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不同的年齡稱謂大家都瞭解嗎?

“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1935年章炳麟賀其弟子黃侃五十壽的對聯。那麼我們來看看古代從不滿週歲的嬰兒到白髮蒼蒼的老人的年齡稱謂吧。

不滿週歲------襁褓(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二三歲-------孩提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七八歲--------始齔[shǐ chèn] (指剛剛換牙)

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總角(古時的孩子會把頭髮束成兩個髻, 狀如兩角)

女子十三四歲--------豆蔻年華(“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男子十五歲------束髮(即繫結頭髮,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

女子十四五歲--------及笄之年[jí jī zhī nián](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男子二十歲--------弱冠(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男子三十歲-------而立之年(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

四十歲-------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

五十歲--------知名之年(孔子自稱五十歲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

六十歲--------耳順(花甲)(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七十歲--------古稀之年(“七十自古古來稀”,古稀之年就是大家常說的七十歲)

八九十歲--------耄耋之年[mào dié zhī nián](耄耋用來稱八九十歲的老人,既能表示老人的年齡狀態,又不乏對老人的尊重)

一百歲---------期頤之年(《禮記·曲禮上》,用以指活到百歲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