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在古代,女红是女人出嫁的必备资本,也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尺。描红绣花,穿针引线,裁衣做鞋。诸多款式,诸多造型,搭配得色彩绮丽,或巧夺天工,或构思奇妙,直让现代女性叹为观止。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女红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充满了女性的气息。

女红(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环,指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纺织、浆染、缝纫、刺绣、剪花、面花、编织等传统技艺。中国女红讲究天时、地利、材美、巧手,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清代画家任薰所绘的绣花仕女扇面;战国时期荀子的《蚕赋》和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蚕神马头娘的神话;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织女的传说;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女纺织家黄道婆,无一不展示着中国古代女性世代传袭的女红文化!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缝纫是个叠词,缝与纫都有贯穿连缀的意思,我们一般讲缝纫就是缝制衣服,缝和纫两个字放在一起,也许是强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千针万线吧!确实现在做衣服有缝纫机,有服装加工厂,订做一件衣服并不难,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妇女一针针的缝起来的,他们为老人缝,为孩子缝,为自己缝一辈子的岁月都随着飞针走线流淌着。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刺绣可以说是中国女红中最突出的一种,从全世界看中国刺绣,不但出现的最早,历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已很复杂,图案层次分明交错有致,汉代的绣衣绣裘就更多了。中国刺绣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中国的鞋帽,从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妇女手工制作的,后来虽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买鞋的,仍然是少数。在广大的农村鞋帽,特别是儿童的帽子还是自己做,一个家庭妇女为家庭成员所做的鞋子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编结的范围很大,可做编结的材料很多,既可用丝、棉,又可用多种植物如竹、藤、草、棕、麦杆等。凡是有一定韧性的条状物都可以编连起来,以绳为基础打成结,中国的打结从最简单的捆扎,发展成到一种艺术,转项到装饰又从装饰给他以丰富的寓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包容性很大的特性,很大的一种象征。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在中国从事剪纸的妇女,人数之众、历史之悠久、所剪花样之多、内容之广、数量之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女红来说,妇女们除了用纸来剪花样,还用其它的材料,如布、植物的叶子来剪。而其工艺制作是和剪纸相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块不同颜色的布,剪成了多种动物、花草拼贴在上面。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中国的北方以面食为主,妇女们可以用面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物,归纳起来竟有五十多种,妇女们在长期的面食制作,发现这种带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既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种形象,面花不仅是妇女手勤的说明,而且是心巧的一个标志。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中国过去没把玩具当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学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但是学龄前的孩子是由妈妈看管的,善良、聪慧的母亲,常常会就地取材,随手制作一些玩具给孩子们,给他们童年增添一份乐趣。妈妈是常常带着孩子下田干活的,干活时让孩子在地头上玩,为了哄孩子他们随手将一根高粱秆剥下常常的篾条,折几下就成了只小鸟。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认为女红有助于塑造女性的性格和人格特质。社会上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无论是宫廷女子还是民间女子,都把制作女红作为完善女性性格、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重要方式。然而,随著时光的流逝,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女红也用她独特地魅力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不少人被唤起女红情结,发思古之忧情,忆久违之往事,弥补这迟到的欣赏……

世代传承的“母亲艺术”,你知道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