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绝大多数的爱是为了相伴,唯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必修课,社会化是儿童形成习惯、发展技能、获得价值观和动机的过程,使自己变成一个有责任和有价值的社会成员。遵从父母期望可以看做儿童遵循社会标准行为的第一步,社会化依赖于这些标准的内化,完成内化后,儿童不再根据奖惩来决定服从规则和命令,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社会标准。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贝贝两岁的时候,他要把手指伸进电源插孔里。在他的房间插座被盖起来了,但是现在在奶奶家。当听到父亲喊“不要”时,他缩回了自己的手。当他下一次靠近电源插座时,他开始伸她的手指,犹豫了一下,然后说“不要”。当他记起来自己不应该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不再做这些事情了。他正在开始表现出自我调节(自控),即使当照料者不在场时,也能遵从照料者的要求或期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告诉孩子水烫时,他不去触碰,是不是也是自控的表现呢?不一样,开水烫,往往是孩子通过“以身试验”得到的结果(孩子往往接触过较热的水杯),被“惩罚”过而得到的教训。也就是说孩子通过主动行为得到的经验,并不属于自控的表现。自控是对社会规范、他人期许内化后的表现。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自控联结着发展的多有领域,孩子能够做到自控时,说明他的心理人格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这里面包含了生理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性。想要抑制自己不把手指伸向插座,只有认知意识并不够、还需要情感控制、通过读出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情绪反应,儿童不断地吸收信息,知道父母赞成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当儿童加工、储存这些信息并按照这些信息来行事时,他们迎合父母的期望,自控时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步。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自控有多重要呢?我们曾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有关基本归因错误这种偏见对孩童学校生活的影响,自控是社会化的第一步,没有好的自控将无法良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下面介绍提高自控力的方法:

建设性的冲突解决

研究发现,良好的依恋情感和温暖的交互回应有助于孩子培养出良好的自控力。特别是针对儿童错误行为的建设性冲突,包括交谈、辩论和解决问题,能促使儿童理解其他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发展儿童的道德理解。母亲对2岁半的儿童清楚地解释要求、互相让步或与儿童进行协商,而不是对孩子进行威胁、取笑、催促或运用其他手段使其屈服,到3岁时他们就能够很好地抵制诱惑(大家应该知道非常著名的“满足延迟”试验,能够抵制诱惑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所以老人们通常采用的“大灰狼”吓唬法并不是好的选择。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有效的训练

有时父母通过惩罚来阻止孩子做出他们不希望见到的行为,实际上儿童通常会从被强化的好的行为中学到更多。外部强化,可以是有形的(糖块、钱、玩具、小红花),也可以是无形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拥抱、额外的注意或某种特权)。无论是哪种强化,都必须被儿童视为奖励的物品,并且在父母希望的行为出现后立即呈现。最终这种行为本身能够内化为内部奖励:一种快乐或满足感。

有时惩罚是必要的。例如隔离或拒绝某些特权,惩罚要及时、并明确地与行为相联系,惩罚要在私下平静地实施,因为惩罚旨在让儿童服从而不是羞辱他。伴随着简单的解释,效果会最佳。

不管什么情况都不提倡体罚。体罚可能对当时是最有效的,但是有严重的消极后果。严厉、频繁的惩罚会使儿童难以解释他人的言行,他们可能歪曲地揣测别人的敌意。年幼的儿童会表现出攻击性,哪怕你打他就是因为他打人,只能是越打越打。如果父母的情绪失控,儿童就会变得惊恐,并且试图回避严厉的父母,最终导致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逐渐减弱。心理攻击,是另一种恶劣的方式,指的是可能导致心理伤害的言语攻击,例如大声尖叫、诅咒、辱骂、威胁挨揍或被赶出家门。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总结,父母训练的有效性取决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父母所传达信息的程度,既有认知上的,也有情绪上的。只有认识到这些信息是适当的,儿童才会接受信息。因此,父母需要做到公正、正确,并且他们的期望要明确一致。他们必须根据过失行为、儿童的气质类型以及儿童的认知和情绪水平来选择训练方法。如果父母通常很温和,且能积极响应孩子,儿童就会受到鼓励去接受父母传递的信息。

青少年阶段,提升自控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

“人格培养”课程第四节——自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