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天干地支

我們上次也曾從子月開始講,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二個代號: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算命、看相、看風水都要用到的。古人解釋,所謂幹就是樹幹,這一種解釋我不大同意。再查古書上,我們“干支”兩個字非常有道理。天干是由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變化出來的。太陽系統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上日月,在古代天文學叫做“七政”。我們小時候讀《幼學瓊林》要背的,“日月五星為之七政”。

子月就是陰曆十一月,它的節是大雪,氣是冬至,卦象是復卦(

南懷瑾:天干地支

)。“冬至一陽生”,冬至是月中,所以一陽生就是中氣開始。這個“中”字就要注意啦,中究竟是哪裡?天上的中心,還是地下的中心?在我們身體是哪一個地方發動這個陽?譬如密宗講中脈,道家認為衝脈就是中脈,不過修密宗的人不承認道家講的衝脈就是中脈。這是意氣之爭我們不管,我們站在學術立場瞭解,它應該是一樣的。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代表的名詞也不同。所以在中醫這個中脈叫衝脈,衝脈是簡寫。

這個衝脈同中氣很有關係,我們提到這個中氣,就要注意卦象,卦的陽爻是一橫,也就是一點,代表這個生命一個陽能,向外發展叫做上升,收縮回來叫做下降。一升一降、一收一放是講物理的現象,在生命就是一生一死,在學理觀念裡頭就是一消一息。“消息”兩個字出自《易經》。什麼叫 “消息”呢?這些觀念為什麼要囉嗦地講?這同我們修道做工夫有關。譬如十一月冬至一陽生,陽氣生命能剛剛成長,到十二月二陽上來地澤臨卦,到正月三陽開泰,泰卦(

南懷瑾:天干地支

),看到的是陽氣的成長上升。

看到一個嬰兒剛生下來,我們很高興。可是《易經》的道理,這個叫做消,消就是慢慢用,直到用完為止。依莊子的道理,生的那一天就是開始死亡的一天,所以生下來是在等死。就算是活了一百年、一千年,“不亡以待盡”,不過是在等最後一天的到來,所以生命的過程是消。那麼死亡了以後,是真的沒有了嗎?不是沒有了,那叫“息”,休息去了,休息是充實充電,所以息的時候不是沒有生命。我們習慣了把消耗、活動的時候當成是生命,不知道那個息,表面上看到的是死亡,實際上是在充電,是新的生命正在開始。所以叫一消一息之間,換一句話說是一動一靜、一善一不善、一是一非等等。

南懷瑾:天干地支

這個我們瞭解了以後,十二闢卦從子月開始計算,走一圈到陰曆的十月,就完全變成純陰之體,純陰的卦是坤卦。這個過程就是一消一息之間,代表了這個天地運行,以及生命運轉自然的現象。這十二闢卦的作用,十二個圖案就是兩個東西,以一陰一陽兩個為代號。一個是陽能一橫,代表了生、生命、生髮的力量。在《易經》裡有個專門名字叫做 “爻”。一爻中斷的就是陰爻,不中斷的就是陽爻。就是這一陰一陽,說明宇宙之間的相對性,也就是兩個相對的力量。這不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啊!這是《易經》的相對原理,講宇宙一切萬有生命相對的作用。常有許多年輕人學《易經》,以為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不要胡扯了,是兩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說他有些道理,但是不一樣。不用把科學拿來給自己撐門面,也用不著把老祖宗跟近代人愛因斯坦排排站!如果說老祖宗的學問同愛因斯坦一樣,等於說祖父長得跟孫子一樣,這是不通之論。

宇宙間有一陰一陽,就是兩種力量。我們的動作也好、說話也好,任何生命都有兩個作用,這兩個作用是生滅的,消息的,所以《易經》講消息,就是佛學生滅法。有成長就有衰弱,有衰弱就有成長,一邊高另一邊就低了。那你說一個高一個低不能均衡,這個宇宙豈不就沒有均衡了嗎?說這個宇宙有均衡的話,是假定的,那是形面上的,也要看你如何定義均衡。形而上是不是這樣?不知道,暫時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