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壞情緒"中找到積極力量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成年人的崩潰,是從戒掉情緒開始的。


還有5天,我們就要正式告別2019。

這一年,“好喪啊”、“我太南(難)了”、“水逆”,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

最近,一段盤點“2019那些成年人崩潰的瞬間”的視頻火遍全網。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2019那些成年人崩潰的瞬間視頻截圖


11月26日,武漢地鐵站內,一位90後寶媽放聲大哭,因為孩子患上重病,花光家裡全部積蓄後還背上債,而孩子還沒有度過危險期。


11月18日,一年輕女子連續加班一個月後,她很想哭,又不敢回家哭,害怕嚇到自己的女兒,只能在地鐵站大哭。


11月16日,嘉興海鹽縣兩名醉酒女子,身陷觀海園灘塗,警察趕往後,兩人卻拒絕營救,哭著大喊:生活好難,不要救我。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90後寶媽痛哭


諸如此類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武漢95後女孩,因為找工作不順,家人也不在身邊,躲在地鐵站角落裡偷哭。


南京的一男子陪客戶喝酒醉倒地鐵站,妻子趕到後,男子抱著妻子大哭。


浙江小夥因“背腹受催”,違規逆行被警察攔下,他急得情緒失控,摔掉電話,當場跪地,嚎啕大哭。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電影臺詞


電影《天氣預報員》中有句扎心的臺詞:“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我們每天睜開眼,就要面對沒完沒了的問題,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於是,生活中那些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某個情緒的爆發點,就會是成年人的崩潰瞬間。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成年人的崩潰,來得猝不及防,並不是被一件小事壓垮,而是負面情緒積累到極致的大爆發。

所以,只有從負面情緒中找到積極力量,就達到自我和生活之間的心態平衡。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一、為什麼我們要壓抑負面情緒?


第一個因素:教育背景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開心了會笑,傷心了會哭。

但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要學會隱藏起自己的情緒,不能表達負面情緒——傷心就憋著,生氣得忍著

喜怒不形於色才是一個人的最好的家教。

一旦你發脾氣,哭鬧,抱怨,父母就會指責我們,小氣,不聽話,不懂事。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早學會察言觀色,下意識地順從,一切以父母的情緒為主,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迎合,唯獨不能做自己。

受了委屈不敢說,憤怒之後不敢發脾氣,甚至連開心和快樂也要表達得小心翼翼。

經年累月後,你就會拒絕自己有情緒,然後,把所有的情緒深埋於心,從不表露。

成年後的你,更會覺得擁有負面情緒是一種羞恥,是失敗,是病態。

哪怕心裡糟心事一大堆,也要逼自己表現得風淡雲輕。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第二個因素:人際關係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行走在人世間,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在社交或者工作中,人們更傾向於和擁有積極情緒的樂天派交往,每天都笑嘻嘻的,無論何時何地,他們的形象都是積極樂觀,充滿活力的,而他們發的朋友圈也全部是正能量,會讓人發笑的內容。

我們生活在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與樂天派做朋友或同事,我們感覺輕鬆愉快,於是,對負面情緒爆棚的喪神唯恐避之不及。

有調查顯示:老闆們也認定,擁有積極情緒的員工能帶給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另外,大多數人還認為,負面情緒不外露,是高情商的表現。

永遠不發脾氣、永遠保持微笑、永遠照顧別人,這看上去很“高情商”。

但是,在這樣的一個所謂的“高情商”背後,卻是一個咬緊牙關忍受情緒折磨的可憐人。

想起蔡康永在第六季《奇葩說》節目中,談到“情商”這個話題時。

他說:“情商,其實就是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能夠跟它好好相處,這就夠了。

(它)並不是大家所傳說的那種,說一直壓抑自己的脾氣,都不要跟人家生氣。”

真正的情商高,最重要的是先讓自己舒服,並不是清零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我們害怕負面情緒帶來的社交惡果,也讓我們把好情緒給了別人,卻把自我攻擊留給自己。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第三個因素:情緒認知偏差

什麼是情緒認知偏差?

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情緒失真的現象。

我們總是習以為常地把情緒簡單分為兩種,好的和壞的,比如高興、樂觀,冷靜視為好的情緒,而把焦慮、憤怒,悲傷等視為壞的情緒。

在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卻指出,情緒按好壞歸類是錯誤的,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是一個整體。

心理學家託德·卡什丹在說:“沒有哪種心理狀態是最好的, 每一種都很重要”。

迪士尼電影《頭腦特工隊》中,一個小女孩的大腦中有5中情緒,它們分別是樂樂、憂憂、厭厭、怕怕和怒怒。

在影片的一開始,很明顯地,“樂樂”才是對小女孩最重要的情緒,“樂樂”佔據著主導地位,而其他的情緒好像只會幫倒忙。

但是,隨著情節的展開,其餘的4種情緒也展示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後,只有5種情緒齊心協力,才能使小女孩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而且,憂傷的內裡隱含著快樂,快樂又因為憂傷的存在,而不至於成為淺薄的快樂。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發現,只有那曾使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

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

足以說明,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每種情緒對於一個“完整的人”來講,都是同等重要的。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承認它的合理性,讓它被看見,被重視,被接納,而不是想盡辦法祛除它。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瞭解負面情緒價值的前提,是清楚控制情緒的代價

控制情緒的代價

心理學家路斯·哈里斯博士在著作《幸福的陷阱》中指出:“人類在物質世界運用控制策略頗有成效,但在心理世界,收效甚微,更會讓解決問題的辦法成為問題”。

控制策略包括兩種:逃跑策略和戰鬥策略

逃跑策略主要通過逃離、轉移注意力和自我麻痺的方式消滅負面情緒。


比如:為避免焦慮,不去社交,不跳出舒適區,在煩躁的時候,用刷手機轉移注意力。


戰鬥策略是運用強壓、和自己爭辯或自我貶低對負面情緒進行完全掌控。


比如:把負面情緒強硬的從腦中推開,或自我責備,“你是個失敗者”“為什麼你變成懦夫了”。

控制策略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收效甚微,反而越控制越無法擺脫,我們只好加強控制力度來消滅這些負面情緒,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對這種現象稱為:

經驗性迴避。

經驗性迴避是指試圖去迴避、 壓制、 消除那些我們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緒的傾向,即使這麼做毫無助益或損失慘重。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消極情緒的價值和積極作用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和他的同事們發表了一篇題為“壞的比好的更強”的文章。

這個大膽的標題似乎暗示, 心理學家找到了測量世間善惡的標準, 並且發現測量的結果更偏向
於黑暗的一面。

實際上, 文章講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 相比於積極因素消極的事件、 經歷、 關係及心理狀態會更多地影響到我們的感受。

比如:當學生們被問到, 班上哪個同學是“不受歡迎的對象” 時, 如果他們把誰列在了名單上, 那麼他們也會,同時說那個人在體育活動和家庭作業上做得不好, 在其他方面還有許多失敗之處。

然而, 當他們評價某人是一個“受歡迎的朋友” 時, 他們並不會因此就認為這個人體格健壯、 勤奮好學或者美麗迷人。

比如:人們在聞到舒適的氣味時, 往往只會回應一個短暫的微笑; 而 對於難聞的氣味, 人們的反應卻很強烈, 他們會長時間皺著鼻子。

而消極情緒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幫助你專注於眼前的狀況。

當你準備在牆上鑽一個洞時, 你很可能會關注測距的問題, 同時還會密切注意自己的手指所
處的位置。

潛在的風險會促使你在絕對準確的位置上鑽洞, 而用一把塑料刀切生日蛋糕則完全不同, 因為,你只要將每份切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第二個方面:容易陷入消極情緒的人能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這一點在面部表情的識別方面尤其明顯。 那些樂天派的人在看別人的時候只會看到一個大致的模樣。

不那麼樂觀的人反而對面部表情的觀察非常敏銳, 他們會留意到嘴唇上哪怕最細微的顫抖或者眼角最輕微的收縮。

有時候積極情緒反而會拖累我們, 而一些消極狀態卻有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我們利用好消極情緒的益處,對我們自我提升是很大的助力。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汲取3種常見負面情緒的積極力量

焦慮:

劉潤老師說:焦慮是快變時代的產物,人們總認為自己根本不上時代的腳步,害怕被拋棄。

我們生活在產生焦慮的社會中,焦慮感值得被重視卻不應該過度恐慌。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爾通過研究證明:“在遭遇危險時,焦慮感比積極情緒更有用。當危險的跡象還很模糊、複雜、不確定時,焦慮狀態下,人的感覺運動系統的深井傳導過程更快,處理和響應刺激的 效率也最高。

簡單來說,焦慮的人,更容易發現威脅,同時迅速採取行動。

面對緩解焦慮,哈佛商學院的艾莉森•布魯克斯進行了實驗:

她要求參與者要表演Journey的熱門歌曲《Don’t Stop Believing》。


上臺表演前,他們被告知表演時要大聲說出自己當下內心的感受:“我很焦慮”、“我很興奮”或者選擇什麼都不說。


伍德布魯克斯通過電腦測量音高和音量,發現那些說自己很興奮的參與者儘管神經緊張,但唱得更好。

結果顯示

:比起試圖冷靜下來的人,那些能夠將焦慮重新定義為興奮的人,哪怕是刻意的,也都會因此而得到一種微妙而強大的助力,將內在情緒的干擾轉化為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艾莉森將這種能力稱為“機會主義心態”。

從生理學上講,焦慮和興奮,具有某些共性的症狀。比如:焦慮或興奮時產生的心跳加速、胃痙攣、手心出汗,同時又摻雜著緊張的感覺,這些都是由神經系統興奮引起的症狀。

所以,不要試圖擺脫焦慮,試著把你的焦慮感重新評估為興奮。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憤怒: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憤怒並不是因為憤怒而憤怒,而是我們需要才憤怒。​​​​”

研究表明:只有 10% 的情況下,憤怒不會引發暴力事件。

這說明,人們產生憤怒,並不意味著就會侵犯他人。人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憤怒,一般是因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在實現目標時遭遇了阻礙。

知名作家李笑來老師在得到課程中,說過自己親歷的一件事:

他曾在蘋果買過一個筆記本電腦,電腦用了一陣之後觸摸板出現了質量問題。

在前去蘋果店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遇到了層層阻撓,最後終於磨光了自己的好脾氣。

對蘋果店的店長說:“你先仔細聽清楚,一會兒萬一我生氣了,萬一我吼了,甚至萬一我開罵了,都不是針對你個人,是你們公司這規定不對。我說清楚了嗎?” 對方只好點頭。

在經過一系列艱難的溝通之後,李笑來成功地更換了他的電腦。

李笑來後來總結這件事時說:在自己不生氣的情況下,可以假裝憤怒,這是工具。

偶爾提高嗓門,其實是為了達到效果,因為並不是真的生氣,所以可以收放自如。

很多時候,好脾氣解決不了的社交和情感問題,合理的表達憤怒卻能幫助我們達到想要的結果。

研究表明,憤怒可以增進樂觀性、創造力和表現力,還有助於主導談話和應對變化。

所以,我們不應該控住憤怒的情緒,只需要注意自己憤怒的行為。


2019成年人崩潰瞬間:生活太難,我們要從


愧疚:

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的定義, 愧疚感指的是“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錯事而感到悔恨和自責”, 與羞恥感差異甚大。 當我們感到羞恥時, 我們不只會認為自己行為失當, 還會從心底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愧疚感僅限於我們做錯的事情,因而是有益的, 然而羞恥感卻是對自身的全面否定, 並無益處。

研究者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 曾這樣形容愧疚感: “它會讓我們感覺很難受, 而為了不這麼難受, 我們會做一些對親人、 朋友和其他人都有利的事情。 ”

正是因為我們對自身行為給他人造成的不良影響感到愧疚, 所以,我們才會在社交活動中更加重視他人的感受。

在最新一期的《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網球冠軍李娜主動學起廚藝。

原因是,她覺得,自己為整個家庭所付出的,相比丈夫姜山,少得太多。

姜山從她一無所有一直陪伴她到事業的高光時期,她懷孕期間和她一起學習照顧寶寶,生完第一個孩子,是姜山伺候她月子,照顧新出生的寶寶。

姜山為她所做的一切,讓她感動,也令她心懷愧疚。

愧疚感,讓我們不把任何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更是促進感情的法寶。

《左傳·宣公二年》中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就算你做了錯事, 也並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壞人。

你要勇於承擔責任, 為傷害別人的行為真誠悔過, 並且把注意力限定在這個行為本身。

不要害怕犯錯和失敗後的沮喪, 藉助愧疚感, 勇於改變自己, 提高共情能力,路也走得越來越遠。

總而言之,負面情緒不是毒藥,如果你摒棄人類天性中所謂的消極情緒,只會抑制你的潛力。

但敞開胸懷接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心理狀態, 你就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真正的成功。

我們羨慕的名人大咖,他們不是戒掉情緒,而是他們懂得如何讓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互相轉換,自由流通。

接納情緒,接納真實的自己,我們是生活中最平凡最可愛的英雄。

願所有的挫折和難過,都是後半生驚喜的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