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黃河下的縣城

渭南市檔案館館藏的平民縣政府測量隊繪製的《平民縣地圖冊》真實再現了平民縣設縣始末。1929設立的陝西省平民縣,位於原朝邑和永濟兩縣之間,分佈在當時朝、永兩縣之間的黃河兩岸,形象稱之可謂“跨河縣”,平民縣不同時期有兩座縣城,一在黃河東,是陝西唯一的河東縣城,一在黃河西,即今大荔縣平民鎮。

據《平民縣誌》記載:黃河在明代隆慶四年,河水氾濫,竟然西移十多公里,緊靠當時朝邑縣城東門流過,原來緊靠黃河西岸的朝邑大慶關竟然位於黃河東岸十幾公里,1919年後,黃河又逐漸向東移動,緊靠著大慶關西流過。在此自然條件下生活下的民眾,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1929年,平民縣正式設立,縣城就定在河東的大慶關城內。《1930年平民縣地圖》反映了平民縣城在河東的位置,平民縣城建在河東區區幾里之地,距離山西省界近在咫尺。平民縣設立後荒地開墾成熟,民眾眾多。當時的平民人民,付出了很大的辛苦,經歷了數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將平民縣建設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30年平民縣城圖》反映了當時平民縣城的情景,縣城東西不到五里,南北不過六里;縣城依靠原有三村,草築土城;城內分佈有中山大街、新民大街等,有縣政府、教育局、公安局等機構,有大禹廟、魁星樓、學校等文化宗教場所。生活在此地的人們,伴隨著縣城西門外的黃河濤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出色地完成了陝西開墾灘地的重任。然而黃河的擺動趨勢正是不斷向東移動,1933年,黃河東流永濟故道,平民縣城大慶關陷入河心。無奈之下,1936年,縣城遷往河西的平民鎮,即今日大荔縣之平民鎮駐地。《1942年平民縣城圖》《1944年平民縣城圖》直觀地反映了縣城遷移到河西平民鎮的發展變遷情形。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建立兩座縣城並不斷髮展壯大,充分體現了渭南人民身上具有的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務實進取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