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斯坦時報》3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是南亞學生的新中心 吸引留學生的能力是一國軟實力最有力的指標之一。教育聯繫可以影響外交關係。留學生不僅是外匯的重要來源,還促進知識轉移和研究合作。回國後,留學生往往會成為他們留學國家的品牌大使。
1947年以後,印度利用這種軟實力,迅速成為地區教育、科學和知識的中心。尼泊爾前總理柯伊拉臘、阿富汗前總統卡爾扎伊和緬甸的昂山素季就屬於印度學校的傑出校友。
鑑於這段歷史以及地理和語言上的聯繫,人們可能以為印度現在仍然是地區學生留學的天然目的地。但官方數字表明其實不然。我們發現印度正迅速失去吸引力。根據全印度高等教育調查和中國外交部的數據,我們重點研究了來自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學生,發現兩個令人擔憂的趨勢。
首先,儘管來自周邊國家的學生仍佔印度外國學生總數的一半(2019年為49%),但數量一直停滯不前。過去7年,來自周邊鄰國的學生的年增長率從30%下降至僅9%。在印度學習的外國人有1/4來自尼泊爾,而這主要是由於印度對他們減免學費和提供獎學金。
其次,即使不算巴基斯坦,中國現在從南亞吸引的學生人數也與印度相當。過去6年,從印度鄰國到中國留學的學生人數增加了176%。現在,南亞幾乎每個國家都向中國派遣了與印度相同甚至更多的學生。比如,2016年在中國學習的孟加拉國留學生(4900人)是在印度的3倍;在華緬甸留學生人數是在印度的17倍。
展望未來,中國教育越來越有可能塑造印度鄰國未來的學術、商業、外交、軍事和政治精英。這是北京“一帶一路”倡議軟性方面一個被忽視的部分,除了龐大的基礎設施,該倡議還不動聲色地投資於教育交流和監管協調。
為什麼尼泊爾年輕人捨近求遠,不去印度的大學卻遠赴中國?
我們發現了一系列原因,包括監管和簽證方面的障礙,但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質量。中國目前有22所高校名列全球500強,而印度只有9所。中國的研發投入也比印度高出3倍。(作者康斯坦丁諾·哈維爾等,喬恆譯)
閱讀更多 中國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