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在歷史上,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加強國家綜合實力,通常會採取一些變革,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李俚變法、王安石變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國力不斷增強,但是這些變法都有一些弊端,使百姓利息、國家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百餘年的兼併,許多小國已經在歷史上銷聲匿跡,只剩下秦、楚、韓、趙、魏 、燕、齊七個大國,最後,秦國統一六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起初,秦國並不是強國,但是最終秦國能夠統一六國,除了要歸功於秦始皇之外,和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係。

商鞅變法,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商鞅是秦國的一個大臣, 秦國的一把手秦孝公和他關係很好,也非常的信任他,當然,商鞅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對秦國的政治有著獨到的見解,並且,商鞅也非常有野心,所以商鞅仗著上司的信賴,和在秦國的地位,在舉國上下開展了為期十九年的商鞅變法,這十九年在歷史上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卻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最終消滅了其他六國。

人民群眾才是社會得以發展的根本,這個道理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秦國,商鞅就已經懂得了,所以商鞅變法的第一步,就是取得百姓的信任,但是商鞅的做法似乎並不高明。他在南城門前立了一根木頭,並告示百姓誰能夠將這根木頭運到北門,就懸賞十兩黃金,實際上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沒有人相信,圍觀的百姓也不敢輕易嘗試,隨後,商鞅宣佈,如果有人做到了,懸賞五十兩,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這五十兩足夠全家生活一輩子了,但是依舊沒有人願意嘗試,後來,終於有一個年輕壯漢試了一把,他果然得到了這五十兩黃金。商鞅這樣做得目的就是贏得百姓的信任,也就是"徒木立信"這個成語的來歷。

商鞅變法,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商鞅這樣做有沒有得到全城百姓的信任我們暫且不說,但是之後商鞅本人非常自信的開展了一系列旨在富國強軍的措施,客觀來說,商鞅確實讓秦國搖身一變,變成七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但是,他的變法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讓政府與人民群眾對立起來,老百姓成了國家的敵人,國家的富強建立在人民群眾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之上。可以說是犧牲了秦國的百姓來成全秦國的政權。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商鞅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個政權若是想長久的存在,那就必須和普通群眾站在統一立場上,維護百姓的利益,只有百姓安居可以,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雖然商鞅已經意識到,改革需要取得百姓的信任,但是他忽略了,改革需要為百姓謀利,最終才能為國家謀利,這一點,是商鞅變法最為致命的一點。實際上,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秦國所有百姓變成麻木、沒有思想的人,當所有百姓都變成了行屍走肉,自然沒有了反抗的鬥志和能力,以此來鞏固政權。那麼商鞅究竟實行了哪些不人道的措施呢?

商鞅變法,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麻痺一個人,首先要麻痺他的思想,為了讓百姓成為行屍走肉,商鞅煞費苦心,採取了很多變革,在文化方面,商鞅不讓老百姓讀書,人民群眾失去了精神食糧,這也就不難解釋,秦國雖然慢慢強大,但是在文化上,遠遠比不上楚國在這一時期,對秦國社會文化有著非常致命的打擊,除此之外,他還徹底斷了百姓的後路,不允許百姓自由遷移,不允許和別的國傢俬下有交往,為的是用這種強制手段控制秦國的人口,並且保持秦國百姓血統的純正,防止他國百姓在秦國謀亂。商鞅還出臺了一系列嚴苛的懲罰措施,加重對百姓的懲處力度,在一系列嚴厲的政治舉措下,人民群眾苦不堪言,這時候,秦國的統治者已經一步步失去了民心,為了讓百姓都敬畏他的統治,商鞅還重用小人,在他看來,如果一個有愛的人治理國家,那麼老百姓一定相親相愛,老百姓相親相愛,就容易以下犯上,如果任用一個惡人,百姓就會產生恐懼,徹底臣服於他的政治統治。

商鞅變法,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因此,在商鞅變法期間,秦國惡人當道,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方面,他還出臺一系列經濟措施,以及禁止經商,舉國上下齊心協力發展軍事。商鞅變法在短時期內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秦國的軍事戰鬥力不斷增強,但是,從長期來看,他的變法有諸多弊端。在現代人看來,商鞅的這些做法是難以理解的,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而最終,商鞅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秦孝公的兒子繼承王位之後,非常看不慣商鞅,於是下了殺心,商鞅知道以後,想要逃跑,逃跑到了民間,但是卻因為自己制定的一系列舉措重重受阻,沒有辦法逃離到別的國家,之後被逮捕,他最終被五馬分屍,也算解了百姓的心頭之恨。

商鞅最終的結局也算是自食惡果,如果當初他沒有限制人口流動、沒有限制商業、百姓沒有對他恨之入骨,那麼他或許還會有一條生路,但是商鞅硬生生的把自己的生路堵死了,總而言之,商鞅變法有太多不可取之處,這次變法,並不能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變法。如果商鞅變法的時候,沒有站在百姓的對立面,那麼,秦國可能會更快的統一六國,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會得到發展。可以說,商鞅的這次變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害了秦國,也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