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五行屬相


天干地支—五行屬相


天干地支—五行屬相


天干地支—五行屬相

天干地支—五行屬相: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干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干地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溼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寅卯攜帶著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戌醜未攜帶溼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序運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天干表明是說天上的五氣規律,地支表明是說地上的五氣規律。

干支涵義

夫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從文獻記載來看,遠古時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天干地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2]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辭源》裡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枝”。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前人有云:“天干,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稱為干支的原始用意。[3]

象法

由於天干地支的意義均來自於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3]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4]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與五行的關係

地支與五行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央;醜(牛)、未(羊)屬陰土,中央。

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方位圖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圖

與生肖的關係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闢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醜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齧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月出之時,月本坎體,中含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戌時,戌”就是沒有牙齒的意思。狗沒有了尖牙利齒,就沒法磨碎食物,就意味著餓死故戌屬狗。亥時,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幹、支的五行屬相

01甲子金鼠 ▪ 02乙丑金牛 ▪ 03丙寅火虎 ▪ 04丁卯火兔 ▪ 05戊辰木龍 ▪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馬 ▪ 08辛未土羊 ▪ 09壬申金猴 ▪ 10癸酉金雞 ▪ 11甲戌火狗 ▪ 12乙亥火豬

13丙子水鼠 ▪ 14丁丑水牛 ▪ 15戊寅土虎 ▪ 16己卯土兔 ▪ 17庚辰金龍 ▪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馬 ▪ 20癸未木羊 ▪ 21甲申水猴 ▪ 22乙酉水雞 ▪ 23丙戌土狗 ▪ 24丁亥土豬

25戊子火鼠 ▪ 26己丑火牛 ▪ 27庚寅木虎 ▪ 28辛卯木兔 ▪ 29壬辰水龍 ▪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馬 ▪ 32乙未金羊 ▪ 33丙申火猴 ▪ 34丁酉火雞 ▪ 35戊戌木狗 ▪ 36己亥木豬

37庚子土鼠 ▪ 38辛丑土牛 ▪ 39壬寅金虎 ▪ 40癸卯金兔 ▪ 41甲辰火龍 ▪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馬 ▪ 44丁未水羊 ▪ 45戊申土猴 ▪ 46己酉土雞 ▪ 47庚戌金狗 ▪ 48辛亥金豬

49壬子木鼠 ▪ 50癸丑木牛 ▪ 51甲寅水虎 ▪ 52乙卯水兔 ▪ 53丙辰土龍 ▪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馬 ▪ 56己未火羊 ▪ 57庚申木猴 ▪ 58辛酉木雞 ▪ 59壬戌水狗 ▪ 60癸亥水豬

干支表

01 甲子11 甲戌21 甲申31 甲午41 甲辰51 甲寅

02 乙丑12 乙亥22 乙酉32 乙未42 乙巳52 乙卯

03 丙寅13 丙子23 丙戌33 丙申43 丙午53 丙辰

04 丁卯14 丁丑24 丁亥34 丁酉44 丁未54 丁巳

展開全部

計算以及推算

天干=(公曆年份-3)/10,所得餘數

地支=(公曆年份-3)/12,所得餘數

萬年曆查知1995年為乙亥年。

用1995年的尾數查得知為乙,用年份(1995年)除以12的餘數為3查表得知3為亥,所以1995年為乙亥年。具體的算法如下:

先用年份的尾數查出天干,如2013年 3為癸;再用2013年除以12餘數為9,9為巳。那麼2013年就是癸巳年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12123

公元前的換算表:

先用年份的尾數查出天干,如公元前2013年 3為戊;再用公元前2013年除以12餘數為9,9為子。那麼公元前2013年就是戊子年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654321098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8765432101110

干支與時間

干支歷

干支曆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歷法。它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干支歷基本內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現行的定氣法“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黃道面劃分出來的,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7][6]

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以天干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干支紀年(詳見上文序列表中的表格)(或見下文五行、屬相),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週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週期)。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干支歷是不同的歷法,年份起點不同。

干支紀月

干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表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週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而商曆是正月建醜,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複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8]

干支紀月歌訣

干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幹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丙上起。

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幹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戊上起。

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幹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庚上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幹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幹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甲上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