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歷史是枯燥的,在上下五千年漫漫歲月中我們能夠記住是能夠引起話題的風雲人物,他們或曾經站到世界的巔峰,或曾經在聚光燈下受萬人敬仰,但被記住的都是"大明星"。

紮根於土地上,踏實做事的人往往世人並不瞭解,而恰恰是這種人是真正改善世界的人。他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他就是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湯飛凡

他到底做了什麼?翻開小時候打疫苗的本子,看看本子上面的傳染病的種種名詞都是與這個男人有關。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中國的"巴斯德"

1897年湯飛凡出生在湖南,湯飛凡祖輩都是讀書人,對於理財一竅不懂,家中逐漸沒落。湯飛凡父親曾是鄉紳,為了維持家用創辦私塾,湯飛凡6歲的時候就讀於何忠善家的私塾,兩家是故交。

何家看到湯飛凡讀書勤奮,特意多交給他一些知識。湯飛凡天賦不高但刻苦學習,廢除科舉後,湯飛凡隨叔父到長沙學習。

湯飛凡幼年的時候父親就經常為兒子灌輸振興中華的思想,他在家鄉看到農民生活貧苦,中國人還被嘲笑為"東亞病夫"。湯飛凡立志學醫,要用醫學提升中國的地位。

1914年湖南湘雅醫學院招生要求考英語,湯飛凡沒有學過,但湯飛凡請求主考的老師免試英語,日後補考。

主考老師被他的認真打動,答應了請求。入學之後湯飛凡拼命的學習英語,一年之內翻爛了一本詞典,眼睛也變成了高度近視,最終考試合格

,這件事養成了他做事認真的性格。

辛亥革命之後,教育體制改革,家中書館解散,湯飛凡只能去醫院藥房找了個兼職,還擔任英語家教的工作,掙的錢用來補貼家用。

湘雅醫學專門學校進行班級考核,30人縮減為10人,湯飛凡也沒有被淘汰,他這七年的學習生涯比別人艱苦不少,但也鍛煉出艱苦的性格。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微生物學發展的爆發時代,大量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接連的爆發,湯飛凡對於這些病毒產生了興趣,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科赫是他的偶像,也在想中國的巴斯德何時能出現?

1921年湘雅畢業之後,進入協和醫院細菌學系進修。醫院學習中經常做的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但湯飛凡從來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走個過場。

他幹活十分認真,還經常幫助同學做病例分析,這引起了教授的注意,並提升為助教。在協和醫院學習三年後全面的掌握了細菌學理論與實驗,經過學校的推薦,前往哈佛留學。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病毒學第一人

和當時無數留學的青年才俊一樣,心中一直記住學成報國的想法,湯飛凡在哈佛的學習是非常成功的,他成為病毒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研製出第一代微孔濾膜,能測定出病毒的大小。

出色的研究能力讓哈佛想要把湯飛凡留住,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湯飛凡沒有動心,

他聽從了祖國的召喚

1928年,湯飛凡接到顏福慶的信,顏福慶當時任中央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在信中,顏福慶沒有寫出會提供多麼好的條件和多麼高的職位,他樸實的寫出來國內的情況,希望湯飛凡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建設祖國。

這一封信喚醒了湯飛凡的留學初心。在1929年春天回國,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細菌學副教授。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毅然回國

回國之後的湯飛凡面對是自己不曾想象的苦難,當時國內對於細菌學和病毒學是一片空白,作為副教授甚至需要親自購買實驗儀器,甚至把自己的私人顯微鏡都拿出組建實驗室,這樣才把國內的病毒學從空白填上色彩。

組建完他沒有等待,立刻著手實驗,自從1930年開始寫出大量論文。

1932年湯飛凡應聘上海雷士德醫院的細菌學主任,有了大量的實驗資金之後,湯飛凡可以開始更為微型的實驗並開始對傳染病病原體的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收穫。

可是1937年的一聲槍響讓他離開了實驗臺。"研究出再好的東西,做了亡國奴又有什麼用。"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前往戰場

隨著敵軍發動大規模戰爭,愛國的湯飛凡參加了前線救護醫療隊,到離前線只有幾百米的急救站救治受傷的戰士。湯飛凡日夜堅守在救護站,三個月只回家兩次。

他目睹了無數戰士失去了生命,讓他忘卻了自己的安危。上海淪陷,讓他喪失了研究的動力。這時正好接到顏福慶的信,讓他去長沙治療瘟疫,連年戰火讓瘟疫成為了非戰鬥時最大的敵人,湯飛凡沒有猶豫攜夫人前往長沙

剛到長沙的時候防疫處像一盤散沙一樣,資金缺少,人手緊缺,但隨著湯飛凡的到來這一切都改變了,他帶領工作人員收穫廢瓊脂用來改良培養基因。

1943年,他率領團隊研製出中國第一批五萬單位的青黴素戰爭時期又趕製出十萬支牛痘疫苗,挽救了無數國人的生命。

中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一生救人無數,研製出各種疫苗,61自殺

漩渦中自盡

1949年抗戰結束,湯飛凡迎來艱難的選擇,是留在大陸還是回到臺灣?因為湯飛凡的岳父何健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上將,手上沾了不少戰士的鮮血。

主席的夫人楊開慧就是死在何健的手裡,若留在大陸,自己處境將會很尷尬。若回臺灣,自己則會在岳父的庇護下生活自在。

但湯飛凡選擇了留在大陸,因為大陸的人民需要他。1961年,中國徹底消滅的天花,比世界早了16年,讓湯飛凡贏得了世界的讚譽。可惜他無法享受到這一切。

1958年,因為與何健的翁婿關係,湯飛凡陷入了風波。監獄中的湯飛凡無法理解自己救治了那麼多人,無愧於自己的國家與人民,最後怎麼會是這個下場,帶著這樣的困惑,1958年,61歲的他上吊自殺了

他是中國的"疫苗之父",他讓中國有了自己的狂犬疫苗,鼠疫病疫苗,牛痘疫苗。

他死於歷史的漩渦中,但後續者接過他的火炬,繼續燃燒。也許他不會出現在課本中,但我們應該記住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