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沙河縣民國時期的文化達人胡勤經先生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

邢臺沙河縣民國時期的文化達人胡勤經先生

胡順安


邢臺沙河縣民國時期的文化達人胡勤經先生

我的祖父叫胡勤經。我少時對他印象的記憶定格是,六十多歲,一米八幾的個子,方臉闊耳,濃眉大眼,膀寬腰圓,身體魁梧,舉止大方,溫文爾雅。總是微笑著,說話聲音洪亮,有條不紊,很有道理和哲理。

作為村裡重要勞動改造對象的“黑五類分子”之一,1960--70年代,我只記得祖父時常帶著幾位老年“ 黑五類分子”們在大街刷牆、寫標語、掃大街、掏大糞等。酷暑嚴寒,不斷重複著這些體力活兒,享受著“勞動最光榮(卻沒人願意幹)”的高尚榮譽和特別待遇。有時,祖父在全縣召開的萬人批鬥大會上陪綁,完後遊街。這些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像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久久在我的腦海浮現著。

這就是祖父留在我少時記憶中的主要印象,多少年不曾發生太多變化。

那時,我一直搞不明白,祖父到底犯了什麼罪,竟長期遭受如此非人的虐待和折磨?!

上中學後,我開始秘密地關注祖父的一些歷史。經常探問熟悉我祖父的善良老人們,從他們的口述中、結合部分史料以及我的切身感受,漸漸地,若干年後,我終於對祖父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祖父在我心中的形象日漸清晰、高大,更加光輝。

祖父勤經公的一生,可謂歷經坎坷,飽受磨難,嚐盡世間冷暖。

一九零五年,勤經公生於邢臺老沙河縣城北街一個儒風濃厚、家道中落的官吏之家。其祖父胡人龍,系晚清貢生。十六歲入泮(清代指考中秀才),後任七品訓導、北京書院/貢院齋長等;其伯祖父胡人元,光緒巳卯科進士,吏部註冊知縣;近親胡人椿,日本師範大學畢業,直隸省教育廳督學,唐山交通大學教務長。其父胡道合,系清末北京貢院貢生,曾供職於國子監/北京貢院(英年早逝);近親胡道奎是清末沙河縣巡官,民國十三年沙河縣議長;近親胡儉珍任民國中國銀行總行行長襄理兼會計部主任等。

祖父自幼家境殷實,居住著氣勢宏偉的五進四合大院,有油坊、蛋糕房等實業,有馬車數輛,耕田二百餘畝。

據說,祖父少時求學,博聞強記,聰慧超人,且智勇雙全,曾考入清華大學(有說是北京大學。1930年《沙河縣胡氏族譜》記載:胡勤經,北京大學士),後因曾在北京貢院/國子監工作過的父親英年早逝,被迫輟學。回來不久擔任民國沙河縣政府兌錢糧(相當於現在的財政稅務局)主管(相當於財政稅務局負責人)。

1945年沙河縣解放,祖父因曽供職於民國沙河縣政府,便慘遭不公待遇,開始了一生的坎坷和艱辛。

勤經公先是與母親、妻子和六個兒子及眾位至親一同被逐出家門,家產被分。全家人流離失所,避難縣城文廟,有家難歸。他在1948--1950年代曾被下放到沙河縣西部教書。

期間,祖父經常遭受批鬥遊街、強迫勞動改造等各種人格侮辱,導致數十年內,子孫倍受歧視和排斥,不能正常求學、工作和生活,甚覺低人一等。我的父輩們到了古稀之年,每每談及此間的悲慘遭遇,憤憤不平。

在那個是非顛倒、曲直莫辨、古怪謊誕的時代,祖父從容淡定,從不埋怨。即使被批鬥,也很樂觀。

祖父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絕不誣陷和出賣任何人。他光明磊落,富有正義,非但不屈服於別人對自己的不公,遇到有人欺負鄉鄰,他還很仗義,常常挺身而出,保護別人,頗具沙河城胡氏家族一身正義和耿直的族風。

一次,村治保主任G某故意欺負一個年邁的四類分子。祖父不懼淫威,仗義執言,堅決保護那人。他怒斥G某的非禮和不義,G某懾於我祖父的義正言辭和一身正氣,灰溜溜地走了。

祖父言行循理,處事果斷,樂於助人。四鄰遇到糾紛,常找祖父徵詢看法或溝通調解。縱然有時的受託非常棘手,祖父也痛快答應並盡力調和。每次調解,他都溫和交流,曉以理,動以情,言辭服人,說理公正,最後總能化干戈為玉帛,使雙方握手言和,重歸舊好。

祖父脾氣高傲倔強,為人正直。在那荒誕殘酷的年代,雖屢遭批鬥遊街、勞動改造,他依舊泰然淡定,從不屈服。他善於團結,長於智鬥,合法自保,風趣幽默,常令批鬥他的人無計可施,自陷尷尬。

祖父喜歡勞動,即使掏糞便,也絕不憤憤然。現今回憶起祖父掏茅糞時的樂觀,幾可直接引用詩人聶紺弩先生的《清廁同枚子》:

君自舀來僕自挑,燕昭臺畔雨瀟瀟。高低深淺兩雙手,香臭稠稀一把瓢。白雪陽春同掩鼻,蒼蠅盛夏共彎腰。澄清天下吾曹事,汙穢成坑便肯繞?

聶老藉此譏諷“天下士”遭受虐待而展現出的倔強與不屈服,用一種博大和坦蕩來笑對這種屈辱的人生。

其實,這又何止是聶老一個人在那個年代遭遇的自述,更是對我祖父那一代人的真實寫照。

祖父有一顆寬容仁義之心。他對困難的鄉鄰廣佈善行,盡力施予援助。

1943年寒冬,外村一L氏兄弟來沙河城乞討,貧困潦倒。祖父施予飯菜和衣物接濟他們。L氏兄弟無以為報,就央求在祖父家打工,給趕車種地。祖父答應了,並且對其照顧有加,待之若親,還給他們娶妻成家,深受鄉鄰讚譽。現在的幾位老人說,1945年之後,我祖父家道中落,祖宅被分,無處可居。祖父和家人也錯誤地受到嚴重的不公正待遇。村中鄉親感恩於我祖父和曾祖母過去曾經的援助以及做人友好善良,人品正直,本村中人沒有一人參加批鬥我祖父家人,還紛紛暗中盡力保護和資以衣食。此時,只有外來的L氏兄弟因無家產而成為貧協骨幹。其本應對我祖父一家的當年相救之恩心存感激,盡力照顧,豈料,他們恩將仇報,對我祖父一家落井下石。在分得我祖父一部分的家產後,他們一反常態,極力虐待祖父。他們顛倒黑白,捏造事實,造謠揭發,嚴加批判我祖父。村中四鄰聞知,非常生氣,不齒L氏的卑鄙行徑,但限於當時的氣候,大家只能敢怒不敢言。很多人去文廟看望我祖父,勸慰別理L氏兄弟。祖父還為L氏開脫,說他們身不由己,是受鄧某(混進政府的惡棍,後被處決)驅使。

1978年左右,祖父的蒙冤得以昭雪,可以享受一般人的生活待遇,全家如釋重負,十分高興。L氏兄弟突然託人領著登門給祖父賠禮道歉。我祖父不計較他們的猶太言行,安慰說這是當時的社會境況所致,非你們本意,過去了就算了。隨之,一笑泯恩仇。

還有一次,是1980年代某個秋季的一天,一位中年人來我家登門拜訪祖父,自稱是**的兒子,某校教師(後來升遷官職),代其去世的父親前來探望我祖父。他說他父親對我祖父早年救命之恩銘記不忘,生前一直想來看望,但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雙方來往,唯恐造成麻煩。所以直到他父親去世,多年一直沒敢來看望。但臨終前還屢次囑咐他,讓等條件允許時一定要來看望我祖父。所以拖到如今時機成熟,才來登門看望,失禮之處,請祖父諒解。祖父笑著致謝,安慰說理解,自己現今一切很好,不必惦記。祖父的大度和豁達,贏得很多人的感動與尊重(後知來人的父親是早期中共沙河縣地下黨的重要人士,先後兩次被駐防河北的宋哲元部隊當嫌犯抓住。恰宋的一位秘書與我祖父同學,其家人便委託我祖父施救,幾經周旋,成功獲救,由是感恩。但他本人在文革期間也被錯誤批鬥,諸多不便)。

祖父喜歡學習,經常戴著一副老花鏡,坐在樹下門前,讀書看報,時常關注國家大事。

祖父也重視子孫的教育,積極培養子孫的堅強意志、優良的做人品格。無論多忙,他平時對兒子們必定嚴加管教,約之以禮。

他特別注重對孫子輩的文化教育和人格培養,要求甚嚴。文革時期,孔孟之道倍受痛批,祖父就常私下給我講授四書五經,尤其是《大學》、《論語》、《中庸》的精要之句。他堅持課晚輩以儒家之理,教做人處事之道。祖父在督促孫子們讀書時常說,無論社會怎樣變化,藝多不壓身。多學習,有知識,永遠不吃虧。

他教導我們,做事不要偏激,適可而止。他提醒我們擇友時候說,“士不交不如己者”,要多結交比自己強的人,有助於自己的進步;他特別強調 “克己復禮”,要求我們言談舉止,一定合禮義,循事理;祖父意味心長地說過,一個人,無論自己在外如何榮耀風光,都要謙虛,要尊重和善待親友和老鄉,這些人永遠是在外漂泊遊子的最後一道堅強後盾。

祖父總是微笑著講解,時而結合經歷和案例,旁徵博引;時而沉思感慨,神情中透露著一股鎮定和威嚴。

祖父是堅強的,負責任的。儘管他人生坎坷,經濟困難,硬是戰勝各種磨難,竭力善待母親,養老送終,同時將六個兒子養大成人,教育成才。祖父一生秉持家族勤儉節約的傳統。長期堅持粗茶淡飯,每月的節餘,會據情資助子孫。社會動亂,祖父堅定地保持優秀的人品,恪盡職守,積極培養子孫,可謂對胡家和社會功不可沒。

祖父的晚年是幸福的。蒙冤昭雪後,祖父享受退休金。兒子們都已長大成人。祖父仍然習慣坐在門前院中,戴著老花鏡,看書讀報,孫子繞膝承歡,享受人倫之樂。

這是祖父最幸福的時光。祖父享受了十餘年,到1992年,八十多歲,因病去世。

鄉親們評價祖父說,有思想,有能力,有肚量。學識淵博,做事循理,溫文爾雅,接人待物比較得體,為時人之佼佼者。雖出身大戶人家,卻毫無紈絝子弟的劣習,勤勞節約,樂於助人,非常仗義,從不欺壓鄉鄰,獲得極好人緣,德高望重,這也是他在動亂年代裡遭受批鬥的時候,鄉鄰們暗地保護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祖父走了,不知不覺已達二十餘載。祖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老人家光輝的高大形象永遠駐在我的心中。他老人家的諄諄教誨,猶如一盞明燈,一直在照亮我的心堂和人生前進的道路。

祖父可以安息了,您的子孫目前都已經長大成人,事業有成。現在國家政治形勢大好,您的曾孫們更加優秀,很多人考上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日後必將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這些都是您和沙河城胡氏家族人文底蘊的不息傳承和光大。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shunanhu,閱讀更多文字。

2014-12初稿於沙河

邢臺沙河縣民國時期的文化達人胡勤經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