儿饱走的,不亏。按万有的话:有多少人都是饿死鬼投胎去的。可见,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思想觉悟又有多奇葩。不得不说战争是残酷的,而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人心,这些“朱门”的做法真让人心寒。

最后,还是担心村民生存大计的赵武好心“提醒”万有,说他还有个几年不曾回家的儿子,据说在外面给外国人当走狗的事,才逼迫万有勉强答应借粮,救活了一大波昏睡过去很久都叫不醒的孩子。这个时候的赵武,没有对万有赶尽杀绝,是他善心的体现。但他借着似真似假的传言,敲诈万有几十斤粮食的举动,对万有来说是小人行径,可对于整个村庄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却是救命之恩。

从来,人性就是这么复杂,一念之差可能是菩萨,也有可能会是魔鬼。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敏感时期,像万有这样家里有疑似汉奸成分的人,不株连九族也得被批斗问责,那养在圈里的鸡鸭牛羊,那屯在粮仓的小麦大米,是不是还能保住都是未知数。所以,狡猾如万有,他最终答应拿出40斤粮食来救济同村村民,以求保全自己全家性命以及一份家产,他不想因小失大,他也是权衡再三之后,才选择妥协求生。

小说最后,村里那些个被饥饿折磨濒临死亡的贫民,实在饿到万般无奈之下,有一部分孤注一掷,冒险跟随赵武进山去跟鬼子交易运粮的时候。万有是能够预见那九死一生的求粮艰难的,可他却始终没再拿出一粒粮食救助大家。直到一个月后都不见任何一个运粮人员回家,他才慌了神,然后才拿出一些粮食供应,用食物诱惑召集了一些人进山寻人。

可能万有也担心,整个村子如果再没有粮食运进来,这个村庄怕是真的就要彻底灭绝吧。到那时,万有自己的“富有”又该向谁炫耀?受尽了饥饿折磨的苦难村民,会不会随时发疯开始抢夺自己?而被众多贫民虎视眈眈的觊觎,一旦发生内部抢夺混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后,万有经过再次拿捏和权衡,还是选择少量多次地借粮给一些愿意进山寻人的人们,安抚人心,也拖延时间,等待来年收成时节。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三.对于俘虏,遥远而渴望再见的亲人才是“活着”的最大动力

那样的年代,大环境如此谁能逃过现实?在村民跟饥荒灾年对抗期间,一开始交给村民兵团看守并审问的日本俘虏小山,经历过饥饿的折磨,再回忆起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家人时突然觉得万分思念,最终,他决定拼死一搏求一线生机。对于任何人来说,在长期的饥寒交迫下,意志归根结底是脆弱的,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于是,俘虏小山听到自己要被处决的最后期限时,不惜背叛一直信仰的大武士精神,背叛他的日本天皇,主动提出交易,向村民招供了粮食的据藏点,以换得一次免死机会。没错,俘虏也是人,是人都畏惧死亡,这是人生存的本能。

因为俘虏小山发现,在他面临死亡的庄严时刻,他崇拜的大武士精神和日本天皇,早已将他遗忘,将他舍弃,更不能帮他实现再见亲人一面的愿望,也是在生死边缘,他才发现内心深处,他最渴望的并不是战争,而是亲人的笑脸,这也算是小山临死之前的一次幡然醒悟吧。

于是,原本已经接到处决俘虏的赵武及村民,为了家中老少赖以生存的粮食,选择了违反抗日部队交代的处决俘虏指示,转与日本俘虏小山达成换粮的交易共识。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有人说历史教科书里的抗日英雄,都是为了歼灭敌人不惧生死的,为何赵武及他的村民要被理解?看过了《生存》的我理解,我表示深深地理解

,因为,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贫民人家一家老小的救命粮就是紧追在自己身后的一匹饿狼,生死攸关之际自己保命可以不重要,可是一家至亲的性命呢?什么俘虏,什么指令,什么敌人友人,在面对亲情召唤时只能暂时搁置,只有为了至亲能活下去才是终极目的,才是生存的本能啊。

因此,我理解了书本里那些被饥饿折磨的人,何以做出种种有失理智,有失体面,甚至有失人格的行为。因为从未感受过极度饥饿滋味儿的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如果你曾经历过那个年代,你也会觉得饥饿是侵蚀人意志最猖獗的恶疾,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凌迟。

在《生存》这部作品里,铤而走险都是因为有巨大的食物诱惑以及巨大的死亡恐惧支撑,诱惑和恐惧像两只猛兽,在饥荒中的人们心中撕咬争斗,最终,贫苦的百姓不得已走上了一条与鬼子俘虏同归于尽的不归路。

看完了《生存》很久很久,小说里那些战争饥荒时期的小人物拼尽全力求生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文中的三类人(贫民 富户 俘虏),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认知不同,可是他们求生时的精神支撑却不约而同地一致。他们都在想到至亲之人的存亡时,决定奋不顾身地去冒险,也正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想法最让人动容。

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本能意识下不同人群求生动力最终殊途同归

故事人物面对生存诱惑时的心理冲突,面对死亡恐惧时的垂死挣扎,都是一个人必然的心理反应,背叛初衷也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可惜了,文末作者下笔太残忍,竟让一大批拼尽全力,努力求生的赵村壮劳力们全部殉死,成为那个饥荒年代的炮灰。

读完《生存》我也心塞了很久很久,历史浪潮下,究竟有多少小人物被时代的巨浪打翻?又有多少人,多少的事还被记得?但不管过去多久,也不论任何时代,人们对生存的希望却从未泯灭。

时过境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终究成为历史。

如今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看过《生存》之后再反观现实,才能顿悟战争年代的人们活着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坚韧不屈,他们满怀希望,即使经历着那么艰苦的条件却始终想着出路,想着生存。而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何其幸福,何其幸运?因此,《生存》对现代人来说,就像一道透进历史阴影里的明亮光束,更是一段民族记忆。(原创不易 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