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灌輸給了他們什麼,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活法。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1 -

小區一個念高一的孩子跳樓了。


跳樓原因很簡單,開學摸底考試,他沒有考進前30名,媽媽非常生氣,罵了他一上午:


“我原本指望你有出息,沒想到你這麼不爭氣……”


結果吃午飯的時候,他一翻陽臺跳了下去。


這件事讓我很觸動,現在家長們都對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於是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話題: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2 -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如果我來回答,我會說:很大很大。為什麼影響很大很大呢?


我先講一個故事吧:


1988年,有兩對雙胞胎,在哥倫比亞一所醫院同時出生。結果護士一不小心,把兩對雙胞胎搞混了,兩個家庭各自抱了一個別人的孩子回家。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20多年後,兩對雙胞胎都長大了。


Cañas家的William和Wilber,從小在農村家庭長大,長大後都做了屠夫,經營著一個小肉攤。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從小在城市家庭長大,長大後都發展得很不錯,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了會計師。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工程師Jorge,賣肉的William,會計師Carlos,賣肉的Wilber

直到有一天,工程師Jorge的一個朋友,路經屠夫William的肉攤時,看到了正在賣肉的William,他以為William是Jorge,便跟他打招呼,但這個“Jorge”並不認識他,於是這件事情就這樣曝光了出來。


試想一下,如果William不被抱錯,如果他也在城市家庭長大,現在一定不會成為屠夫吧。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看吧,智商一樣的雙胞胎,就因為“抱錯了”家庭,他們就迎來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由此可見,家庭因素對一個精英的誕生有多重要。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3 -


北大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


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中國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子女上北大清華的比例,遠遠高於條件較差的家庭。


2018年,哈佛大學也搞了一個新生調查,結果發現:


46%的新生,來自富豪家庭;近30%的新生,父母是哈佛校友。


BBC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他們用49年(七個七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所以,如果你問我: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我會說:很大很大。


影響大在什麼地方呢?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4 -

第一個影響:經濟條件



什麼是社會精英?陳寅恪說,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怎樣才能擁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最重要的是你經濟上得有支撐,“你不需要依靠別人提供物質,你才能不違背自己的內心。”


“想跳下去的魚”講過一件事情: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認識了很多有錢人。但最讓我羨慕的是一個富二代。無論什麼時候見到他,他都是一臉孩子氣的天真笑容。毫無防備地跟你聊天,開心得不得了,渾身上下都灑滿陽光,眼睛閃閃發亮。


我從不羨慕有錢人,可是每次見到他,都感到萬分失落。一點都沒受到過傷害的單純,原來真的只有金錢才能守護。”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其子女為什麼往往更具有自由思想?因為他們不需要依附誰,不需要天天為生活發愁。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鑫獅總裁、著名投資人邁克·吳,在微博上說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精英時有極大誤區。不少人說,錢不重要,理想和才識才是重要的。那就是JB煮雞湯。


什麼叫社會精英?


第一就是不會因為吃飯住房生活,而依附別的思想別的主義……沒有資產,沒有金錢,沒有住房,還要為HR明天是不是會找我的人,其實是很難成為社會精英的。”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5 -

第二個影響:社會資源



高曉松為什麼能以超線60多分的成績考上清華?


因為他從小就在清華園長大。


他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創辦者;他外婆陸士嘉,是知名教育家;他舅舅張克潛,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系主任;他舅公施今墨:是民國四大名醫之一;他母親張克群:是建築學家和教育家;他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


高曉松說:“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於文盲。”


從小在清華園長大的高曉松,在求知上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小時候我遇到什麼問題,家裡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天就會長知識。”


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所能借助的社會資源,跟出生在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的人,是完全沒辦法相比的。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楊振寧連小學都是在清華園上的,因為其父親楊武之是大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系的系主任;李政道的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開山學霸,祖父李仲覃乃聖約翰堂首任華人教區長;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都是中國同盟會成員,父親丁觀海是著名土木工程專家。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為什麼能拿諾貝爾獎?


除了自身很聰明很努力外,也在於他們出身極好,擁有可以依附的強大社會資源。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6 -

第三個影響:教育重視程度



《紐約時報》做過一個調查,這個調查結果非常讓人意外:

從2007到2017年,中產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佔家庭年收入的1%。而精英階層的教育開銷卻增加了3.5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6%。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重視教育?


因為他們有成功的經驗,所以更加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1912年,梁啟超回國後,在天津建了兩座樓房,取名為“飲冰室”,用以收藏天下之好書。


梁啟超收藏了多少書?“所藏書數十萬卷。”


梁啟超不僅要求子女們讀書,還陪伴子女們讀書。


在“飲冰室”數十萬書籍滋養下,梁啟超九個子女,個個超逸俊秀:


梁思成,成了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永,成了著名考古學家;梁思禮,成了著名火箭專家。


一家出了三個院士,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7 -

第四個影響:教育方式


中國校友網做過一個調查:


2007-2016年間,中國誕生了837名高考狀元。這837名高考狀元中,近五成狀元的父母是高知,近兩成狀元的父母是公務員,而來自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直線下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前兩者更懂“科學教育”。


梁啟超是怎麼教導孩子讀書的?他對孩子們提出了三點要求:


鳥瞰:粗略瞭解,明確重點。

解剖:仔細研讀,重點剖析。

會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高曉松父母是如何教導子女的?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寫道:


“當時我們家有好多書,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


相比於一般家庭,精英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往往更加科學化。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8 -

第五個影響:性格塑造


著名主持人楊瀾,有一次跟先生髮生了激烈的衝突,把孩子嚇著了。


他們接下來做了什麼一件事情呢?


“我們來到孩子的房間,單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我們想跟你說,


大人有時候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情,比如剛才我們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們倆真誠地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


第一,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


第二,我們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


現代社會有一個趨勢,就是相比於中國傳統的家長權威式教育,現在越來越多的精英,在家庭教育中,開始倡導平權主義。


就是採用一種極為平等的相處方式,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所以更能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好的性格。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09 -

第六個影響:思維方式


“因為原生家庭的貧窮,我會特別在乎金錢和物質。父輩永遠覺得錢放到銀行才安全,現金抓在手裡才實在,所以不會也不想做任何投資理財。


而我,即使多讀了點書,比父輩更有賺錢的能力,但依然最愛把錢存進銀行,看著卡上的數字不斷增加……”


從小在貧困家庭長大的作家馬拉慢感嘆:


“有些東西是從孃胎就帶出來的,改不了,造不了。”


出在於一般家庭的人,跟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人,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


社會學家赫伯特就做過一項研究,他在研究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時,發現兩者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


比如,工薪階層大多隻相信親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而相比之下,精英階層就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再比如,精英階層特別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則強調公平。


“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在兩個選擇中做決策:


選第一種,兩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勻。


選第二種,新增收入在兩人之間分配更均勻,但總收入的增加沒有第一種快。


結果,越是精英人物,越傾向於選擇第一種,而普通人更願意選擇第二種。”


很顯然,精英階層的思維方式,是更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競爭的。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10 -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看了上面六點分析,想必你也會覺得:嗯,非常大。


非常大是不是就意味著生於貧寒之家,就沒有可能成為精英階層了呢?


並不是。


這段時間,《中國好聲音》正在熱播。


這季“好聲音”的兩位導師——王力宏和李榮浩,出身差距就非常大。


王力宏出生在精英家庭,父親和母親各自的家族裡,都是學者、律師、名醫、總裁雲集。所以王力宏才有條件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他的音樂天賦才得以被早早發現。


王力宏的成功,既得力於他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也得力於父母和名師的精心培養。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而李榮浩則不一樣,他出生在安徽一個普通家庭,由於家庭貧寒,李榮浩連高中都沒上,但這不妨礙他喜歡音樂,為了追逐音樂夢想,他帶著1800塊錢,隻身一人開始北漂。


他租不起房子、吃不起快餐,只能睡地下室、吃泡麵。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還經歷了一場嚴重車禍,他在醫院整整躺了一年,但就是躺在醫院,他也抱著吉他不停寫歌。


第一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李榮浩還呆在地下室吃泡麵呢,而第八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他已經坐上了導師席,跟王力宏平起平坐了。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像王力宏這樣出身優越的人,畢竟只是少部分人,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跟李榮浩差不多,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家庭裡。


所以如果我們想成為王力宏,就一定得付出比他多得多的努力。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寫過一篇《相信奮鬥的力量》。文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歷:


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這樣相信了。不是中途退學,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貧苦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說“階層固化”,其實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



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像俞敏洪、李榮浩一樣突圍而出。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11 -


寫了這麼多,我到底想說什麼呢?


我就是想對很多家長說:


你在要求孩子成為精英的時候,你有想過你自己嗎?


自媒體作者聞敬,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知道孩子也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嗎?》


她在文章裡講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她說:


“媽媽,我覺得你應該有更好的發展。”


聞敬問:“怎麼發展?”


兒子說:“去競爭當領導啊!”


聞敬說:“哪有你想的那麼容易。”


兒子說:“這樣吧,你用三年時間,去爭取當個副局長吧!”


那一天,聞敬突然領悟到:


“就像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


聞敬在這篇文章裡還講了一件事。


一位朋友大罵兒子不爭氣,被逼得直掉眼淚的兒子憤怒地反問她:


“在我的同學裡面,有人的媽媽是教授,有人的媽媽是科學家,有人的媽媽是總經理,你呢?你不就是一個普通職工嗎?你為什麼不努力工作,去拼命一下?”


是啊,我們都要求孩子成為王力宏,但為什麼我們不要求自己成為李榮浩?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如果我們自己能成為精英,那孩子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而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為精英,又憑什麼要求子女去成為精英?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12 -


看過一個國外的視頻短片:


一群大學新生模樣的孩子,站在草坪上準備一場比賽。


老師對著這群參賽者說:


“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我有幾個條件要說。如果你符合條件,就向前邁兩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向前兩步。”


…………


當所有條件宣佈完之後,有人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但也有一部分幸運兒,離終點已經不到40米了。


這時,老師對參賽者說:


“站在前面的人回頭看一下,我說的每一條,都和你們個人的能力無關。

我說的每一樣,都和你自己做過的事無關,但你們卻已經領先了這麼多。”


隨後,老師提高聲音:


“準備。”“跑。”


排在最後起跑的孩子,儘管奮力奔跑、加速、追趕,但他們衝到隊伍中間的時候,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經衝過了終點。


這就是我寫這篇稿子想說的:


我們總是在要求孩子應該怎樣怎樣,我們想過自己應該怎樣怎樣了嗎?


三流父母發牢騷,一流父母做榜樣。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