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摘要: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吟》,為我們描寫了一位專心為兒子縫衣的慈母形象。其實早在漢代,慈母這一理想的母親人格便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讚揚與期待。


引言


在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社會氛圍下,母親成為了女性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轉折點。古人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也就是說母親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母親角色的合格與否,影響著下一代的素質,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素質。漢代理想的母親人格主要有兩種內涵:慈母和賢母。

一、漢代的“母”之名

根據與子女的血緣和親疏關係,漢代的“母”大致包括生母、嫡母、繼母三類,理清諸母之名對於判斷漢代人的母子關係和母親在教養兒女時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生母。生母顧名思義是指子女的親生母親,在史書中一般直接稱為母,例如項羽以王陵的母親來逼他就範時,《史記》中就記載為“取陵母至軍中”。

《漢書》中也把張湯的母親直接成為“湯母”。其次是嫡母。漢代妻妾的地位差距非常大。

《白虎通·嫁娶》強調:“妻者,何謂?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妾者,接也,以時接見也。”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所謂嫡母就是庶子對父親嫡妻的稱謂,庶子與嫡子的不同主要是其母親地位的不同。所謂繼母指的是父親續娶的妻子,一般指的是嫡妻而不是妾,所以繼母有著兩重身份:一是嫡母,二是繼母。繼母與子女之間沒有血緣關係,漢代尊崇孝道,因此儘管沒有血緣關係,繼母的地位在家中仍然很高,繼母去世時子女仍然需要服喪,《禮記·服問》中強調:“ 母出,則為繼母之黨服。”

漢代宰相翟方進在繼母去世後“及後母終,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視事”。並認為“以為身備漢相,不敢逾國家之制”。由此可見繼母去世時,子女服喪應該是受到社會認同的普遍現象。儘管“母”的名稱不同,但她們都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母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得出漢代理想的母親人格包括兩個方面:“慈母”和“賢母”。

二、撫養子女的慈母

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為我們描寫了一位專心為兒子縫衣的慈母形象。

其實早在漢代,慈母這一理想的母親人格便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讚揚與期待。蔡文姬的詩中並未提到她平時撫養兒女的細節,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些詩中感到一位思念孩子的慈母形象。其實慈母並不侷限於親生孩子,有些繼母也為世人樹立了撫養子女的慈母榜樣。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漢成帝時期的宰相翟方進便有一位這樣的慈母,翟方決定到長安學習時,他的繼母並沒有讓他獨自離開而是“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屨以給”。在後母的陪伴下,“方進讀經博士,受《春秋》。積十餘年,經學明習,徒眾日廣,諸儒稱之。以射策甲科為郎。二三歲,舉明經,遷議郎”。

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有兩個兒子,而程文矩的前妻卻留下了四個孩子,四個孩子對穆姜的態度“憎毀日積”,但穆姜仍然“慈愛溫仁,撫字益隆,衣食資供,皆兼倍所生。或謂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別居以遠之?’對曰:‘吾方以義相導,使其自遷善也。’”並在前妻長子生病時,“親調藥膳,恩情篤密”。穆姜最終依靠自己的慈母心感動了孩子,也感動了郡守,“郡守表異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許以修革”。

這些孩子最終也成為了良士。雖然翟方進繼母和穆姜都與孩子沒有血緣關係,但都為我們展現了悉心撫養子女的慈母形象

三、教誡子女的賢母

“賢妻良母”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心中女性理想人格的最佳代名詞,因此在史料記載的女性角色中“賢母”一直佔據著大量的篇幅,賢母指的是那些教誡子女成才的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家庭追求的目標,因此教誡子女的賢母也就成為了漢代理想的母親人格之一。

劉向在《列女傳》中就記載了許多有這種品質的女性,例如遵禮注重德行的周宣姜後,擁有不妒品格的宋鮑女宗,教養啟成才的塗山氏女,而周室三母中的太姜“廣施德教”,太任“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太娰“仁明而有德”更是被譽為“賢母”的典範,受到後人敬仰。漢代對男女的教育內容不同,男女生而有別,

《禮記·內則》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因此教誡子女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針對兒子要求教誡以成才,針對女兒則更多的是教育其成為合格的妻子、母親。首先,以德教導年幼之子,育子成才。

“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母親的期望,對於成功,羅曼·羅蘭曾經說過:

“99%的努力和1%的靈感,對於成功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要有200%的道德品質作保證。”

其實早在漢代,許多母親就意識到良好的品行是子女成功的基礎,因此望子成才的母親對兒子的品行是十分重視的。

杜泰姬教育男孩首先強調的便是:

“中人情性,可上下也,在其加邡;若放而不檢,則入惡也。昔西門豹佩韋以自寬,宓子賤帶弦以自急,故能改身之恆,為天下名士。”

在她的教育下,她的七個孩子皆成才,“後七子皆辟命察舉,牧州守郡”。在杜泰姬眼中人是可塑的,既能成為賢能之人,也能成為奸佞小人,其中的關鍵點在於能否檢點自己,杜泰姬的觀點對於任何時代都適用,人們只有善於檢點自己,虛心聽取批評,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其次,輔助為官之子以仁德化民。為了孩子能在仕途上更加順暢,許多父母的教誡在孩子的仕途生涯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雋不疑是漢朝有名的“嚴而不殘”的官員,他的這種品質深受母親勸誡的影響,據悉雋不疑每次巡視完州縣囚徒的罪狀回家後,雋母總要問:

“‘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於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之不食。”

正是由於母親的切身教誡,雋不疑才能成為“嚴而不厲”的官員。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嚴延年則不同,他是漢代有名的酷吏,據《漢書·酷吏·嚴延年傳》記載:

“延年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雒陽,適見報囚。母大驚,便止都亭,不肯入府。”並責備嚴延年:“‘幸得備郡守,專治千里,不聞仁愛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顧乘刑罰多刑殺人,欲以立威,豈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頓首謝,因自為母御,歸府舍。母畢正臘,謂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獨殺。我不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

最後嚴延年的一生以“後歲餘,果敗”結尾,而他的五個兄弟在嚴母的教導下皆成才,嚴母也被稱為“萬石嚴嫗”。受到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有的時候甚至能通過母親來觀察子女的品行。張湯的母親同樣也是一位賢母,張湯遭到誣告死後,家裡人想要厚葬他,張湯的母親卻認為:“為天子大臣,被汙惡言而死,何厚葬乎!”於是張湯的葬禮“載以牛車,有棺無槨。”正是因為張母的行為,使武帝重查了張湯的案情,為其平反。再次,捨身激勵兒子忠君衛國。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有的母親為了能夠成就兒子的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為了使王陵歸降“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

陵母雖是女性但為了兒子拋棄了女性的懦弱,泣曰:“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母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隨後“遂伏劍而死”。在陵母的激勵下“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後封陵,為安國侯。”


漢代的理想母親:撫養子女的慈母,教誡子女的賢母


東漢趙苞在任遼西太守的第二年,母親和妻子被鮮卑劫為攻城的人質,兩軍對峙時趙苞痛哭著說道:

“為子無狀,欲以微祿奉養朝夕,不圖為母作禍。昔為母子,今為王臣,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唯當萬死,無以塞罪”

苞母則引用王陵母的事例勸說趙苞,在母親的激勵下,趙苞取得了勝利,但“其母妻皆為所害”。苞母的行為也感動了靈帝,“靈帝遣策弔慰,封侯”。這兩位賢母都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激勵兒子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決心,她們的行為受到了當時官府和後世的敬揚。

對於女兒而言,母親教誡的內容不再是“仕途”上的道理,更多是教誡女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妻子和母親,希望女兒能成為賢淑之人。在教育女兒方面,杜泰姬與教育男孩的內容不同,她向女兒傳授更多的是如何成為一位好母親。

“吾之妊身,在乎正順。及其生也,恩存於撫愛。其長之也,威儀以先後之,禮貌以左右之,恭敬以監臨之,勤恪以勸之,孝順以內之,忠信以發之。是以皆成,而無不善。汝曹庶幾勿忘吾法也”。

這段話向女兒傳授了教誡孩子的方法,即善於用威嚴、禮貌、恭敬的態度和勤快謹慎的思想進行引導,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孝順、忠信的人。和熹鄧皇后“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她的母親對此不解,對她說:“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可見鄧母認為女兒學習的內容應該以女工等婦功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