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公子小茗


齐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后迅速发展,在经济上齐国可以进行海外贸易,农业上有广阔的平原,军事实力也颇为强劲,即使是与当时经过商鞅变法的大秦锐士交战也未落下风。加之历代齐君都有拓土开疆之志,使得齐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一代霸主,那么为什么齐国没有兼并天下呢我觉得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来说齐国太依赖对外战争来扩展自己的实力,从而树敌太多,到了齐湣王时有些操之过急把周围可以得罪的都得罪了,而外交方面又没能为自己实力的增强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而周围的列国并没有到没有还手之力的地步。另一方面齐国过于富裕,而有大量的平原。对于作战来说无险可守而又招致敌国的窥伺。而在五国攻齐之后齐国一方面国力大减,一方面出于对秦国的政策而变得安逸,再者说出于一种坐虎山观虎斗的心态(各国都参与攻齐),再者说国力在短时间已经恢复不到与秦国匹敌的地步了,长平之战之后加速了六国的灭亡,故而留给齐国的时间不多了。


圣路易丝


秦齐两国并称东西二帝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时期的中期,当时齐国是公认的东方霸主,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一来齐湣王被尊为东帝时齐国的先辈帝王已经为齐湣王铺好了路,比如战国的第一代霸主魏国在齐威王时已经被齐威王教育的服服帖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国把魏国打的俯首称臣,至于南方霸主楚国也被齐国联合韩、魏两国打的不敢冒头,有了先王的铺垫再加上齐国本身的经济优势,作为西方霸主的秦国也不愿与齐国为敌,但秦国又不愿齐国一直强大下去,所以秦国想出了尊齐湣王为东帝的坏点子,当然为了拉齐国下水,秦国也承诺自立为西帝,齐湣王相信了,于是在公元前288年,战国出现了两位东西二帝,这是齐国齐湣王能被尊为东帝的缘由。

至于齐国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没有天险可守,齐国地势不如秦国,秦国有天险函谷关,而齐国不说一马平川,但也大差不差。

其二齐湣王把一手好牌打烂了,由于他自身的傲慢,导致齐国民心不齐,再加之他不会团结盟国,结果树敌过多,其他几国也不愿再坐视齐国继续强大,于是在公元前284年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爆发。

乐毅率领以燕国军队为主的五国联军猛攻齐国,齐国没有天险可守,士兵不喜齐湣王消极抵抗,结果导致强大的齐国连丢70余城,基本被灭国,元气大伤,之后的齐国在秦赵等国的蚕食下愈发的虚弱,而秦国由于政策得当明君辈出则继续强大,最终齐国失去天下一统的实力。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战国时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愈发强大,并实现了弯道超车,逐渐地跟上了中原诸国的国力。到了秦国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更是一跃成为了战国诸国中的超级大国,并隐有吞并中原之势。

如果说,在这一时期,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站出来抵抗秦国一二,那么一定是齐国。齐国自分封之日起,就是老牌大国。虽然在战国初期,齐国被国内的卿大夫篡夺了君位,实现了改朝换代,但是齐国的这次权力更替是十分平稳的,并没有动摇到齐国的根基。

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秦昭襄王和齐国的齐湣王,在当时并称为东西二帝,一时间风头无二。虽然这个称呼不久以后就被取消了,但是这也足以令秦昭襄王和齐湣王载入史册。

然而同是称帝的二人,其命运却大为不同,秦昭襄王乃是秦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君王,其在位时间达到了56年,并一直活到了75岁才去世。而齐湣王就凄惨多了,史书上虽无明确记载他的出生日期,但是从其在位时间仅仅17年来看,就可以看出他去世之时的年纪不会太大,称得上是中途去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战国时期称帝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有这么一个疑问:皇帝明明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以后才出现的称呼,为什么秦昭襄王时期就开始称帝了?

其实这里的称帝和秦始皇创造的皇帝,其意思是大为不同的。

秦始皇所创造的皇帝,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专属的称呼,其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秦昭襄王所谓的称帝,其实只是秦昭襄王为了表示自己国家的强大,用来贬低其余各国的做法罢了。

这个情形其实和春秋时期各国之人都自称为“公”一样。西周的爵位有五种:公侯伯子男。西周天子在分封之处,除了前朝后裔以外,其余各国无论功劳多大,最多也就封个侯爵。就连齐国的姜子牙,也就封了个侯爵罢了。

但是随着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以后,基本上有头有脸的诸侯国都恬不知耻的自称公了。战国时期的情形基本上也是这样。随着王室的进一步衰亡,战国七雄都相继僭越称王。

上文也说过,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算是中原的第一国。秦昭襄王为了将自己的身份和其余诸侯相区分开,于是便自称帝。与此同时,他怕自己打不过其余六国,就把另一个很强大的国家齐国也拉了进来。一个称为“西帝”,一个称为“东帝”。

而秦昭襄王的这种行为,自然引起了其余诸侯的不满,因为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过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秦昭襄王这个称帝的始作俑者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反而是齐湣王这个被动称帝的人中途去世。

秦昭襄王称帝以后的表现和齐湣王称帝以后的表现

十九年,昭襄王称西帝,齐称东帝,接着又都放弃帝号。——《史记·秦本纪》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相继称帝,但是迫于形式,两人又相继去除帝号。而秦昭襄王之所以去除帝号,其原因都是因为齐湣王。

话说齐湣王称帝以后,一直不放心,就去请教苏代。结果苏代就劝谏他,不如去除帝号,并联络各国伐秦。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并无轻视各国之心,也能顺便打击一下秦国,提升一下齐国的威望。

不得已,秦昭襄王只好取消了帝号,因为在齐国的这次合纵伐秦之中,秦国战败了。秦国不仅战败了,还把从魏国、赵国那里夺来的土地全部还了回去,可以说是血亏。

秦昭襄王在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意识到秦国还无法抵御各国合纵的威势,于是便选择了休养生息,直到乐毅伐齐的到来。

不过齐湣王显然没有这种觉悟。他和秦昭襄王一并称帝的行为,本来就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如今齐湣王刚刚取消帝号,就选择了吞并宋国。

而吞并宋国的行为,比称帝更加可恶。因为称帝虽然在形式上藐视了其他诸侯,但是除了一个名头,其余诸侯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但是齐国吞并宋国的行为可就不一样了。

宋国乃是当时富商云集之地,蕴含的财富惊人。且宋国位于三晋和齐国之间,是一块缓解矛盾的缓冲区。齐国吞并宋国,不仅得到了宋国的财富,还使得三晋之国的国土直接暴露在了齐国的视线中。

在此之前,齐国本来就有称帝的行为,如今又灭了中等规模的宋国,这不引起其余诸侯国的恐慌才是怪事。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五国伐齐事件就产生了。在这次战役中,齐国被乐毅连破七十余城,几乎灭亡。而齐湣王本人也在逃亡的过程中被楚国将领所杀。

同样是称帝,为何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人的结局差别这么大?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知道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人称帝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对于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人来说,称帝的行为只是一种展现自身国力的方式。但是对于另外的诸侯国而言,这就不仅仅是称帝那么简单。

在其他诸侯国眼中,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称帝的行为至少蕴含着两个信息:

  1. 秦国和齐国的国力已经比其他诸侯国强大很多。
  2. 秦昭襄王和齐湣王已经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

我们再来看看秦昭襄王和齐湣王是如何做的?

秦昭襄王称帝以后,遭到了合纵伐秦,秦国战败,秦昭襄王选择了割地赔款,并且去除帝号。这在诸侯们看来蕴含着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国目前对其余诸侯国来说构不成威胁。

而齐湣王称帝并去除帝号以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秦国和吞并了中等规模的宋国。这在诸侯们看来同样蕴含着一个信息,那就是齐国非常强,至少比秦国强(秦国已经被打败,齐国可是未尝一败)。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于是,为了除去这个威胁,其余诸侯国也选择了合纵伐齐,正如秦国强大,其余诸侯合纵伐秦一样。

因此,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人的结局如此不同,皆是因为两人在称帝以后所作出的反应不同。称帝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挑衅意味在里面,秦昭襄王挑衅完选择了认怂,而齐湣王挑衅完反而变本加厉。你说不打你打谁呢?


品茗论史


齐秦称帝,是在齐闵王时由秦国提出,后来齐闵王为苏代所劝去掉了帝号。秦国也随之取消帝号。齐国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当时的实力可见一斑。

齐国自齐威王进行政治改革,招贤纳谏,国力蒸蒸日上。手下人才济济,文有邹忌(有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这个邹忌)、武有田忌,孙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经桂陵、马陵两战,打败当时最强的魏国。齐国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即使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已经进行了变法,齐国也不弱于秦国,公元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三年攻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归还了侵占了韩魏的一些土地。这也是战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

齐国的衰落,源于一次忍耐多时的报复。齐宣王时,齐国趁燕国内乱,入侵燕国,几乎灭亡燕国。后来继位的燕昭王深以为耻,筑黄金台,招募人才,其中有一个人叫乐毅。当时的齐国几乎和所有的国家都交过手,可以说战无不胜,更是灭掉宋国,拓地千里,这使得齐闵王自大和膨胀。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觉得时机成熟,联合五国联军由乐毅率领攻齐,连下齐国七十多城,最后幸而田单力挽狂澜,收复失地重建齐国。但经此一役,齐国国力大损,更为严重的是齐国从此失去了争霸天下的雄心,齐国上下都关起门来享受“劫后余生”,对秦国的威胁熟视无睹,最终为秦所灭。


趣侃古今


战国时期,齐与秦并称“东西二帝”,为何东方的奇最后没人统一天下呢?

那我们从秦齐称帝说起:

一、秦与齐称帝,原本就是秦国的局。

秦昭襄王是秦国统一华夏之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他的一生是秦国走向独立的见证,尤其是对外的征战,使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他在位期间为秦国统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是最大限度地消弱了山东各诸侯的力量。

当然,秦昭襄王能完成这一步,还得多亏战神白起。白起的攻城掠地,横扫路诸侯,让秦昭襄王很满意。实力强大,野心自然也跟着膨胀。

在当时而言,秦昭襄王已是王号,早已经不是周朝的礼制,但他还是不满意,总想再进一步。他看中了“三皇五帝”的称号,就连做梦都在想称帝的事。

但是和周天子并称王号,天下诸侯都在做的,但是如果秦国称帝,地位明显高于那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带来的结果。就是秦国被群起而攻之。想来想去,秦昭襄王的臣子就帮忙想了个办法,拉上强大的齐国一起称帝,并称其“东西二帝”。

二、齐王膨胀,齐国走向灭亡

秦国能第一时间找齐国一起称帝,注意证明齐国在当时仅次于秦国,秦国把齐国拉上了“贼船”,即使天下诸侯怨声载道。但当时也不敢有太大动作。

但是这样的齐国且败在齐湣王的手里,可以说正因他的膨胀,让齐称国走向了灭亡。

齐王怎样膨胀的?说来说去还是野心太大,当他被的苏代忽悠去攻打宋国后,齐王真的惹怒了诸国诸侯,因为宋国虽小,却是中原中心,宋国周边大国林立,却依然能屹立不倒,原因就是宋国虽小,却起到了缓冲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都想灭,却都不想灭。

而齐王不管这么多,一心想吃掉宋国,自然引起了他国的不满,引发的共同伐齐,导致自己元气大伤,最终与一统天下无缘。



奋斗中的男孩00001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为什么齐国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却没能一统天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战国中期战国七雄的实力,此时的战国七雄:韩国始终在苟延残喘,从未有过较大的作为。燕国由于地理位置,也始终未能崛起,魏、楚两国由于秦国的崛起也早己衰落,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能与两国抗衡,但在经济实力和人口上,也远不如两国。所以这几十年间,齐秦两国称霸与各诸侯,渐渐从七国中脱颖而出。但为什么齐国未能一统天下,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齐、秦两国并称东西二帝,本身是秦王提议齐王称帝,当时的齐王由于骄傲自负,没有细想就答应了。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己经掉入了秦国的圈套里,齐王不知道,齐国的实力远不如秦国。不知道其他诸侯有多么惧怕秦国,更不知道自己称帝带来的后果:其他诸侯会将所有的予头指向自己。因为秦国有实力让各诸侯臣服与他,而齐国没有,后来齐国虽然取消帝号,但各国对齐国不满的种子己经埋下。这便是秦国张仪提出的“连纵”。

第二:齐王没有远见卓识,而且野心太大,不但没有联合其他诸侯一起对付秦国,还与各诸侯结仇,却不料为齐国日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公元前315年,齐宣公利用燕王哙将国位“禅让”相国之子的内乱,一举攻下燕国,后因燕国军民强烈反对,齐国军队被迫撤出燕国,但占领了燕国部分土地,齐、燕两国因此结仇。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灭宋,楚、魏两国本想与齐国平分土地,不料齐国突然反悔,独自占领了宋国,这下彻底激怒了各国,秦国看时机己经成熟,便约韩、赵、魏、燕攻齐。燕国以乐毅为将,大败齐军,占领了齐都临淄,并攻占七十余城。齐愍王逃至国外,被楚王所杀,后来齐国虽然得己复国,但大片领土己经被占,齐国的霸主地位也从此一去不复返。






盛京土著


你好,

当时,齐国大事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但却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齐国的败相已显露端倪。乐毅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了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与国,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名义上是燕、秦、赵、魏、韩,但实际开战后楚国也加入灭齐战争。

实际就是六国同时攻齐。

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虽然收复七十余城

但从那里以后从那之后,齐国元气大伤,就彻底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了。


民间小俗事


齐国虽然强大,但却有一点非常矛盾,那就是:军事理论和军事力量的不匹配。众所周知,孙武、孙膑两大军事家都是齐国人,他们的所著的两部兵书更是流传至今。可是,齐军的军事力量在诸国中确实最弱的。这一点,就连孙膑也不得不承认:“齐军在战争中是怯弱的。”战国末期,齐国的重臣荀子对齐军非常失望,他直言:“齐军是亡国之兵。”

他们这样说,自然有他们这样说的道理。因为,齐国的军队对军士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注重,而且,很鼓励对军士使用物质奖励。这样的军队,在与小股敌人作战时可能会所向披靡。但是,大兵团作战的胜负根本不是能够靠个人来决定的。在荀子看来,诸国之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最强,其次是魏国。而齐国呢,齐国最弱,只能垫底。

但是,军事力量和军事理论是两码事。齐国的军事理论一直被其他国家所认可,秦国的兵法反而是最落后的。齐国的军队较弱,所以,只能从军事理论上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战国后期的齐军,仍然充斥着对个人武力的崇拜。


雪之源雪


并称东西二帝只是秦国怂恿后的一时只举。齐国之所以不能统一主要原因是没那个实力。虽然齐国号称东方强国,但是和秦国比太弱了,齐国没有像秦国那样进行过彻底的变法改革,政治军事体制,都相对较弱。政治上不像秦国那样有大的战略格局,灭了宋国差点自己也亡国了。军事上赵国就能虐他更别说边上还有燕国、楚国,不经过改革加强国力就像统一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就连鲁国他都不是它灭的,还谈什么统一中国。体制上和改革过的秦国,它根本就比不了。另外一个就是国弱志短吧,后面也就偏安一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