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兄弟已死,鄔思道為什麼讓李衛不要傷心?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中,李衛與高福,相同的起點,卻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仕途平步青雲,一個魂歸黃泉。



他們的結局,在名字上就有很深刻的體現。高福的小名坎兒,最後一生坎坎坷坷,始終沒有越過四爺家的門檻,如同許多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工作的人,雖有一份看似體面的工作,但很難進入主流社會,永遠有一條難以逾越的“線”。

李衛小名狗兒,狗代表著忠誠,可以看家護院,可以孝敬主人,可以幫主人咬人。狗也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可以隨機應變,能夠適應環境。雍正會懷疑所有人的動機,但很少懷疑狗的忠誠。


在去萬永當鋪取《百官行述》的差事上,兩人的工作能力已經見分曉。高福不懂得變通,鎩羽而歸;李衛就比較機智,順利地完成任務。能力得到證明,就會有更重要的任務。

當雍正需要人監視年羹堯時,李衛就可以當仁不讓。當間諜,是一個高難度的工作,需要察言觀色、手腳利落、見機行事甚至裝成變色龍,這不是虛頭巴腦的高福能夠勝任的。

這次工作分流,讓李衛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眼光、見識、人情世故、才能得到全方位的鍛鍊,整個人都脫胎換骨,奠定日後成為封疆大吏的能力基礎。 而高福卻原地踏步,發小的離開讓他苦悶、壓抑。沒有及時調整心理狀態的高福,跑到八爺的地盤喝悶酒,結果上了賊船。一步錯,步步錯,高福越陷越深。

後來,高福的背叛還是被胤禛察覺。一個有過背叛歷史的人,永遠難以被重新信任。胤禛為了永絕後患,將其殺人滅口。

縱觀高福的一生,活得悲愴,死得也不冤。所以,當李衛舊地重遊,想起與高福昔日的情、往日的義而有點傷感時,鄔思道才會勸他不要傷心,也順便藉此提醒李衛。

人死不能復生,不必太過悲傷,還有更重要的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高福的死明顯屬於後者。 此時,李衛已經身居朝廷四品命官,關係著一方人的生計問題,他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濟世情懷,責任重於泰山。當年的那點情義對於如今的李衛,如同鴻毛,隨風飄過而不會留下絲毫痕跡。




多數發小,長大後,會懷念,卻很少聯繫,只因兩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天山地下。即使這一刻,高福還活著,只怕也是井底之蛙,而李衛已如同天上的雄鷹,試問蛙與鷹又如何找到揚州街頭的小友誼呢。

告誡李衛,如果忠心,高福就是教訓;如果背叛,高福就是榜樣

《雍正王朝》中,雖然沒人對李衛說高福的死因,但以李衛的機智,只怕早就猜出大概。參觀高福故居,很有可能就是被胤禛刻意安排的。



這用意也非常明顯,給李衛上一堂“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課,勝過千百遍苦口婆心的勸說。高福悲涼的下場,是李衛學習的動力。

很快,李衛就向鄔先生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整個卷面都是對胤禛輸誠、表忠心。

秋媚說:鄔思道勸李衛不要傷心,話裡帶著三分客套似的安慰,安慰他逝者已矣,節哀順變;三分對他的教導,教他做人、做官不要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四分是對他的警告,警告他只能忠於胤禛,不許像高福那樣有二心。


秋媚讀史


為什麼要傷心呢?高福死了,就輪到你李衛飛黃騰達了。



其實最開始胤禛是傾向於重用高福的,首先高福從形象上就比較好,李衛尖嘴猴腮的,有礙觀瞻;第二,高福看起來比較老實憨厚,李衛鬼點子鬼主意太多,看起來比較容易有二心。

所以我們看到,去萬永當鋪贖當,胤禛派的是高福,而不是李衛。但高福未能贖當成功,鄔思道和胤禛這才啟用了鬼精鬼精的李衛,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這兒開始,李衛走上了升遷的快車道,不久就被胤禛派到年羹堯身邊當眼線,接著又做了糧道、布政使、巡撫,最後做到了兩江總督。



可見,沒有高福的被殺,就沒有李衛被提拔升遷。當然,李衛的傷感是因為想到曾經的好兄弟如今已和他天人永隔,並沒有其他意思。鄔思道看到李衛傷感,自然要安慰一下李衛,讓他不要傷心。同時更重要的是,鄔思道還不忘借高福之死敲打暗示李衛,希望他能永遠忠於四爺。而李衛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表示今後無論走到哪裡,四爺都永遠是他的根。


達摩說


“不要傷心了”,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實則囊括萬千。有鄔思道對高福之死的無奈,他無法保全背叛四爺之人;也有對李衛的催促和點醒,傷心無用,得著眼於以後,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李衛(狗兒)、高福(坎兒)、小翠,仨人因災受難,幸逢四爺等於江南籌款賑災時出手搭救,從此歸依於四爺門下。都是愣頭青,最開始四爺對他們應該是不偏不倚,同等使喚的。直至“百官行述”事件,四爺欲取前江南巡鹽道任伯安寄存在八爺門人經營的萬永當鋪當中的幾個箱子,時勢乃變。

為什麼一開始派高福去取箱子呢?應該是四爺和鄔思道對取件估計不足,認為憑票取當,派誰都一樣。如果派李衛去,結果也會一樣,甚至基於李衛的混混性格,取不到也許還要鬧一鬧,屆時打草驚蛇未為可知啊!所以高福只是時運不濟,躺了第一波渾水,自此跳進了黃河。李衛喬裝打扮取了箱子,也是因為高福探路後,四爺和鄔思道提高了警惕改變了策略,李衛乘了高福的涼!

後來,為鉗制、監督年羹堯,四爺、鄔思道、四福晉等上演了一把捉姦李衛翠兒的好戲,直接觸動了高福內心。我想,作為成天泡在一起的兄弟,高福不會不知道李衛和翠兒之間的貓膩, 只是他選擇了隱忍和成全。然而由於不成熟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高福掉入了八爺黨的圈套,於是最終有了鄔思道“不要傷心了”的論調。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命運安排了李衛和高福的境遇,而性格又促成了這種命運安排。一將功成萬骨枯,雍正不會去在意這萬分之一骨的高福之死。而從另外一個角度響,高福又何嘗不是李衛成功路上的枯骨呢?!李衛因為此事獲得獨寵歷練的機會,進而輝煌騰達。

不要傷心了,最終表達的是成王敗寇的決絕,可以理解的輕描淡寫。。。


古道西風暴跌


古語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於女人,"節"指的是身體上的貞操。對於男人,"節"則指的是政治上的忠誠和信仰的堅定。一個人,如果不忠誠,不講道義,哪怕他再有能力和才華,都會被大家鄙視。我們看不起屢屢背主的呂布,而高度肯定義薄雲天、千里尋兄的關羽,就是這個道理。

《雍正王朝》中的高福(坎兒),就是因信念不堅定,政治不忠誠而被處死。


高福: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回頭已枉然

1.一失足成千古恨

高福和李衛、翠兒,是雍正下江南籌款時救下的三個小乞丐。三人自小青梅竹馬,兄妹情深,相依為命,彼此間感情特別深。

到了雍正府上做奴才後,雍正對自己救下的這三個小傢伙,很疼愛,也很放心。所以,他們三個在府上的生活還是很不錯的。

俗話說,"哪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男不愛人"。兩男一女,時間久了感情難免生變。特別是昔日的小妹妹翠兒漸漸長大了,高福、李衛都很喜歡她,內心都希望翠兒能嫁給自己。最終,李衛先拔頭籌,和翠兒生米煮成熟飯。並隨後,按照雍正的安排,帶著翠兒去年羹堯處,暗中監督年羹堯並向雍正彙報。

這時的高福,內心很痛苦。一來,心愛的翠兒嫁人了,新郎卻不是他,他恨。二來,新郎是他的好兄弟李衛,他祝福他卻又嫉妒他。三來,三個人多年相依為命,突然李衛和翠兒就不在身邊了,他突然感覺偌大王府,自己身處其中卻異常孤單,迫切希望有個人能說說話,可雍正是主子,鄔先生是軍師,都在謀劃大事,自己這點雞毛蒜皮的事怎麼敢打擾他們?

在這種情緒下,他出去喝悶酒,糊里糊塗結識了老八府裡的胡管家。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暴露了雍正曾派自己去萬永當鋪提檔,以及康熙的妃子、太子的情人鄭春華就藏在雍正府裡這兩個重要信息,從而幫助老八徹底弄清了很多原來不太明白的細節,並抓住了鄭春華這個可以攻擊雍正的把柄。

如果這時高福可以懸崖勒馬,立即向雍正報告,至少還可以挽救局面,減少損失,也可以挽留自己的政治前途。可他政治敏感性不高,覺得沒啥大不了的。而胡管家送他的宅院,女人,讓他頓時有了家的感覺,極大安撫了他孤獨寂寞冷的心。所以,他就把及時彙報這件事扔到了爪哇國。

2.想回頭已惘然

老十三胤祥的一句話,提醒了雍正。他的原話是:

四哥,都說你這府裡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我看也未必。鄭春華的事,老八、老九、老十他們早就知道了……

因為一心為民,不討好官場,雍正一向被諷刺為"冷麵王"。所以,他可以信任的人很少。也正因如此,對每一個他信任的人,他都多次考驗過,對他們的忠誠也高度自信乃至盲目自大。老十三這話一出,猶如在他臉上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以他的心性,不勃然大怒,算不錯了。他迫切希望查清楚,到底有沒有下人吃裡扒外,背叛他。

他派鄔思道去辦這件事。在老謀深算的鄔思道面前,幼稚的高福根本經不住測試就招了。

雍正當時就想處死高福,但鄔思道建議他,先不著急,高福還有用,可以讓他把太子爺給任伯安的那份信,通過高福送到看八手裡。當太子的這個大把柄讓老八獲悉後,以老八的性格,必定會如獲至寶,和太子殺得頭破血流,屆時,雍正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最終,高福順利完成了任務,開開心心的以為將功贖罪,可以繼續效忠雍正,卻等來了雍正的一杯毒酒。


他沒弄明白,他的主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於一個曾經背叛過自己的人,雍正絕對不會再信任。

李衛:你是叛徒,我不能太傷心

高福死時,李衛遠在四川,並不知道。所以,就出現了他高高興興拜見完雍正,就興沖沖跑到高福住處,卻看到滿目荒涼,蜘蛛網遍佈,物是人非……

鄔思道告訴了他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告訴他,不要傷心。

李衛明白,確實不能表現出太過傷心。

第一,高福確實曾背叛了雍正。所以,他死得不冤。

第二,因為兄弟情,適當傷心是人之常情。這也符合李衛的性格,雍正也不會見怪。可如果對高福的死過於傷心,哭得死去活來,那就很可能會引起雍正的猜疑了。人已經死了,活人還要繼續更好的活,沒必要為了他,損害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李衛只是心裡暗自感慨,懷念曾經一起的美好日子。可也只能點到為止。

李衛的這種知分寸,知大節,幫了他很多。所以,他才能在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官位不斷上升。最終,做到兩江總督,封疆大吏。為何?政治站位高,始終圍繞在皇帝周圍,貫徹皇帝要求而已。

總結語:

李衛、高福,二人都是雍正救回來的乞丐,出身相同,但命運不同。高福因為政治不夠忠誠,信念不堅定,最終因為一次背叛,早早被處死。而李衛,則信念堅定,始終堅定不渝忠誠自己的主子雍正,甚至連兒子都取名"李忠四爺"。所以,他才能平步青雲,官運亨通,最終位居兩江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由此可見,政治忠誠,信念堅定,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為什麼李衛不會背叛,而高福就讓有機可趁呢?說到底,還是高福思想不堅定。


執著的放牛娃


《雍正王朝》兄弟已死,鄔思道為什麼讓李衛不要傷心?(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說起李衛,十幾歲就跟著雍正,算是雍正一手把他培養起來的。李衛起初是一個小乞丐,小名叫狗兒。由於江南受災,因此李衛與翠兒、坎兒一起乞討。後來雍正收留了他們三人,且把他們帶回雍親王府。自此他們的命運開始發生轉變,尤其是李衛轉變的最快。

眾所周知,李衛起初是跟著年羹堯開始磨鍊,可是,年羹堯沒有得到善終,而一個後輩李衛卻得到善終。可見,李衛確實有過人之處,並受到雍正的喜愛。李衛的老婆是翠兒,厲害吧!李衛這小子確實厲害,老婆都是心甘情願跟他的。就一個小小的乞丐,而且還不識字,能到做巡撫之職。可見,他確實有些能力,更有頭腦的機靈。

在李衛跟年羹堯出去磨鍊,等李衛做了大官後,又回來看雍正,隨便看坎兒。這時,坎兒已經不在了,鄔思道對李衛說,不要傷心了。

長城君先來說說,坎兒之死,都是鄔思道所害。為什麼這麼說?

當時,坎兒被八爺門人蠱惑,想替八爺辦事。為了想讓坎兒說出,裝百官行述那幾口箱子是誰所弄,且讓坎兒盜出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八爺讓門人用重金買下莊園送給坎兒,又給坎兒找了一個相好的。在金錢美女面前,基本很少有人控制住。

就因為這些東西,讓坎兒送了性命。話說回來,坎兒是可以活命的。然而,鄔思道為了想借八爺之手,讓八爺把太子寫給任伯安的這封信交給康熙。一旦這封信被康熙看到,鄔思道非常清楚,太子肯定會再次被廢。鄔思道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想讓四爺成為康熙的接班人。後來,坎兒按照鄔思道的要求,直接把那封信交個了八爺門人,就這樣,八爺得到了那封信。

八爺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中了人家的道。此事,便被四爺所知,都知道,四爺是什麼人。自己府上的門人,與八爺府上的門人打得火熱,還把這麼重要的一封信交給八爺門人,四爺肯定不會留活口。

試想一下,如果鄔思道不讓坎兒,把那封信給八爺門人。鄔思道再向四爺求一下情,坎兒肯定會活命的。當鄔思道晚上來坎兒屋裡,發現坎兒已經不在了。鄔思道非常傷心,且說,殺坎兒者,鄔思道也!其實,此事四爺是不知情的,李衛更不知情。

坎兒的去世,換來了四爺的登基。如坎兒沒有將那封信,送給八爺門人,太子有可能也不會被廢。這樣的話,四爺胤禛做皇帝的幾率就小了,有可能四爺胤禛當不了皇帝。坎兒也只能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坎兒已經不在了,鄔思道為何讓李衛不要傷心?

鄔思道肯定知道,李衛已經知道坎兒是怎麼死的。畢竟李衛與坎兒朝夕相處了十多年,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當年一起乞討,後一起到雍親王府上做事。拿鄔思道的話說,就是一塊石頭也伴熱了。

一,鄔思道是安慰李衛,不讓李衛為自己好兄弟坎兒傷心。畢竟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傷心也於事無補了。如弄壞了身體,還要請醫生治病。

二,鄔思道心裡清楚,坎兒是因為自己而死的。如李衛傷心,肯定會勾起鄔思道的傷心,鄔思道不想在提此事。只能給李衛說不要傷心了,後來給李衛說要好好珍惜自己官職。又對李衛說,千萬不要忘本。李衛還給鄔思道講了什麼叫不忘本,可見,李衛的覺悟很高。

其實,鄔思道對坎兒也有愧疚之意,怎麼說呢?眾所周知,雍正登基之後,鄔思道選擇了“半隱”。當鄔思道離開雍正,第一個去的地方便是李衛處。雖然說鄔思道是為了讓李衛好監督他,好讓李衛把他的行蹤告訴雍正。還有一層寓意,那是為了彌補坎兒之死的愧疚之意。

首先,鄔思道到李衛處,可以好好的培養李衛,也能保護李衛。這些都是為了想讓坎兒的兄弟李衛活命,鄔思道知道,李衛不識字,雍正有些事情,不會明著說,大多都是間接說。如果李衛有不理解的地方,要是誤了大事,肯定會丟掉性命的。

這也正是,鄔思道為了彌補自己害死坎兒的罪過,只有讓李衛好好活著,才能對得起死去的坎兒。他這樣做,既幫助李衛,又能彌補害死坎兒的罪過,還能幫助雍正培養人才。真可謂是一箭三雕,真不愧是神機妙算。

長城君曰:坎兒之死,鄔思道所害,不讓李衛傷心,更是不想勾起自己傷感。李衛與坎兒的感情比較深,怕李衛走坎兒的老路。因此,不讓他傷心。


太史簡



這裡的兄弟指的應該是高福。

鄔先生為什麼這樣做呢,其實是在救李衛。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之中李衛的出身被設定為小乞丐,後來他和同為小乞丐的高福、翠兒三個人被老四帶回王府。到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以後,李衛參與了前往萬永當鋪取百官行述的行動,因此有著暴露的風險,老四害怕李衛被老八一黨查出來,所以尋思著將李衛調離北京。


這時候李衛可謂是很危險,甚至有可能在老四一念之間被殺人滅口,雖然幾率很小,但還是有著這種風險的。

不過李衛運氣很好,正好年羹堯升任四川巡撫,鄔先生建議老四派個人監視年羹堯。於是就上演了一出李衛和翠兒偷情被發現,被綁在大樹上示眾,年羹堯看見了自然仗義救李衛的好戲,就這樣李衛被不著痕跡的安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他。

而同為小乞丐出身,與李衛情同手足的高福也因為萬永當鋪的事情暴露身份,從此高福和李衛的人生軌跡開始走向了兩個極端。

高福因為暴露身份,被老八派人收買。而老四打算以老八來當廢太子的罪人,所以假裝不知道高福被買通的事情,哪怕老十三說出來以後,一向暴脾氣的老四也沒有表示,而是任由鄔先生去勸導高福,然後鄔先生又將極其重要的太子親筆信,通過高福給了老八,使老八以這封信來完成二廢太子,老八自然成為廢太子的罪人,而老四則成為最大的贏家。

事後高福自然是被老四殺人滅口了,雖然高福被收買在先,但後來也迷途知返了,老四的行為多少有些冷血無情。

李衛隨著年羹堯前往四川以後,開始走上仕途,等到康熙過壽前夕回到京城的時候,李衛已經是四品的糧道了。

雖然李衛回京以後對老四無比恭敬,比如說又是提前下轎步行,又是給兒子取名李忠四爺什麼的,但在權力中心鬥爭了多年的老四依舊要考驗李衛。

老四是怎麼考驗李衛的呢?

就是叫李衛去楓晚亭找鄔先生,可以說鄔先生就是考驗人。

當時老四不在府上,李衛自然是先去高福曾經的住處了,畢竟情同手足的兄弟在自己離開北京以後死去,說是不傷心是假的。

李衛到了高福曾經的住處,看著滿是蜘蛛網的破敗房間,自然心情沉重無比。這時候鄔先生來了,叫了一聲狗兒。李衛難受的回了一句“鄔先生”,鄔先生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然後說道:“人已經沒了,你就別傷心了”。

畢竟李衛正是傷心的時候,鄔先生這般說道的確有些反常。但看似反常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在救李衛。

因為如果李衛對於高福的死流露出很傷心甚至憤恨的表情的話,那麼賜死高福的老四肯定容不下李衛,李衛也就危險了,所以鄔先生第一時間去救了李衛,叫李衛不要傷心了,意思是要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李衛何等聰明,自然聽明白了鄔先生的意思,沒有傷心的大哭什麼的,而是馬上跟著鄔先生出去了,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

到了路上鄔先生以另一種方式勸起了李衛,說道:多少人十年寒窗,求這個頂子而不可得呀,狗兒你可要好自為之”。意思是你能有現在的成就來之不易啊,要好好珍惜。

聰明的李衛馬上反應過來,說道:“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作人和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意思是我懂你說的意思,我是不會忘本,不會忘記四爺對我的好。

鄔先生一聽,繼續問道:“你說說什麼才叫不忘本啊”。意思要將李衛引導到他所要表達的方向來。

李衛繼續說道:“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拿我來說吧,原是個小叫花子,有了四爺才有了我的今天,四爺就是我的本,什麼時候忘了四爺,我這個樹枝尖兒上的葉子,也就沒了根就會枯死,鄔先生您說我說的對嗎”。李衛這番話很直接,說道沒有老四就沒有他李衛,他與老四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鄔先生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欣慰的說道:“孺子可教也”。至此李衛的考驗也就通過了。

其實老四也下了一盤大棋,以鄔先生來考驗李衛,再來考驗鄔先生和李衛兩個人。畢竟高福之死,是老四一人獨斷專行所為,鄔先生自然有所不滿。所以老四也藉機試探試探鄔先生和李衛這兩個人高福的故人是什麼表現,畢竟王府就是他的大本營,眼線密佈,知道鄔先生和李衛做了什麼和說了什麼,還是輕而易舉的。

很明顯的是,鄔先生和李衛都通過了考驗,而立場不堅定的高福,只能落得那般淒涼下場,死後連最親近的李衛還有鄔先生都不敢表露出太過傷心。

那麼鄔先生為什麼要救李衛呢?

因為鄔先生和李衛、高福、翠兒,其實是同一種人,李衛他們是小乞丐出身,鄔先生更是下過死牢的刑餘之人,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而且他們分別是在康熙四十六年一前一後進入老四府邸的,所以相處的自然很好。

再加上高福之死,鄔先生已經很愧疚了。到了李衛這裡,鄔先生自然要救他,自然要引導他走上正確的方向。

而這段劇情,透露出了雍正王朝對於人性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而這種反常對話之下的人情世故,可是使每個人物都顯得有血有肉,顯得更是豐滿。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中的李衛和高福,縱然有著相同的起點,但是後來的發展以及結局卻是大相徑庭。

李衛和高福,同為揚州城裡的小乞丐,如果不是遇到了雍正一行,他們能不能存活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然而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他們被雍正帶回了北京,安排到了自己的府上。儘管李衛、高福,還有與他們隨同的小翠,都是雍正府上最為低賤的下人和奴才,做的還是伺候人的活,但是至少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睡,再也不用露宿街頭、忍飢挨餓,甚至還要賣身求全,對於他們的這樣的貧苦人來說,也算是有了一個好的去處和歸宿。

然而在雍正府上,李衛的表現自然是更讓雍正所滿意的。

一方面,李衛較之高福更加的聰明,更加的靈活。

這一點在緝拿《百官行述》,臥底萬永當鋪的劇情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個南方人,竟能操著一口正宗的山西話蒙哄過關,可以說這是李衛聰慧與勤奮的體現,僅憑這一點就讓雍正對其更加的器重,同時也贏得了小翠的芳心。

另一方面,則是雍正自認為李衛較之高福會更加的忠誠。

李衛對於雍正的感恩和感激是時時刻刻表現在外的,這樣不僅是對他自己的鞭策與提醒,更是讓雍正對其是更加的信任與喜愛,所以雍正才會將監視年羹堯的任務交給李衛,就是因為看到了李衛對自己的忠心。

正如雍正所料想的一樣,最終的結果是,李衛和高福兩人的結局是相差甚遠。

李衛自不用說,跟著年羹堯到了四川,一邊認真執行雍正安排的監視年羹堯的任務,另一邊在年羹堯的調教下,開始從最底層的官員做起,而到李衛再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四品的糧道了,可以說以李衛的出身北京和文化學識,能夠做到這樣級別的官員,已經是實屬不易,更不用說他日後做到了地方督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了。

而高福卻在李衛和小翠離開後陷入到了孤獨寂寞的境地,在沒有正視現實的同時,更加是開始放縱了自己,最終為八阿哥胤禩的管家抓住了把柄,成為了雍正政敵的“內應”。儘管後來在鄔思道的規勸下,果斷迷途知返,並且在康熙“二廢皇太子”的過程中,他偷出太子胤礽與任伯安的密信,也算是有所作為,但是雍正既是為了“殺人滅口”,同時也是為了“清理門戶”、“震懾下人”,選擇將高福毒死。


鄔思道要李衛不要傷心,就是要李衛明白誰才是對他最重要的人。

前文中也說到了,李衛、高福、小翠,三人自幼相識,並且在揚州街頭是有著共同經歷過患難的交情,這是最為純粹,並且是最為親密的情誼。就是這樣幼年好友,如今卻撒手人寰,而將其誅殺的卻是對自己有恩的雍正,此時李衛的心情必然是矛盾的。

一面是主子,一面是摯友,究竟自己應該支持誰,畢竟有一方正確就代表著另一方的錯誤,只要做出的判斷,那麼不管是否將其顯露於表,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這也是鄔思道所擔心的問題,那就是李衛會因為自己摯友的死亡,而對雍正有著其他的想法或者認識,這不是鄔思道想要看到的,更不是雍正想要看到的。

所以,鄔思道要李衛不要傷心,這是在提醒李衛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要李衛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的前景,就算了為了自己,也要堅定的支持的雍正。

而實際上,鄔思道後面也發現,自己的擔憂完全是多此一舉,經過這些年的為官經歷,李衛成長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他用根來形容雍正,引得了鄔思道的連連成藏,誇其是“孺子可教也”。

與此同時,鄔思道在給李衛進行引導的同時,也是在對李衛進行著從政的教育,那便是既然已經做了官,那就要放下一些外部的情感,有些時候就要更多的考慮自己的實際利益,考慮自己所處的現實,前往不能感情用事和意氣用事。

李衛現在在官場的前景一片大好,鄔思道不想李衛因為高福的事情而葬送大好前程,更重要的是鄔思道也在提前思謀這自己的未來,所以這個時候,他不能看到李衛的倒臺,他能做的就是讓李衛越來越好,官越做越大,所以才會對李衛如此的苦口婆心。


而在鄔思道寬慰李衛的同時,也是在平復著自己的內心。

實際上,高福的死與鄔思道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首先,高福有了背叛雍正的行為,是鄔思道前去勸阻,並且為高福指點迷津,告訴了高福如何成為“雙面間諜”,進而成為其幫助雍正扳倒太子的重要棋子,可以說鄔思道是籌謀劃策,並且是佈置任務之人。

其次,高福在恐懼和慌亂中,祈求鄔思道能夠保下自己,而鄔思道也答應了高福,可是高福最終還是難逃被殺的結局,這必然讓鄔思道自覺非常愧對於高福。

再次,雍正要高福死,除了是對其不忠行為的懲戒,實際上,也有著對於鄔思道的警告和暗示的作用,雍正希望藉此讓鄔思道明白他的處境和地位,同時也要考慮著“不忠”與“背叛”,亦或者是“二心”的下場,這便更加讓鄔思道難過和心痛了,因為自己高福變成了威懾的工具,而自己卻對此無能為力。

於是乎,鄔思道這些年來對於高福一直存有愧疚之意。

這樣,鄔思道在安慰李衛,讓他不要傷心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安撫著自己,讓自己不要在傷心,同時也要時刻警醒著不要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而作為高福生前的最為要好的摯友,鄔思道對待李衛的耐心與用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高福之死的影響,既然無法保護高福,那就保護和幫助高福最好的朋友李衛,以此來回饋對於高福的歉意。


雍親王府


坎兒(高福),狗兒(李衛)和翠兒,在《雍正王朝》裡面是雍正當王爺的時候到江南賑災收留的小乞丐,當時的三個人以乞討詐騙為生,胤禛可憐他們,於是將他們帶回來。從感情上來講,坎兒狗兒翠兒是兄弟姊妹之情,是共過苦難的人,四爺胤禛對他們有父母再造之情,當一生湧泉以報。

在坎兒被八爺府的管家老胡收買後,內心應該是痛苦和掙扎的,但是,因為他的身份已經暴露,所以無論如何,他都是十分危險的。要是康熙皇帝倒查起太子信件的來源,就意味著坎兒的暴露,坎兒的暴露,就意味著四爺胤禛的暴露。

康熙皇帝對九子奪嫡十分忌憚反感,但是他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制約皇子們的爭鬥,所以才有焦頭爛額的精神狀態。康熙要是得到四爺奪嫡的實錘證據,必然不會放過他,那麼,老四胤禛的奪嫡之路就猶顯艱難,因為老四得罪人多,號稱冷麵王,“群眾基礎”太差。

本來,鄔思道以為可以通過將計就計救下坎兒一命,但是在雍王府,很顯然鄔思道無法做主。一個諾大的王府,讓一個教書先生來做主,這勢必奪了四爺胤禛的面子。故,四爺胤禛繞過鄔思道,直接將坎兒賜死,也算是給鄔思道一個警鐘:在雍王府,四爺才是做主的人。

坎兒(高福)必須死,或者說,就是不死,也必須隱姓埋名玩消失,才能防住八爺胤禩揪住四爺的“小辮子”。老八最善於揪人小辮子了,要是康熙回查問詢起來太子信件的來歷,或者老八需要利用老四的時候,老八一定會以此作為把柄,要挾甚至直接出賣老四,到那時候,四爺胤禛就十分被動和麻煩了。不知道鄔思道是否有高策,反正是沒有施展開來,坎兒就死了。

適逢李衛回京,當鄔思道將這件事告訴李衛的時候,鄔思道叫李衛不要傷心,可不是勸慰李衛這麼簡單。這需要從這之後的幾件事來讀懂鄔思道的這句話,看看李衛自此之後的變化。


第一件事:年羹堯之死。說實在話,後來雍正繼位之後,對西北大將軍的職位一直彷徨,並不是他不知道只有年羹堯可用,而是需要從別人口中說出來才能避免“任人唯漢”的口實,鄔思道讓李衛舉薦年羹堯,實則是順了雍正的心。至於李衛心裡怎麼想的,我想多年來李衛一直監視年羹堯,對年羹堯絕對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年羹堯跋扈,投機,李衛一定也一清二楚,如果以一個小乞丐的器量去舉薦年羹堯,那麼李衛斷不會舉薦他。但是,從大局而言,雍正無人可用,所以李衛也必須按照鄔思道的要求服從這一大局,違心推舉年羹堯。

好笑的是,當年羹堯遭受彈劾之後,李衛對著雍正信誓旦旦的說:要是年羹堯做了對不起主子的事兒,奴才第一個不答應。還有“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是李衛所言。李衛為什麼如此果決?毋庸置疑,李衛是個在官場逐步成長起來的小乞丐,卻被雍正如此信任,這與坎兒之死不是沒有關係的。

第二件事:暴打曾靜。作為一個善心爆棚的小乞丐,面對滿身邋遢的曾靜,李衛作出一個讓人不解的舉動,脫掉了官服對曾靜暴打。有很多人認為,李衛打得很得體,因為官服在身暴打曾靜的話,就意味著是皇帝的意思,是官府的意思,而脫掉了官服,則是他私下之意,是在幫雍正私人出惡氣,因為雍正要正面訓導曾靜,心裡實際上是恨不得打死曾靜。

這個分析很有理,如果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完全也是坎兒之死給李衛帶來的變化。

這兩件事都反映了一個很讓人不易察覺的事實,那就是李衛變了,從一個小乞丐變成了封疆大吏?不是,是從一個十分注重感情的小混子變成了一個只有君臣之義的官吏。

如果你還記得在江南餓殍滿地的時候,坎兒狗兒翠兒還不離不棄,相互扶持就應該明白,經歷過苦難的兄弟姊妹焉有不重之理,如果你還記得年大將軍帶來禮物的時候,坎兒狗兒翠兒還圍繞著老年嘰嘰喳喳的時候,就一定會明白,有福同享,禍福相依正是這三個流浪兒內心的原則和底線。

可是,後來的李衛,在雍正的面前,從沒有提起過坎兒,也從來沒有因為坎兒之死表露出任何情感舉動,他們的情感和底線都去哪裡了?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在現實殘酷的政治鬥爭世界裡,是絕對不允許兄弟之情大過君臣之義的。如果,李衛在這個立場上表現出對坎兒的同情或者傷心,李衛也將面臨滅頂之災。這才是鄔思道警示李衛的精髓所在。


青燈問史


狗兒與坎兒從認定胤禛作為主子的那一刻起,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胤禛了,這是禮法也是王法,無論是禮法還是王法都是皇家的家法,作為皇家的家奴理所當然服從家法。



狗兒與坎兒改名為李衛與高福,李衛能說會道黑白通吃,高福實心用事且能左右逢源,高福格外受到重用從事一些見不得檯面的事情。江南鹽道任伯安收集了百官的犯罪證據,寫成了一本曠古奇書《百官行述》,這本書讓文武百官無不對任伯安俯首聽命,以至於江南鹽道橫徵暴斂從中央到地方暢通無阻,太子胤衽和八爺胤祀都想得到這本書,胤禛與胤祥也得到關於《百官行述》情報。



一本《百官行述》危及到了朝廷的穩定,作為一名孤臣不朋不黨,胤禛與鄔思道分析了當下形勢決定出手樹立自己威信,胤禛派出家奴高福化妝成山西官二代出當自己老爺子朝珠等官家用品給任伯年開設當鋪,隨後雍王府向刑部報案自己府邸丟失了東西,隨後一場大戲上演搜出了贓物和《百官行述》。胤禛以聚會名義邀請了太子胤衽和其他阿哥,當著他們的面焚燒了《百官行述》,一場足以引發官場地震的危機隨即灰飛煙滅。



高福任務完成的漂亮,雍王給予獎賞,翠兒已經得到了默許嫁給高福,一場紅袖添香的好事降臨。可是好事多磨,高福被當鋪的夥計認出來了,更要命的是被看到進入了雍王府,這對於太子黨與八爺黨來說是一個震驚的消息,胤禛一時間陷入了兩黨對立面,鄔思道審時度勢開始謀劃解局,解鈴還須繫鈴人,高福成為了犧牲品。李衛對自己難兄難弟之死表示難以接受,翠更是無法釋懷,可是作為王府的家奴,他們需要服從命令,鄔思道無法向他們解釋更多,只是希望他們顧全大局,李衛理解了鄔思道意味深長的無可奈何。


唐俊龍55398571


為啥都是從小跟著雍正的,李衛獨活,他兄弟就要死?

一是走狗烹,良弓藏。雍正的疑心便是皇權的疑心,必須殺。

二是他兄弟沒有鄔洞察力驚人,能力也不及鄔,還知道太多秘密,不能留。

李衛表面上天真散漫,粗鄙無知,實質雙商很高。四爺疑心那麼重,李衛稍有懷疑兄弟是皇帝殺的,他就能看出來。李衛一家人就要回姥姥家。

四爺要的是忠心不二的奴才,任何阻攔忠心的事物都是禍害,你今天為兄弟掉一滴淚,明天是不是要在我茶裡下毒報仇呢?伴君如伴虎,還是不要顯露情緒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