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世界观》

这本书是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的通俗类读物。

我们国家的教育很重视专业教育。比如你学习理工类的,那么可能在文史类的知识涉猎较少。反之,亦如此。学校教育也是这样。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班,分班之后,开始“术业有专攻”。当然这样做的的原因肯定是有的。姑且不论好坏。

在西方教育,可能更加注重通识类教育。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总会对非专业之内的知识有个框架类的或者通识类的涉猎。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明显的。比如:让你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可以更加在各个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这本《世界观》就是科学哲学和科技史的通识类读物。让读者能对真个科学有个框架性的认识。

本书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哲学的介绍,重在梳理清楚科学哲学涉及的一些概念。第二部分是对整个科学史的介绍。

一、科学哲学

1.世界观。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合集。这个合集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的拼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成的结构。有些观念属于核心观念,是会影响整个拼图的观念。围绕核心观念会有一些外围观念。离中心观念越远,可替代性就越大,对核心观念的动摇影响力就越小。反之,离核心观念越近,可替代性就越低,对核心观念的动摇影响就越大。

2.有关真理的概念。例如:我们想知道这棵树是不是橡树。这是个问题。我们可以找专家,查资料,来确定这棵树是不是橡树。这个过程实际上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这棵树是不是橡树。但是并没有回答,是什么决定了这棵树是不是橡树。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而后者则是在讨论什么是真理的命题。

有关真理有两类观点,一个是真理符合论,一个是真理融贯论。

真理符合论认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和现实相符合,反之,不是真的。现实的意思不是指你以为的,或者我认为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真理融贯论认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的原因是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连贯一致,紧密相连。这里面又分为个人融贯论和集体融贯论。比如某个人的观点可能和集体的不一样,或者很荒谬,但是他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集。

在讨论上述两个说法正确与否之前,我们还需要讨论清楚一个概念,就是知觉论。我们是否能100%的认识世界?

直觉表征论的核心就是,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的各种表征。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做一些推论。例如,你要评估一个苹果的照片是不是这个评估。最好的办法就是拿着这个照片,和这个照片上的苹果进行比对。这个比对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对照片里的苹果的的感官认知,和你对现实苹果的感官认知的比对。你无法走出自己的感官认知来对比。因此,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感官认知来评估现实,换句话说,我们没法确定现实是什么样子。

笛卡尔的观点:笛卡尔以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绝对真实的感知认识,然后由此推出其他的认识。“我思,故我在”就是这个绝对正确的感知。但是这个绝对正确的认识太小了,不能由此推出来更多的真正正确的认识。

3.不管怎样,人们又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是第事实的描述和解释。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事实的理论。事实的判断有两种,一个是经验型判断,一个是哲学性概念型判断。

4.有关推理问题。证实证据和不证实证据。我们有个特定的理论,然后有这个理论推演出了另一个结论,事实证明这个结论存在,那么就说明这个理论是证实的,反之,则说明是不证实的。

其中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不证实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例如:一个篮球队,从来没有取得过联赛冠军,今年球队和赛制还有别的球队都没有大的改变。因此,今年这个球队也取得不了冠军。这个就是典型的归纳推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球队是有取得冠军的可能性,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低。所以,归纳推理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完全正确。另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被在他房间的男人杀死了,不管是谁,这个男孩子都被叫做尤里。约翰昨天晚上在这个女孩子的房间里了,所以,约翰就是尤里。这个就是演绎推理。他的特点就是只要前面的条件是真的,这个结论一定是真的。

再回到证实推理和不证实推理。证实推理的最好结果就是提供了一种证据。但是不管结果多么好,也不能排除观点不正确的可能性,因为,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不证实推理同样,能得出结论的原因是因为采取了大量的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我们只能是得出大量的结论集合。

以上内容,我们基本树立了世界观、科学、事实、推理等的概念和相关信息。接下来我们要继续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我读《世界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