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国库在哪里,清亡时国库还有钱吗?

王维力


清朝的国库都在北京城之内,它

分为两种,一种是皇帝私人的库藏,为内务府掌管。一种是朝廷税收收入,为户部掌管。



内务府

内务府为清朝的独有机构,是皇帝私人的财政部门,职官多达3000多人,是整个户部官员的10倍以上,为清朝最大的办事机构。

既然是皇帝的私人钱袋子,自然得到了皇帝权力天平的倾斜。顺治入关之后,满清贵族便大肆圈地,作为皇帝,与民争利是必须的工作之一,所以内务府也以皇帝的名义侵占了大量百姓的土地,称之为皇庄。还在北京附近各大城市中占领了大量的房产。皇庄和房产大部分租赁出去,形成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此外内务府的收入还包括垄断了东北貂皮、人参等生意,各国进贡的贡品,查抄贪官污吏的财产,都在其中。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喜欢游山玩水,花销严重的超过了内务府的收入,于是乾隆划给了内务府一部分盐税,这部分税收每年在100万至200万两之间,但是这点还是不够乾隆挥霍,于是和珅创造性的发明了“议罪银”制度。乾隆的腰包鼓了,自然也笑的合不拢嘴,和珅也就顺势腾飞了。



清朝末年的慈禧掌政时期,内务府一年的开支一度达到了300万两白银,而且还从户部挪用了近千万两,这也就是所谓的慈禧挪用军费问题。

清朝灭亡后,内务府依然富得流油,虽然失去了税收权力,但是溥仪靠着皇庄和房产等其他收入,年开支达到了上千万,虽然大部分都是被人贪污,但也可以看出皇家私库的富裕。



户部

户部相比于内务府而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所谓的皇庄和垄断生意,只有税收一项收入,所以在清朝初年连年战争的状态下收入微薄,康熙去世时仅有800万两白银。

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存银达最高到了6000万两。乾隆四十二年为清朝户部存银最高峰,共计8182万两。但乾隆为了彰显其文治武功,开始了挥霍,去世前一年的嘉庆三年,存银降至1900万两。



从乾隆败家以后,清朝户部的存银在道光时期最多才3300万两。到了咸丰年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户部存银仅有20多万两。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了还清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大肆敛财,甚至不惜推广种植鸦片让国人吸食,以此来达到收税的目的。经过大肆敛财,在1899年税收突破1亿两白银,到了190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亿两白银,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在1911年时税收仅有3万两白银。于是第二年清政府垮台。



当民国政府接收清朝户部时,由于清政府需要每年需要向列强赔款,户部根本没有任何存银。无奈的民国政府接收了空无一两的国库,依然继续了清朝的赔款事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才彻底否定了所有的赔款。


我是越关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裕太后下诏退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为首的中华民国继承大清一切权利。当袁世凯和下属来到清朝国库门前,打开门时很多人怀疑来错了地方。按照当时的人们想象大清国国厍应该是金山银海堆积如山的,袁世凯让人清查帐目,帐面显示立国近三百年的大清国库只剩下十块銀元简直是绝妙讽刺。袁世凯暗暗叫苦根据和清协议每年国民政府要给清室三百万两白银的,本来想从清国库中补充一部分,如今只能从国民政府来解决了。清国为什么这么穷怩?原来自从雍正皇帝留下五千万两银子后,其他的皇帝都没有搞钱的本事只能坐吃山空。其次清室和八祛子弟生活奢侈浪费严重,慈禧太后每餐一百多道菜,七十大寿时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曰,死时原葬,送膑人员排了十多里地。最后清朝和列强签订一糸列不平等条约割地又陪款,以海关税作担保。英国人把持清海关几十年,收上来的银子大不分还培款了,清朝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大清国成了空架子最后轰然倒踏。



关东侠客


清朝的国库不像现在的金库,当时主要是在北京,所以每年各地收税之后,还需要重新熔铸,然后押送的北京。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大盗康小八,就是因为劫了皇杠,让清廷蒙羞,一怒之下将其凌迟处死。而在北京有个专门的地方存放储备存款,这个地方就是户部库,这地方的钱时不可随便动的,一般用来应对紧急情况。

所以可以看到清宫剧中,往往一个地方爆发自然灾害,皇上便会找户部支钱,这些银子平时连皇帝也不能挪用。但是皇帝若是一定要用的话,那么还要编出个像样的理由,例如增加军费之类的。而平定叛乱时,户部的钱就是军费的来源,清朝可以平定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叛乱,同户部有钱是分不开的,不像崇祯军费要靠乞讨。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之后,清朝户部存银居然只有170万两,可以说穷的一批。但是清廷需要户部用充裕的存款,这才会允许洋务运动进行,通过这种买办工业,来获取大量的税收,包括当时的横征暴敛也是非常严重的,所谓的同治中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就是如簇情况之下,户部还是将存款扩大到了3千多万两。

而平时也有个叫内务府的地方有一些存款,主要是一些可以支配的自由金钱,也就是皇帝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钱,但是这钱很少,以至于光绪想买条吉野号的钱都没有。而户部却有白花花银子堆在哪里,结果就是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便宜了日本。只能说若是清政府聪明一回,早早花大价钱建立一支新军,何至于此!


小司马迁论史


有网友问:清朝的国库在哪里,清亡时国库还有钱吗? 清朝的国库不光是在北京,在重要城市也有国库,应对地方上的必须花销。

康熙去世的时候,国库有800万两白银,雍正去世的时候国库有6000万两白银,到乾隆42年,国库有8100万两白银。嘉庆的的时候国库只有1900万两白银。道光去世的时候是3300万两白银库存。

咸丰去世的时候就只有169万两白银,到了清朝最后十多年,为了搞新政,花掉了大量的白银。从1896年到1906年的十年时间,清朝官办铁路就投资1.8亿两白银。


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到1904年,清朝的新军已经达到18万余人。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本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截止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舰艇也全数到达。

还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

清朝新政,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 修铁路办工厂,兴学堂、派留学,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要大把白银。另外,还要赔偿,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的连本带息的10亿两白银。截止清朝灭亡,清朝在10年时间,已经支付了近5亿两白银赔款。

到了1910年,由于上海股市重金橡胶股票,橡胶股票狂跌,一夜之间赔了4500万两白银,随后越演越烈。大批钱庄破产,存放官银的上海源丰润一家钱庄就亏损公私白银2000万两。清朝拿出大把白银救市,但是最后都归于失败。但是却几乎掏空了大清银行的储备。

导致,清朝想收回商业铁路,向欧美抵押贷款,才最终造成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这个时候,在1910年,清朝的财政赤字是8000万两白银,国库只有100万两白银了。


深度军事


清朝国库里即使有钱,也不会太多。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包括北方的陕西、山西)等省纷纷脱离清朝独立。1912年1月1日,各独立省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接收了大清半壁江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有多少钱呢?据历史记载,有一次安徽前线告急,急需军饷。孙中山大笔一挥:拨20万救急。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手持大总统手批,去财政部取款。来到国库一看,里面竟只有10块大洋!南方可是大清的财税重地,尚且这么穷。可以推测,大清在北京的国库也不会有多少钱。

大清国库确实是没多少钱了。当时负责主持政局、镇压革命的袁世凯给朝廷上书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瓷器发出,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大清穷得要靠变卖宫中的物品来换钱了。最后还是权贵们从家产中捐出了一部分,凑了些军费。

大清朝的财政情况一直都是非常糟糕的,收入不足,开销却是非常的大,光各种赔款、外债就是极大的负担。

比如著名的庚子赔款,要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利息、本金加起来接近10亿两。大清以关税、盐税等收入做抵押。大清海关由外国人掌管,税收先支付赔款,剩下的才给清政府。这庚子赔款对大清来说是天文数字,到清朝灭亡的时候,还没有还清,民国被迫接着还。

除了庚子赔款外,《马关条约》规定大清要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为了偿还这些天文数字的赔款,以及筹备军费、练海军、练新军等,大清朝还借了大量的外债。大清每年收入的近一半都要支付赔款和外债的还款,再加上平常维持朝廷运转的军费、政费,国库哪里还可能会有剩余?不再借债度日就算不错了!

清朝本来要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因为缺钱,最后只办成了一小部分。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军办的最早,兵力比较完备。其它新军大多都是严重缺额。武昌起义之后,大清都无兵可用。办军队都没钱,更何况其它呢?

清朝要是有钱,它也不会灭亡的。有钱就能有兵,有钱就能买到武器。有了军队支持,它还会怕革命党的起义和袁世凯的逼宫吗?


国史拾遗


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虽然经历了种种危机,但是最终都挺了过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财政能够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的增加,国库里面有银子。比如同治末年的时候,清朝的财政收入就高达6000万两白银,这是远远高于传统的三四千万两的。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财政收入甚至高达8000万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在于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一些新税种带来的收入越来越高。比如公元1881年,商税四项、杂税、榷关税、厘金、新关税高达3987万两,几乎占到全年税收的一半。

不过甲午海战以后情况就开始恶化了,战争中清政府就向汇丰等银行借款高达四千一百万两。战争结束以后,巨额的赔款使得清政府又借了三亿两。由于利息很重,这笔钱最后需要偿还六亿两。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钱最后都落到底下的老百姓身上。这也彻底改变了清朝的财政局面,使得国库长期亏空。

如果说甲午战争是向清政府捅了一刀的话,那么后来的八国联军则是彻底对清政府抹脖子了。《辛丑条约》总共需要赔款4.5亿两白银,分三十九年归还。加上利息总债务高达9.82亿两,每年需要还2800万两银子。

除了这些赔款以外,当时各个地方常常发生教案。通常情况下,清政府都是息事宁人,赔给洋人很多银子。多的高达二三百万,少的数十万,所以各省教案赔款就有1800万两。

除此之外,清朝末年朝廷为了自强,还特意练了新军。到清朝灭亡的时候,这些新式军队共有二十六镇。每一镇为12000余人,常年经费为200万,各种新式武器设备的采购约为100万。这些部队的建军军费和一年的经费就高达八千万两。

所以清朝末期的时候国库里面是没有多少银子的。比如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高达10492万两,但是支出高达13492万两,亏空3000万两。到了1910年,累计亏空高达8000万两。1911年的收入为29696万两,而支出则为29696万两,预计亏空高达4000万两。

所以清朝灭亡的时候,国库里面是没有多少银子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国库,也就是国家金库,是一个存放具体实物和货币的库房。现代国库功能远远超出金库的范畴,但清朝的国库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算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国库在哪

清朝的国库自然是在北京城,分为内府内府库藏与户部库藏。内府库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财产,也就是皇帝可以随意调动的钱。

皇帝想要修宫殿什么的,一般是由内府库藏出钱,户部库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会承担绝大多数的花费。因此和珅给乾隆出了个议罪银的主意,犯了法交钱就能免罪,而这些钱并不上缴户部库藏,而是进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户部库藏则隶属于户部,储存黄金、白银、铜钱等各类货币和绸缎、颜料等物品,其中白银是清朝流通货币的大头,因此银库成了户部库藏最重要的库存。

国库(户部库藏)的钱

作为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不同时期国库里的银子自然不同,在顺治时期,清朝还在南征北战,战事频繁,而战争是最烧钱的东西,所以彼时国库几乎没有存银。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稳定多了,国库库存银也达到248万余两,但还是入不敷出,因为此时清朝的战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准噶尔之后,清朝的大规模战事才逐渐平息,开始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约4400万两。

但接下来西北战事又起,银子哗哗地流,到康熙去世,国库存银仅剩下约800万两了。

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国库里的银子增加到了5037万两。

乾隆即位后,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国库存银达到7390万两。乾隆中后期清朝国势开始转折,国内战争叛乱频繁,国库中的银子大量被消耗掉。不过,由于此时清朝的国家收入也多,所以库存银始终维持在6000万两以上。

嘉庆、道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库存银下降到了2700万两左右。虽然道光非常节俭,但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再节俭也没用。

清朝国库中的银子在逐渐减少,外敌也悄悄来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英国打败,国库存银不仅要承受清军的军费,还要赔偿英国,再加上贸易形势的极具逆转,清朝国库存银急剧下降。

接下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又让战火波及了半个中国,截至咸丰三年(1853年),国库账上的银子只有不到170万两了,这是纸面上的,实际上“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清朝已经穷得不像样子了。数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让清朝国库雪上加霜,有钱也被抢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再加上丧心病狂的税收政策,清朝国库的存银猛增,这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然后一场甲午战争打回原形(两亿两赔款)。

再来一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已经没钱了,早已沦落到要向各国银行贷款的境地,庚子赔款本息合计近十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

之后清朝镇压革命党、编练新军都是向外国借钱,所以清朝灭亡时不仅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债。而且这债还被民国继承了,直到抗战,我国先废除对日外债,接着废除了大多数国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国建立后,不承认所有外债。


平沙趣说历史


据说清朝国库被发现时,只有10个银元,里面全是空的。

国库自然是国家存款的地方,那么清朝的国库就井在哪里?到清政府被推翻之后还有多少钱?

首先清朝的国库设在京城,而国库又分为内府库藏和户部库藏。

内府库也就是皇帝私人的钱包,都是存放皇室所有的钱财,也是皇族人员所用的财产,皇帝平时出游或者办大事都是从这里支出;

户部库藏就不一样了,这里所存放的全是国家的财产,比如地方征来的税款、上交的粮食都是由户部保管,皇帝一般是不能用这里的钱的,即使要用也要走该走的程序,而且不可以过多使用,否则官员就会谏言,这样皇帝面子上也会挂不住。

据历史记载,清朝在雍正在位时期,国库留下来的钱并不多,也就300万两白银,大家都直到,雍正雷厉风行、废寝忘食,在古代帝王中是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据说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可以说连生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比起父亲康熙,子嗣是少的可怜。

然而就是在雍正的努力之下,在乾隆42年,国库的钱财一下上升到了8182万两白银。

乾隆退位之后虽说国库没有留下多少钱财,但是却留下了和珅这个大财主。

嘉庆扳倒和珅之后,国库一下就充实了,有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具体吃的有多饱估计也只有嘉庆自己知道。

原本按照这样的进程和发展,清朝的国库可以说很难面临危机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后来几场战争、清朝末期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国库瞬间就空虚了。

不仅如此,都说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满清八旗子弟还各个贪污公款、冒领、侵吞赈灾粮款屡有发生。

慈禧太后挥霍无度,据说慈禧太后一年的生活费用就有1000万两白银。

所以当腐朽封建无能的清王朝被推翻时,国库里根本就没有钱,反而还欠下了西方列强一屁股外债。

至于皇帝的内府库藏更是被列强侵吞,烧的烧、抢的抢,列强就连皇宫里太平缸上镶嵌的珠宝都被扣了下来,可想而知,其他地方还会有钱财吗?

清朝灭亡之际,所有田赋、厘税、关税、盐税、都早已经收不到中央,要么在地方各省,要么被其他国家夺取。

不过末代皇帝溥仪还是有些钱财的,这是他自己私自藏起来的,据说出宫后还带了许多名贵字画以及好几箱金银珠宝出去。

其实想想,即使清朝国库还有钱,那也会被民国政府拿去。


羽评郡主


第一问:清政府国库在户部,‘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都由户部直接管辖(清代三库变动多次,这里就以清亡时计,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名度支部,银库并入)。

第二问:清亡时没钱了

1.参考旧历,明亡时,崇祯帝一贫如洗,凑军费都困难,需要缩减宫内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后太监捐的比大臣多。想来清亡时也应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离。

2.晚清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使财政收入因财源扩展而增加,这一点是清代前期无可比拟的,其财政收入规模也达到了后者难以想象的扩张程度。在光绪十二年(1886)之后的十年间,清廷财政收入保持在8000万两左右,比嘉道年间的4000余万两翻了一倍。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岁入突破两亿两,仅仅五年就又使收入规模翻了一倍。

(这里得出,晚清GDP总量确实猛增,但是有很多问题,比如强行征税,虚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税收都当做赔款,给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个园子,请人唱戏,过生日等等各种公款吃喝私用的情况)

3.田赋及附加:作为封建农业国,田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清末自然灾害,连年战争,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导致男耕女织的社会逐渐被破坏,大量农民成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产,还会到处流窜破坏其他地方的生产。(田赋收不到多少,大量的农民破产)

4.工商税:包含盐税、关税、矿税、茶税进口税、出口税、子口税、沿岸贸易税(复进口税)、船钞。(大清全靠这点活着,大量的贸易出超,银两只进不出,这才引来了英国这样的工业国的觊觎,通过鸦片榨取白银,依靠战争通商开埠赔款割地)

5.关税:前段时间,中美大打贸易战,用的就是关税,先来500亿,中国征收美国农产品税,美国征收中国工业品税,这500亿下来,国内企业马上雪上加霜;而后过了几天,在大家都觉得消停,开始存在和解可能时;啪的一下,美国加注到2000亿,随即中国股市应声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给大家讲下关税重要性,清政府怎么样呢?整个关税权都让出去了!整个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控。确实那时给清政府带来大量财税收入,但是背后谁知是不是大量给英国输送利益。后来盐税和关税被作为外债的担保和偿付外债本息之用(税收被抵押了,由外国人监管控制)

赔了这么多,仅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算上利息,需要9.8亿两左右的白银。以上仅本金合计达9.4亿两,合银元13.2亿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一直还到民国也还不完)

综上所述,清亡时没钱。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很多人都以为,清朝的国库是不是像《鹿鼎记》里的龙脉那样,在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普通人想要找得到,得需要集齐八本《四十二章经》才能够找到。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清朝的国库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其中中央国库库藏又分为内府库藏与户部库藏。内府库藏一般用来储存皇室的财产、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而户部库藏主要是国家的收入,主要包括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其中户部银库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汇集地,各项开支也主要由银库进行发放,因此银库是国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狭义上来讲,清朝的“银库”就是国库,那么这个银库是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距离紫禁城不远。在清朝时期的京城,一直有内城、外城之分。

内城又有城廓三重,最外面的是内城(正阳门为正门);最里面的是紫禁城(午门为正门);内城之内紫禁城以外的城廓称皇城(天安门为正门)。

皇城的前门叫大清门。大清门外,正阳门内俗称棋盘街。大清门内,天安门外的长廊叫千步廊。清代中央各部院衙署,基本上都位于正阳门以内,皇城千步廊两侧。

而户部银库的所在位置,也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午门之外,天安门之内。那么到了清朝末期,这个所谓的银库里,还有没有钱了?

其实在康熙年间,最高收入就能达到每年四千多万两白银,至于清代末期,随着清政府疯狂的搜刮民脂,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的年收入达到了2.63亿两白银。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进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从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

但这是清政府被逼的没办法了,通过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已经欠下了巨额资产,特别是辛丑年间之后,清政府可谓是负债累累,前面的账还没算完,后面又多了笔新账。

那时清政府的钱,基本上刚到手还没捂热,就要拿去还款了,并且还要讨好各国,增进关系,避免各国再次以一些名义来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

所以清末的国库里,是真的没钱了,不仅户部的银库里没钱,就连皇室的内府库藏也没有了。皇帝手里都紧缺,偌大的清政府,不过就是个空架子,甚至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起。

当时有不少地方官员,因为长期领不到俸禄,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带领手下占山为王,或者成为一方军阀。一个连官员工资都发不起的政府,国库还能有什么钱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