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 · 白居易《問劉十九 》

這首詩的意思是: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小小的火爐。天色將晚雪意漸濃,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煮酒論英雄”,“溫酒斬華雄”等等,在古代,古人喝酒都要溫一下就酒,而且溫好的酒不是直接喝,而是要把溫好的酒還要“篩”一下。

“篩酒”這個詞,在古時用得多,流傳下來,如今各地方言中還有殘留,甚至在湖南還有“篩杯茶來”、“篩水”的講法,其實這個“篩”字已經與“倒”字無異了。

但是,“篩酒”原本不是倒酒的意思。

這裡面的“篩”字,是它的本義,也就是“過濾”的意思。

那為什麼古人喝酒之前都要先過濾一下呢?當然不是酒裡有沙子,不過確實是有雜質。

這個得從酒的釀造工藝說起。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中國酒起源於西周時期,而酒的釀造工藝分為過濾法和蒸餾法。

1過濾酒

是穀物或其他含糖原料發酵完畢產生酒水後,經過濾而成的酒。因為沒有經過蒸餾提成,這種酒殘留的糧食雜質是非常多的,所以又稱為“濁酒”、“黃酒”。

陸游詩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渾,就是不清澈,因為過濾的不精細。

“篩酒”是一種簡單的過濾方法,是飲用者自己動手去除雜質的手段。我們看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什麼是綠蟻?為什麼新醅酒前面要加上綠蟻二字?其實就是新酒的雜質小而密,像螞蟻一樣漂浮在酒的上面。喝的時候是不是得先自己動手搞乾淨一下呢?因為是糧食酒,而造酒的糧食大都收於未完全成熟時,所以雜質還帶著地裡田間的綠色,所以是“綠蟻”。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南史·隱逸傳上·陶潛》載:

郡將候潛,逢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有郡將到陶淵明家,正趕上他家的酒熟了。他看到陶淵明取下頭上的葛巾,當了濾酒布。濾酒之後,又把葛巾戴頭上了。於是留下了一個“葛巾漉酒” 的成語,形容陶淵明愛酒成癖,嗜酒為榮,率真灑脫。這也是陶淵明的“篩酒”的方式。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李白《戲贈鄭溧陽》詩: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不過這只是簡陋篩酒方式,到了後來,慢慢地這個工序就由廠家——也就是釀造者提供了,酒成後用篩網過濾,或者用布包著醪糟,直接擠出來。這樣過濾出來的酒要比濁酒要清亮,口感也更好,這種酒就稱之為“清酒”,酒精純度也提高,更加容易醉,價格自然也更貴。

武松在景陽岡喝了十八碗就是這種清酒。

為什麼後來“篩酒”這道工序沒有了,“篩”變成了“倒”的意思呢?

造酒工藝發展了,出現了“蒸餾酒”。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2蒸餾酒

就是白酒,又名燒酒。據明朝《本草綱目》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中國元朝時期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白酒。

蒸餾酒的出現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白酒中酒精含量,還完全去除了原本造酒過程中殘餘的糧食雜質。一出廠就清亮乾淨,還有什麼必要“篩”呢?

這道工序自然就消失了,但是百姓口中喊習慣了:“小二,篩幾大碗酒來”的口標一直流傳了下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後估計也只有在古典名著中還會有這種稱呼吧。

該進步的都進步了,該消失的遲早會消失的。

品鑑|“綠蟻新醅酒”-古人喝酒前為什麼一定要“篩”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