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安家》熱播,特別貼近現實生活。


尤其是裡面出現一對買不起房的博士夫婦,群眾一下覺得:簡直太接地氣了!


當海清飾演的博士孕婦,跟同樣是博士的老公,嘮叨“為什麼我們都是博士,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生出了同樣的無奈。


但最後,他們卻買到了一套走道房,讓人深感買房也是一門技術活。


而這門技術活的背後,除了自己,更重要的還是靠譜的中介。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我自己在海外買房的過程中踩過一些坑,也遇到過一些好中介。先說坑中介們。


海外買房路上的那些坑


1. 有一次看到中介發朋友圈,配圖是一個pos機和20張收據,配文是xx樓盤賣瘋了,把開發商的pos機刷爆了。


事實的真相是那個客戶要付20萬定金,但是信用卡一次只能刷1萬,刷了20次。

2.我還見過一箇中介賣海外的房子,說40萬人民幣,包租3年,承諾每年淨租金回報7%。


但其實,這是個沒有浴室的房子,根本不值40萬,也不可能有7%的租金回報,它的實際房價可能只有30萬,租金回報可能3%。


按照每年實際收租9000算,中介承諾的7%是每年租金2萬8,3年也就是8萬4,但是中介加價10萬去賣。3年後包租結束,買家自己去市場上招租戶,發現根本租不出去。

3.我還見過同一個中介相隔5分鐘發了兩條朋友圈,一條說某地房價反彈了,要大家去追高,另一條說某地房價降了,要大家去抄底。


還有中介鼓吹匯率的變化,其實也是怎麼說都有理,人民幣貶值了,去海外買房,你的海外資產對應人民幣升值了;如果人民幣升值了,這時候去海外買房你動用的人民幣少,折算成人民幣便宜。

我個人是很反感中介講投資理念啥的,不是花自己錢,永遠站著說話不腰疼。配圖如下: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海外買房路上的那些靠譜中介


與此同時,我也遇到過一些靠譜的中介。比如:


1. 有一次我在美國買二手房,由於美國二手房的信息都很透明,每週中介會給我推薦幾套房源,我自己也會在網上選幾套,那個中介會每週幫我實地看房。


最靠譜的是他會自我否定,被他否定的房子可能比推薦的還多,這讓我感覺出他是在真正幫我選房,而不是一味的為了成單。


2. 美國的二手房是需要買家競價的,有一次我已經競價成功了,但是在做房屋檢查後中介向賣家提出了非常苛刻的維修建議,包括重新裝修其中一間房,那些條款我看了都苛刻,附上截圖: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當然最終雙方沒談成,這套房中介建議我退了,除了房屋檢查沒有其他費用,其實中介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苛刻,但是他還是從買家的角度幫我把關,而不是他自己是否掙錢。


3.還有一次看到一個房源感覺不錯,就發到群裡問中介,群裡有同一家公司兩個中介,兩人前後腳聯繫我,一個給我推進房子的優勢,另一個跟我講這個房子千萬不要買,有很多問題。


好的房產中介,究竟長什麼樣?


我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就是好中介!


大多數房產交易是一錘子買賣,幾乎沒有復購,加上行業競爭激烈,這就導致了多數中介的以成單為目的,不會考慮用戶真正的需求。

為了成單,中介會給買家很多誤導信息。


在我接觸中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介一般分兩種:做單一市場或者做多個市場。


你會發現做單一市場的中介之間經常會有鄙視鏈,做A國的會說B國投資回報太低,做B國的會說A國風險太大……


做多個市場的中介其實也有側重點:誰給的佣金高我就側重賣誰的房子。

我還見過一些大的平臺利用自己的平臺影響力誤導消費者,比如給某個國家造勢,誇大投資收益,正是由於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很多買家前赴後繼的踩坑。

我在去年下半年考慮創業方向,選擇做海外房產有幾個原因:

第一, 因為我自己對海外房產特別有興趣,我需要一個支撐點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事情,這個支撐點一定不能是掙快錢,不然不可能靜得下心;


第二, 在跟中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坑,也踩過很多坑,我覺得這也算是一個行業痛點,所以我想做一個規矩的中介,幫買家避坑,而不是去掙快錢;


第三, 作為一個花過真金白銀的買家,我覺得我的優勢應該是懂買家的心態。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其實我自己買房主要看中介的三個方面:

首先看是否專業。


很多去海外置業的買家並不清楚當地的情況,他們最希望的是有人能講清楚當地的房產市場,例如每個區的特點,核心位置等等。


我記得在東京看房時就有一位中介把每個區的情況講的很清楚,例如中央區和千代田區類似北京的東城西城,文京區類似北京的海淀,港區更像三元橋大使館一帶,新宿和涉谷更像朝陽三里屯。


那位中介還建議我看山手線沿線的房子。而很多中介並不會客觀的給客戶介紹當地的市場,因為他們的房子並不在好的地段;

其次看有沒有好的房源。


有點尷尬的是我最終並沒有在那位中介手上買房,正因為他把東京講的很清楚,我用他教我的知識在其他中介那裡買到了合適的房子。但是我現在跟這位中介還保持聯繫,有朋友也會推薦他;

第三是信任。


我自己其實看過很多城市的房子,很多地方不敢入手就是沒有找到讓我感到信任的中介。


我記得有一次中介就扔給我一套房子,第二天問考慮的怎麼樣了,我說我得多比較比較,中介給我的反饋恨不得那套房子就是我預算下當地最好的了,其實後來我在網上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我個人對買家的建議是除非看到真讓自己動心的房子,否則找不到讓您信任的中介寧可不買。


所以其實我很早就想好了自己的slogan:做最懂您的海外房產投資顧問!


拋開《安家》,談談真正的好房產中介長什麼樣?

我知道這是條艱難的路,但一定也是正確的路。


往期作品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