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會痛的十七歲》是一部青春文藝片,愛奇藝評分8.3分,電影主要通過十七歲的失痛症少女夏遠遠的成長展開。

十七歲的夏遠遠,就讀於海青市高三三班。八歲那年,父母離異後,夏遠遠和奶奶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電影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前後表現形成對比,反映了現代教育下,一位優秀的老師對學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接下來我將從兩位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做出分析。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一、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思想碰撞

電影裡,奉行傳統教育的古老師在月考結束後,不僅在班上直接公佈學生的考試排名,並以此作為調換座位的標準。

毫無懸念地,被作為反面教材的夏遠遠再一次穩坐倒數第一的寶座。古老師當著全班同學批評夏遠遠,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她結交不良少年。在發現夏遠遠走神後,古老師像被惹怒的獅子,直接衝到夏遠遠面前,撕碎了她的絕版漫畫。看到因為漫畫難過的夏遠遠,想到她對成績的毫不在意,暴跳如雷的古老師對著夏遠遠大吼,“我沒有你這樣的學生。”

看著碎了一地的漫畫和一味指責自己的老師,夏遠遠倔強地反駁道,“我也沒有您這樣的老師。”

氣憤至極的老古指著夏遠遠讓她離開教室,結果被拒絕,

接著古老師做了一件近乎瘋狂的事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公開徵求大家的意見,讓認為自己被夏遠遠影響且支持讓遠遠出去的學生舉手。

在班長林微的帶領下,全班同學全部支持老師的決定。看著一個個站起來的同學,超限效應下的夏遠遠委屈又難堪,最後拿起書包,憤怒地跑出了教室。

超限效應,最初來源於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指的在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長期處於這種效應下的夏遠遠,對於老古,本能的排斥和反抗,才有了上面那一幕。

看著激動離開的夏遠遠,老古意識到自己過分了。想要追回夏遠遠時,由於心臟原因,暈倒了。


老古的暈倒,給實行現代教育的黎米老師提供了機會。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進入班級的黎米,一眼就發現了學生的問題,那句“你們怎麼坐地那麼遠呀,不會覺得冷嗎?”看似調侃,實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客觀存在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黎米決定從調整座位開始,改善學生之間的關係。

在學生一臉困惑地問她,不按照成績排座位,不知道自己應該和誰坐時,黎米讓大家先思考,引導他們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聽到顧明耀要和自己同桌,坐在倒數第一的夏遠遠不敢置信地抬起頭,看著拿著書本緩緩朝自己走來的顧明耀和滿臉笑容溫柔注視著自己的老師,內心升騰起陣陣感動。這是多年以來,夏遠遠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和平等對待。

在黎米老師的帶領下,整個班級月考的平均分提高了整整十五分,就連一直穩坐倒數第一的夏遠遠也取得了進步,提高了整整九十分。這個成績,遠遠超過之前老古的帶班成績。

漸漸地,整個班集開始有了煙火氣,大家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友誼。班級愈發團結的同時,大家也漸漸明白:人生除了考試以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值得期待。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二、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分別給學生帶來的不同影響

傳統教育,泛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和現代教育相對。

傳統教育下培養出的孩子,要麼成績優秀,成為唯智論的產物;要麼成績奇差,早早輟學甚至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唯智論最早由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指的是單方面強調成績的重要性,從而忽視孩子的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容易弱化孩子的“社會角色”,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懂得采取正確的解決辦法。

“唯智論”容易讓孩子產生思想錯位,價值觀出現偏差。以為只要成績好,就能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冷眼看待成績差的同學,甚至會對他們進行校園欺凌。成績好,成了他們上學的唯一目標。

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個人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受挫能力對他們而言,壓根不重要。畢竟,擁有這些還不如直接取得優異的成績。

而“唯智論”下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情感上的“空心人”。“空心人”最早出現在詩人托馬斯·艾略特《空心人》一詩中,指的是精神狀態極度空虛且缺乏共情力的人。

正如影片中的林微,在老古讓大家投票是否同意夏遠遠離開教室時,她第一個舉手贊成;不滿顧明耀耐心幫助夏遠遠,在發現顧明耀被夏遠遠的社會朋友警告後,為了報復夏遠遠,趁機在顧明耀家用紅色油漆寫下“高三三班兩朵花,男學霸愛上女學渣,從夏遠遠身邊滾開。”;在被顧明耀質問為什麼陷害夏遠遠時,她卻反問,“她不該慘嗎?她就是個學渣,你憑什麼對她好?”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敢問,這樣的優質學生,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宣洩自己的情緒,絲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眼裡只有成績,漠視一切。將來即使上了名校,如何能成為一個思想健全的人,將來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

反觀現代教育下的孩子,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高尚的靈魂,被人尊重的同時也懂得尊重他人,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懂得如何和他人合作。

這樣的人,即便他沒有優異的成績,將來進入社會,也能成為一顆高級的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這也是為什麼在老古奉行的傳統教育下,班級學生雖然成績優異但大家都活在壓抑之中,而在黎米的現代教育影響下,孩子們不僅取得了更加優異的成績,而且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需求,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最終收穫了珍貴的友情。

正如手帳達人萌微曾說,教育是什麼,教育是讓我們能夠發現自我,勇於探索自我,從而構建自己人生的一個活法。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三、如何在實行現代教育的同時,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


01. 具備健康的心理,擁有正確的教育觀


影片裡的老古,就是典型的“唯智論”和“空心人”。他不具備健康的心理,只在乎學生的成績,沒有正確的教育觀,遇到問題,只會一味地指責學生。甚至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的身份,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不惜讓學生進行現場投票。

那一刻的他,眼裡只有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完全忽略了這樣做會給夏遠遠帶來多大的傷害。

以至於後來,當夏遠遠被顧明耀指責是學渣時,腦海裡浮現的全是那天老古痛心疾首的責罵和一個個站起來表示同意的同學。

反觀黎米,具備健康心理的她,給予學生們足夠尊重的同時,也能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位置去考慮問題,懂得尊重學生。

面對夏遠遠,她所考慮的是如何在不傷害夏遠遠自尊心的情況下,真正的幫助到她。影片中的黎米,巧用南風效應,幫助夏遠遠正視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渴望被認可。最終在同桌顧明耀的幫助下,成績取得進步並找到屬於自己友誼的同時,也慢慢被同學們接受。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指的是通過順應人的內在需要,通過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02. 具備責任意識,懂得引導學生

正如影片中的黎米老師,在知道夏遠遠一直處於全班倒數的情況後,沒有戴著有色眼鏡對夏遠遠特殊對待,而是通過增減效應,主動和顧明耀進行溝通,引導顧明耀主動提出幫助夏遠遠。

這才有了在調換位置時顧明耀果斷選擇和夏遠遠同桌的那一幕。讓夏遠遠感到被尊重的同時,重新燃起了她的希望。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無論是成績優異的顧明耀,還是一直倒數的夏遠遠,都渴望被人喜歡。而黎米,恰恰是發現了兩人的共同點,才讓他們同桌。

在黎米的鼓勵下,顧明耀的幫助下,夏遠遠收起了之前的漫畫書,開始認真學習。

第一次月考,夏遠遠的整體成績提高了整整九十分。這個成績,不僅滿足了夏遠遠和顧明耀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的心理,而且也實實在在地幫助夏遠遠取得了進步。

於是,感受到大家善意且收穫了和顧明耀友誼的夏遠遠,重新畫了一副高三三班聯盟。畫裡的每個人,滿臉笑容。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03 關愛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

老古帶領下的高三三班,雖然成績優異,但實際上大家就是一盤散沙。

老古對於學生的態度,簡單粗暴,曾一度給差生代表的夏遠遠貼標籤。深受貼標籤效應影響的夏遠遠,不僅沒有改變,反而生出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貼標籤效應”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原是專家通過對犯人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他們改過自新。結果,老古卻通過該效應,不斷給夏遠遠貼上“差生”的標籤,以至於夏遠遠開始自暴自棄。

而黎米注意到班級的學生雖然優秀,但彼此之間缺少交流和鏈接。於是,她通過木桶效應,從調換座位開始,慢慢幫助孩子們做出改變,拉近和同學之間的距離。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對於高三三班的同學而言,他們的那塊短板,就是缺少靈魂。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在發現學生們深受“唯智論”影響後,黎米通過讓大家寫心願卡的方式去幫助大家探索自我,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人生除了考試和高分,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增強他們集體榮譽感和協作精神的同時,幫助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在黎米的影響下,他們由最開始的“唯智論”和“空心人”慢慢變成了有血有肉的靈魂,大家漸漸成了一個真正的集體。

才有了後來當羅浩帶著一幫人出現在誓師大會的現場,撒下一沓沓關於油漆事件的報告後,男同學馬上跑過去遞給夏遠遠,顧明耀生氣地質問林微;現場一片混亂時,有同學大喊,“高三三班的同學把他們轟出去,其他人保護老師”。看著和社會青年扭打成一團的他們,我不由的有些感動。

他們,是真的長大了,懂得保護老師了。高三三班,也終於成了一個真正的集體。


《會痛的十七歲》:淺析現代教育下,合格的老師應具備的三種品質

結語: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一個優秀且人格健全的老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曾經因為數學老師憑空誣陷我和班上一位男同學戀愛,一直對我心存偏見。在我知道他甚至試圖勸說那個同學不要給我補數學後,我徹底放棄了數學。

於是原本每次數學成績在一百二十分以上的我,進入高三後再也沒及過格。身為理科生的我,最後因為數學考試的失利,在高考中慘敗,去了一所三流大學。

因為數學老師放棄了我,我也放棄了自己。以至於後來每每想起,後悔不已。如果當初,我的數學老師能像黎米一樣,那我的人生,或許會截然不同吧。遺憾的是,人生沒有如果。而我也不曾在十七歲的年紀,遇到黎米這樣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