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是孩子擁有美好生活的關鍵,過度善良卻是致命毒藥


墨爾本心理學副教授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提到:成功與快樂的科學研究表明,財富上的成功並不是美好生活的關鍵。無論你的孩子未來會如何,如果他能夠保持溫暖的內心和快樂的天性,形成強壯的脊樑與積極的態度,他的成長之路便會更加順利。與人為善是打開快樂之門的真正鑰匙。

|01什麼是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是博大的情懷,是富有同情心;是對別人無意過錯的寬容大度,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約束;是責任,是擔當,是感恩;是看到他人幸福會由衷祝福,看到他人成功會真誠鼓掌;身居高位,不會目中無人,身處低位,也會獨善其身。

與人為善是不落井下石,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不貶低中傷他人,不自以為是,無事生非;不是恃強凌弱,胡作非為;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不是對待惡人惡事還要大度,任其肆意傷害自己。

凡事皆有度,善良亦是。

有原則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對於善良施予善良那是高尚,是博愛,是仁慈;對於邪惡,不懷好意,有意中傷還要施予善良,那是助紂為虐,是對自己的殘忍和不負責任。


與人為善是孩子擁有美好生活的關鍵,過度善良卻是致命毒藥


|02 過度善良是致命毒藥,是惡人傷害你時,你還要助他一臂之力,這比惡帶給你的傷害更可怕。

羅曼.羅蘭說:"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記得我的孩子讀小學一年級時,上學回來哭著跟我說:"媽媽,上美術課時,我的畫紙沒有了,我跟借我畫紙的同學借,沒有一個人借給我。"

孩子說,他們上次上美術課時,有幾個同學沒帶畫紙,他都借給了同學,這次上美術課前忘記買了,那幾個同學也沒一個還給他。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我的孩子在學校隨便借別人的東西用,所以我會給孩子準備充足的學習用具。我一直告訴孩子,不要隨便借人家的東西用,非借不可時,一定要記得及時歸還人家,哪怕是一分錢的東西,那都是人家父母辛苦掙來的。對自己的東西更要珍惜,因為那是你的父母辛苦掙來的,你得尊重父母的血汗錢。

我知道讓我的孩子傷心的是那種孩子的不懂感恩,還有借旡還。

如果這個時候還要孩子善良,純粹是在幫助別人傷害自己的孩子。

我們可以認為那些孩子小不懂事,也可以認為做家長的,在自己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時沒有發現。但一次發現不了,二次發現不了,次次發現不了,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家長根本就沒有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與人為善。

除了畫紙,我每天給孩子準備的鉛筆,也天夭被他的同學借,而且無人歸還!

知道那些孩子的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嗎?

有一天,我給我家寶貝準備的鉛筆又都被他借了出去,我去給孩子買鉛筆時,在超市櫃檯前,一個女人正跟一個女服務員聊天,那個女人說:"我家孩子上學,幾乎不用我給她買鉛筆,她說她用同學的就行了,同學都搶著給她用。"這個女人身邊跟著的那個孩子和她一樣一臉的傲驕。不知廉恥和感恩也就算了,還拿出來炫耀。

想起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農夫與蛇》,農夫救了毒蛇一命,毒蛇醒來時,狠狠咬了農夫一口,農夫因此喪送了自己的性命。

過度善良在心理學上叫做:"取悅症",又稱"看管人性格障礙"。善惡不分的良善是愚善,一個人總要學會好好保護自己,才能再行善事,善待他人。

愛默生說過:"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

現實很殘酷,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那麼我們是該教孩子善良,還是讓他變得現實?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

你問我要教孩子善良,還是現實,我都要。

我要讓他們懂得去應對現實,也要讓他們保持著人性中的善良。

接受現實,明辨是非,分清善惡,時刻保有清明之心,不刻意討好他人,也不要丟掉人性中的善良,我們的孩子才會從與人為善中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才會擁有美好的生活。


與人為善是孩子擁有美好生活的關鍵,過度善良卻是致命毒藥


|03 與人為善的重要性

心理專家尹建莉說:"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

在河南新密有個叫陳奕帆的小夥子,在他讀高中時,因為家境貧困,不得不利用假期外出打工賺取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就在打工期間,他騎電動車不小心撞上了停在路邊的寶馬車。

當時車主不在,他又急著去上班,只好寫了一封道歉信,把自己打工賺得的311元,連同道歉信一起夾在寶馬車的門把手上。

後來,寶馬車車主找到陳奕帆,聽說他家境貧困,不僅把311元錢退給了他,還拿出1萬元錢資助他上學。

陳奕帆是幸運的,而這份幸運是由他的善良獲得的,是寶馬車車主的善良賦予他的幸運,無論是陳奕帆,還是寶馬車車主他們一定也體會到了善良帶給他們的快樂。

善良的他們,就像天空那輪金色的太陽,給這個世界鍍上了一層金色。這就是善良的魅力,善良的人遇到善良的人,世界都在閃光。

與人為善是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快樂又是使人長壽的秘訣,所以與人為善還可以讓人長壽。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專家,通過長達五年,對423名上了年紀的夫婦的研究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

有句話說的好:"與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與人為善是孩子擁有美好生活的關鍵,過度善良卻是致命毒藥

|04 如何培養一個與人為善的孩子,又讓孩子很好的應對現實,不會成為"取悅症患者",被愚善所傷害?

著名性格分析師哈里.巴爾肯說:"品格的力量是偉大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品格,即便是他擁有很多資源,成功也可能遠遠地躲著他。但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品格,即使他沒有任何資源,但通過努力,最終往往也能夠取得成功。"

而與人為善是形成好品格的關鍵。

如何培養一個與人為善的孩子,又讓孩子很好的應對現實,更好的保護自己,父母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做善良的有原則的父母。

父母要以身作則,遵守社會秩序,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寬容大度,有同情心,善待他人,不隨意傷害他人,也不被他人隨意傷害。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彼此關愛。

不要讓孩子以任何條件換取父母的愛。父母要無條件的愛孩子,孩子才能看到愛,感受到愛,才能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愛,從而學會愛父母,善待父母,善待他人。


(3)父母要尊重孩子,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態度要和善而堅定,不嬌縱孩子,也不過度嚴厲。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過這樣一段話:"當我們能以尊重和尊嚴對待孩子,並教給孩子為了形成好品格而應該掌握的有價值的人生技能時,他們就會在世界上傳播和平。"

人無完人,成長過程中,孩子免不了犯錯,但無論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你首先做的要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愛,和善地告訴孩子他錯在了哪裡,態度堅定地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行為。和善是對孩子的尊重,堅定是對自己的尊重。

一個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才能學會尊重父母,從而學會尊重他人,在父母的自我尊重中,學會如何維護自己的自尊,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4)不做控制型父母,允許孩子說"不"

對孩子控制慾極強的父母,只會教出唯命是從、性格懦弱的孩子,成為"取悅症患者"。

要做傾聽型父母,多陪伴孩子,常與孩子溝通,允許孩子說出心中的所有的"不",讓孩子學會拒絕一切給自己帶來不快樂的人和事,拒絕任何無理的請求。


(5)要讓孩子明白,善良不是對外來侵犯的忍氣吞聲,要學會反擊,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用智慧保護自己,對於那些沒有教養的無良之人,一定要敬而遠之!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必要時尋求父母、老師和朋友的幫助。

做為父母,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每天的晴雨表,杜絕一切傷害孩子的行為。


與人為善是孩子擁有美好生活的關鍵,過度善良卻是致命毒藥


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願你我都能保有一顆善良的心,明辨是非,分清善惡。


不盲目善良,傷害他人,也不會來者不拒,用愚蠢的善良傷害自己。

善良是一個家庭的好風水,是一個人的好運氣,是開啟快樂之門的鑰匙。願善良與善良碰撞,撞出漫天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