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導語: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原來販賣東西也大有講究

古代講究“士農工商”,商人是行業中最低的等級,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但其實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個國家根本離不來商人。買東西需要商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交易。所以商人雖然地位低下,但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雖然如此,但是經商並沒有那麼簡單,也不是人人都能經商。想要獲得好的效益,一定要懂得經商的道理,古人就有一句關於做生意的俗語是這樣說的:“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這句俗語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其中“販”就是販賣東西,“樵”就是指柴草,“糴”買入東西的意思,這裡指糧草。這句俗語是當時的人們對於商業的一句總結,其中包含著古人做生意的經驗之談。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百里不販樵

不去百里之外販賣柴草。明白了意思我們就來看看這樣說的原因。我們現代想要做飯打開煤氣打開電磁爐就可以,冷了取暖還有暖氣和煤炭,但是在古代,人們做飯取暖全靠的就是柴火。家家戶戶都要用到,但是不可能每家每戶都自己去山裡面砍柴,所以就萌生了樵夫這麼一個行業。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但是木柴這種東西本就體積大,並且很沉,如果將木柴運輸到百里之外勢必需要僱傭大型的交通工具。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不論是陸路用馬車,還是水路走船,光交通的投入就是很大的。並且還需要很多人力去搬用和照看,最後就算這些柴都賣出去了,除去運輸費和體力費,自己賺到的利潤就很低了。所以賣柴的話,還不如就在附近賣,這樣賺得多一點,自己也能輕鬆許多。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不販樵也為古人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既然柴火的市場這麼大,那麼木材是市場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古人蓋房子,造傢俱都需要用到木材,這樣的話做賣樵生意發展起來以後還可以去做木材生意,好的木材用來蓋房子,造傢俱,次一點的木材就可以做小玩意,最差的用來做柴火,一物三用,不失為一個致富的辦法。這裡小編不是說就讓大家去做木柴生意,而是說我們要懂得舉一反山的道理,很多行業都有共通性,只要你細緻觀察,謹慎入行,一定會知道適合自己的生意。

千里不販糴

和前半句道理一樣,意思是不到千里之外販賣糧食。糧食的重量也不輕,所以搬運費加上運輸費也是很大的一筆支出,要是將糧食運輸到千里之外出售,成本增加,相應的售價就會高,這樣就會影響銷量。另外,糧食害怕受潮,若是運輸的途中,遇上不好的天氣,糧食發黴,根本無法食用,最終會導致血本無歸。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木柴和穀物本身就不是高利潤的商品,如果捨近求遠,去更遠的地方販賣,雖然拓展了客源,但也大大增加了商品的運輸成本。成本升高之後,利潤就會降低,這樣千里迢迢跑到外地販賣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古人就用“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這句俗語告誡我們做生意不僅要注重利潤,還要注意利潤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商業雖然是獲利很高的行業,但是其中存在的風險也是很大。並且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將這裡面的手段運用地如魚得水,還需要慢慢的學習,不斷的吸取經驗。

俗話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古人的生意經,值得學習

小編有話說:做生意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只看最後的成交價格,還要精打細算,將交易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項開支都要算在內,這樣才能確定最佳的生意方案,才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商業雖然是獲利很高的行業,但是其中存在的風險也是很大。並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將這裡面的生意經運用地如魚得水,還需要慢慢的學習,不斷的吸取經驗。所以入行需謹慎,磨刀不如砍柴工,做生意之前一定要考慮全面。

大家還有什麼有趣的生意經想要分享的,歡迎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