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五季十三君,顯德稱有道。繼亂騁英圖,扶義擁大寶。

中權帷幄深,前鋒技擊好。虎旅清雄霸,龍騎躍丹漅。

——節選《鄭州道中望周世宗陵》清.胡承諾

01 柴榮

後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公元951年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歷經三帝,共計10年。

說起後周就不能不提到柴榮。柴榮(公元921年-公元959年),即後周世宗,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顯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世人對後周世宗柴榮評價較高,有人認為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舊五代史》稱:“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史載柴榮"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他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廣順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柴榮登皇位後便立志做明君,他在位期間,採取的措施包括改善漕運制度,允許鬥耗;精簡士卒,訓練禁軍,裁汰冗弱;詔令地方平定盜賊;限定僧侶寺廟規模,銷佛像獲取銅器以整頓經濟;派人修築葫蘆河,阻擋契丹南下;廣開言路,求賢若渴,引出王樸高論;命人修訂了刑法《大周行統》,實施《均田制》……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抓住戰機,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柴榮在短短六年時間,便處理瞭如此之多棘手的問題,可以說是政績斐然。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意圖統一天下,只可惜壯志未酬便英年早逝。

五代時期,朝代更迭頻繁,無論開國皇帝是否勵志圖強、勤於政事,當皇位傳到第二代時,便每況愈下,新君只圖享樂不事政治,導致國家迅速滅亡。從後梁朱溫到朱友貞是如此,從後唐李嗣源到李從榮是如此,從後漢劉知遠到劉承佑更是如此。

然而,從郭威到柴榮,偏偏打破了這個魔咒。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即是柴榮剛接過皇位的這一年,後周和北漢有一場大戰,這場大戰是以柴榮御駕親征為開頭,以後周大捷為結局。這一結局不僅影響了天下的局勢也影響了柴榮今後的命運。這一戰役,即是五代史上著名的戰役——高平之戰,也叫作巴公原之戰。

事實上,當時的柴榮看似風光榮登上大位,但他從前為人低調才能不顯,朝臣們並不瞭解這位新君,面對北漢和契丹強大的聯軍,他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打贏這場仗。此時,柴榮也是進退維谷:向前一步,御駕親征,要拿命相博;退後一步,坐鎮京都,任人擺佈,或被滅國。而柴榮選擇了御駕親征,可以說,高平之戰是改變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02 高平之戰的大義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北漢劉崇聽聞仇敵郭威逝世,大喜過望,當即謀劃趁後周國喪期間出兵,同時請求契丹一起南侵潞州(今山西上黨)。柴榮力排眾議,親統前鋒部隊出澤州(今山西晉城),正面拒敵。兩軍遭遇於高平(今山西高平)。當時後周大軍未到,劉崇輕視後周軍兵少,遂不聽契丹大將楊袞之勸,擁軍出擊。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開戰不久,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散。柴榮見狀,親自率親騎臨陣督戰。後周軍士氣大振,奮命衝殺,將北漢軍驅至澗邊。隨後後周大軍及時趕到,合兵追擊,北漢軍大敗,劉崇僅帶十餘人倉皇逃回太原,契丹軍也不戰而退。

當初,柴榮提出要御駕親征時,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原因在於,他既非郭威之血親後裔,也未有大功於邦國,雖然柴榮是遵遺詔而登大位,但朝中不乏對他的能力心存懷疑之人。老臣馮道是其中反對最強烈的一個。當時柴榮和馮道有這樣一段對話:

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為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朝十君,做了二十多年宰相,人稱官場"不倒翁"的馮道,自以為資格夠老,說話極不客氣,諷刺柴榮不能和李世民相提並論,大有倚老賣老的意思。可想而知,柴榮剛剛將後周接手過來的時候處境是有多麼艱難了。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當時柴榮反應只是“不悅”,他是不能也不敢對這位老臣做些什麼,一方面是“憚其虛名”,另一方也是因為他不夠底氣。朝中無人,手上無兵,柴榮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柴榮並不是一個被動的人,他是一個有英雄氣節和王道理想的君主,他一心立志做明君,怎會甘心困在如此僵局中?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正愁著找不到機會立威的柴榮適逢北漢南侵,所以,這一次北征他是勢在必行。當時王溥等恐怕也看出了柴榮的困窘,極力贊成柴榮出征,使得他更加堅定信心北伐。

可以說高平之戰,是柴榮的正名之戰,它徹底改變了柴榮在朝臣心中的地位,待其以凌厲手段將戰場敗退的樊愛能、何徽等人伏法之時,再也沒有人像最初勸他不要親征時那種語氣和他說話,也沒有人敢為之說情請命;他親征回來將馮道貶官,不再重用,也無需顧慮其他因素。這一切皆是柴榮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底氣和話語權。從此,後周的文武大臣再無人敢小覷這位年輕的新君,到此時,柴榮的皇位才算徹徹底底坐穩了。

清朝著名學者王夫之先生評高平之戰之大義:

"於是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為臣,契丹不戰而奔,中國乃成乎其為中國。……周主之為天子,非郭氏授之,自以死生為生民請命而得焉者也!"——《讀通鑑論》

王夫之先生認為:此戰過後,君主才真正是君主,大臣才真正是大臣……周主柴榮之所以能夠穩穩地做他的天子,不是郭威授給他的,而是他自己以死生為賭注,為生民請命而得到的。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這話很有深意,換句話說就是柴榮的皇位名義上是郭威授予他的,但是,如果他沒有選擇親征,而是安安靜靜地坐在皇帝寶座上等待別人給他帶來或勝利或失敗的消息,那他的皇帝運數便握在別人的手上,從此以後身不由已。但是,他選擇了親征,選擇了主動出擊,命運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這是高平之戰的大義所在。

03 樊愛能等潰敗之真相

前面提到,因樊愛能、何徽等不戰而逃,險令後周軍敗退,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在高平戰爭打響之時,位於右軍的樊愛能、何徽等才剛與北漢軍遇上,極有可能還沒有開戰,便帶著騎兵不戰而逃,三千多人的隊伍於是群龍無首,約有千餘人脫下盔甲放下武器口呼萬歲,向北漢投降。史料記曰: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無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哦萬歲,降於北漢。————《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此時,柴榮見形勢危急,深知後周士氣備受打擊,也許隨便一點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引發全軍潰散。柴榮當機立斷,不顧自身安危來到陣前督戰,這一動作激起了張永德、趙匡胤、李重進、白重贊等將軍的強烈鬥志。雖然柴榮失去了右軍的屏障,但在他的鼓舞下左軍和中軍迅速進入戰鬥狀態,諸將士拼死血戰,最終取得戰役勝利。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柴榮“自引親兵犯矢督戰”。想像一下,假如柴榮這次沒有親征,而是改任其他將領作主將,面對如此亂勢:小戰未勝,大軍自潰。其他將領能否有柴榮的這種魄力去挽回局勢反敗為勝?戰場之上,刀槍無眼,稍有不慎便死於非命,其他將領能否像柴榮這般為自已的江山豁出性命?小編猜多數是不能的。

原因何在?

在五代時期,許多將士或許貪財、貪權、貪榮華富貴,但卻缺少“忠誠"、“忠貞”。

縱觀前面四代歷史,無論是後梁朱友貞,還是後唐李從厚、李從珂,還是後晉石重貴,亦或是後漢劉承佑,他們的亡國並非亡於外敵,而是亡於大藩驕帥。除了這些皇帝本身的能力有限、內不足以震懾下臣、外不能禦敵抵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些帝王心目中的股肱將帥在對敵時並沒有投入全部的精力,也沒有對其所效力的君主有多少忠誠之心。他們在戰爭中三心兩意:一邊出動少數兵力與敵對戰,一邊觀察整體戰爭局勢,如果已方勝算大則繼續加強兵力對抗,如果已方形勢不利,則隨時抽身退出戰場或者對敵投降。

即使是五朝老臣馮道,恐怕也懷有此心,或許在他力勸柴榮不要親征之時,已經準備好“又迎新君”了。這事兒連司馬光都看不過眼,罵他道:

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苟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意思是說:馮道,論尊貴榮寵,則在三師之上,論權力官職,則居諸相之首,當國家還存在的時候,則拱手沉默,見風轉舵,竊據高位,幹拿俸祿;國家滅亡以後,便圖謀保全性命,苟且偷生,拜迎新君,勸他即位。各朝國君,興亡相繼,馮道還是照常享受他的富貴,這乃是奸臣裡頭最特出的例子了。

其實,這話說何止是隻罵馮道,同時也罵了其他見風使舵之人。在高平之戰中,樊愛能、何徽等不戰而潰,很可能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思,他們眼觀戰場上勢態變化,若後周勝他們就繼續歸附於柴榮,若後周失敗便倒戈相向,反手滅故主。

假如柴榮未能北上親征,是極有可能會被這些所謂的朝廷重臣殺害的,這樣的結局幾乎和前面四個朝代的皇帝的結局如出一轍。雖然這是一種猜測,但縱觀五代的歷史,已經有過太多血的教訓。對於這些將帥“牆頭草”的現象,柴榮也深諳其道,他下令將樊愛能等人斬首之時,怒斥道:

“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幾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柴榮這話可謂是一語中的,在樊愛能這一類人的眼中,君主是奇貨,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將君主賣給敵方以換取錢財、權勢或活下去的機會。好在柴榮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成功地避開了這些“坑”。

04 結語

一場由柴榮御駕親征的高平之戰不但改變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也是柴榮命運的轉折點。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轉折點,或是因某一人物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或是因某一件事影響了後來的歷史。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郭威選擇了柴榮為繼承人,這是歷史一個轉折點。由於郭威的子嗣都被劉承佑殺害了,當時他最親近的人除了柴榮這個義子同時也是郭威的太太柴皇后兄弟的兒子之外,他還有兩個人選:一個是郭威姐姐福慶長公主的兒子,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另一個是郭威的女兒壽安公主的丈夫,郭威的駙馬女婿張永德。無論出於何種考慮,最終的結果是:郭威選擇了柴榮。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命運的轉折點

柴榮一月登基,二月便迎來了為帝以來的第一個考驗:北漢與契丹聯軍入侵。在選擇親征還是委派其他將領之間,柴榮選擇了親征,這也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原因在於,因柴榮親征才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因高平之戰的勝利才有了柴榮後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後周爭取到了短暫的安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得以蓬勃發展,人口得以繁衍增長,為日後強盛的大宋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柴榮,歷史上對他的讚譽頗多,宋神宗趙頊評曰:“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亦贊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幸好,郭威選擇了柴榮,幸好,柴榮選擇了親征,幸好,柴榮贏了這場戰爭,終於成就了柴榮時代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