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在历史上,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加强国家综合实力,通常会采取一些变革,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李俚变法、王安石变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国力不断增强,但是这些变法都有一些弊端,使百姓利息、国家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百余年的兼并,许多小国已经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只剩下秦、楚、韩、赵、魏 、燕、齐七个大国,最后,秦国统一六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起初,秦国并不是强国,但是最终秦国能够统一六国,除了要归功于秦始皇之外,和商鞅变法有很大的关系。

商鞅变法,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商鞅是秦国的一个大臣, 秦国的一把手秦孝公和他关系很好,也非常的信任他,当然,商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对秦国的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商鞅也非常有野心,所以商鞅仗着上司的信赖,和在秦国的地位,在举国上下开展了为期十九年的商鞅变法,这十九年在历史上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却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最终消灭了其他六国。

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这个道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秦国,商鞅就已经懂得了,所以商鞅变法的第一步,就是取得百姓的信任,但是商鞅的做法似乎并不高明。他在南城门前立了一根木头,并告示百姓谁能够将这根木头运到北门,就悬赏十两黄金,实际上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没有人相信,围观的百姓也不敢轻易尝试,随后,商鞅宣布,如果有人做到了,悬赏五十两,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这五十两足够全家生活一辈子了,但是依旧没有人愿意尝试,后来,终于有一个年轻壮汉试了一把,他果然得到了这五十两黄金。商鞅这样做得目的就是赢得百姓的信任,也就是"徒木立信"这个成语的来历。

商鞅变法,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商鞅这样做有没有得到全城百姓的信任我们暂且不说,但是之后商鞅本人非常自信的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军的措施,客观来说,商鞅确实让秦国摇身一变,变成七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但是,他的变法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让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老百姓成了国家的敌人,国家的富强建立在人民群众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上。可以说是牺牲了秦国的百姓来成全秦国的政权。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商鞅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政权若是想长久的存在,那就必须和普通群众站在统一立场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只有百姓安居可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虽然商鞅已经意识到,改革需要取得百姓的信任,但是他忽略了,改革需要为百姓谋利,最终才能为国家谋利,这一点,是商鞅变法最为致命的一点。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秦国所有百姓变成麻木、没有思想的人,当所有百姓都变成了行尸走肉,自然没有了反抗的斗志和能力,以此来巩固政权。那么商鞅究竟实行了哪些不人道的措施呢?

商鞅变法,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麻痹一个人,首先要麻痹他的思想,为了让百姓成为行尸走肉,商鞅煞费苦心,采取了很多变革,在文化方面,商鞅不让老百姓读书,人民群众失去了精神食粮,这也就不难解释,秦国虽然慢慢强大,但是在文化上,远远比不上楚国在这一时期,对秦国社会文化有着非常致命的打击,除此之外,他还彻底断了百姓的后路,不允许百姓自由迁移,不允许和别的国家私下有交往,为的是用这种强制手段控制秦国的人口,并且保持秦国百姓血统的纯正,防止他国百姓在秦国谋乱。商鞅还出台了一系列严苛的惩罚措施,加重对百姓的惩处力度,在一系列严厉的政治举措下,人民群众苦不堪言,这时候,秦国的统治者已经一步步失去了民心,为了让百姓都敬畏他的统治,商鞅还重用小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有爱的人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一定相亲相爱,老百姓相亲相爱,就容易以下犯上,如果任用一个恶人,百姓就会产生恐惧,彻底臣服于他的政治统治。

商鞅变法,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因此,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恶人当道,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方面,他还出台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及禁止经商,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发展军事。商鞅变法在短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秦国的军事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从长期来看,他的变法有诸多弊端。在现代人看来,商鞅的这些做法是难以理解的,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而最终,商鞅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秦孝公的儿子继承王位之后,非常看不惯商鞅,于是下了杀心,商鞅知道以后,想要逃跑,逃跑到了民间,但是却因为自己制定的一系列举措重重受阻,没有办法逃离到别的国家,之后被逮捕,他最终被五马分尸,也算解了百姓的心头之恨。

商鞅最终的结局也算是自食恶果,如果当初他没有限制人口流动、没有限制商业、百姓没有对他恨之入骨,那么他或许还会有一条生路,但是商鞅硬生生的把自己的生路堵死了,总而言之,商鞅变法有太多不可取之处,这次变法,并不能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如果商鞅变法的时候,没有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那么,秦国可能会更快的统一六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会得到发展。可以说,商鞅的这次变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害了秦国,也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