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疫情之後,這6大基建將成為發力點


全面復工在望,重大項目開工在即,那麼在疫情之後,哪些基建將成為最大發力點呢?


1.國家發改委:城市群、都市圈是重點


國家發改委:將加大對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等投資力度。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1月份新聞發佈會。對於2020年在投資領域進一步的發力方向,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道,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帶動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對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


孟瑋稱,國家發改委將加大對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高等級公路規劃建設,加大對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鎮老舊小區和配套基礎設施改造等建設。同時有關部門將加快計劃執行進度,推動儘快在2020年形成實物工作量。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國家發改委將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是推動城鎮落戶,關鍵是使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人群,使他們在城鎮能夠更加便捷落戶,同時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覆蓋範圍,切實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保證全面完成1億人落戶目標。


二是紮實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今年將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各地區城市群發展,指導地方開展都市圈規劃編制工作,著力提高重點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聯通水平,規範發展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


三是進一步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城市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著力改善城市治理水平。


四是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和城鄉公共設施聯動發展。


孟瑋表示,2020年國家發改委將聚焦產業升級、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紮實推進落實補短板、穩投資各項重點任務。據悉,2019年全年,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57個,總投資13292億元。


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2.醫療設施補短板


在本次疫情當中,公共醫療設施經歷了很嚴峻的考驗。在武漢的衛生規劃中,到2020年規劃的每千人口平均醫療床位數僅為7.8張,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僅為1.3張。武漢數百個ICU床位,根本無法應對突發的這麼多重症病患,因此在疫情發生的很長一段時間,不少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黃奇帆:疫情之後,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


以往,政府基建投資比重較大,但公共設施投資和公共消費比重較低。比如全國醫院數量,從1978年的9293個增長到2018年的33009個,擴大3.55倍,但同期GDP增長240倍。二者增幅落差明顯,這說明我國公共衛生投資明顯不足。2018年,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財政支出1.6萬億元,僅佔GDP的1.7%。


經驗表明,財政投資鐵路、公路的基礎設施,其只有30%左右轉化為當年的GDP;但投資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及設施,大致60%到70%可以轉化為當年的GDP。因此,同樣是財政投入,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資效率更高,對GDP的拉動作用更大。同時,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形成社會服務平衡。


此次疫情表現出我國現有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問題。實際情況是,除北上廣深杭等發達城市外,許多大城市三甲醫院數量不足、設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級醫療資源配置更是不齊全、不合理,醫療設施、醫治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是大城市、大醫院往往應接不暇的原因,中、小城市已有的各級醫療機構設施差別太大,小醫院整體上普遍存在各種醫療設施還不夠健全的情況,所以老百姓就都往大醫院跑了。


我們對比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可以看到,美國、日本即使是小醫院,配備的設施也是和大醫院一樣的。所以對各個城市醫療防疫系統的補全以及高質量設備的投資,就是公共設施消費的具體內容,政府投入的每一臺設備也就變成了方便民眾的公共服務設施。


國家要像修鐵路、高速公路一樣,修建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中國33000多家醫療機構可能會變成5萬家、6萬家,而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高質量設備投入就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能夠極大帶動經濟的發展。


另外,除了硬件配置不到位以外,醫護人員的配置也遠遠不夠。現在很多醫院,醫生和護士普遍缺員,一般醫院裡的編外的醫生和護士相當於編內的50%,也就是說一座醫院裡面醫護人員三分之二是編內的、三分之一是編外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增加十萬、二十萬個編制,讓這些編外的醫生護士進入編內呢?


進入編內,表面上看起來是要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但事實上,這一方面是擴大政府公共衛生消費投資;另外一方面,政府給予的編制補貼,有一個槓桿效應。要知道醫護人員並不是完全吃皇糧的,現在的醫生在醫院裡面給人看病,政府在編制上的投入往往只佔醫院實際收入的五分之一,所以從總體上看,政府這個編制投入是理所應當的公共投入,更何況它還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全國2000多個縣、400個地市州大都存在著各級醫院等醫療體系不健全、人數也不到位的現象,如果我們健全體系、擴大編制,通過財政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支出,不僅可以大大緩解14億中國人醫生護士不足的現象,同時還可以拉動政府消費,比基礎設施投資更高效率地帶動了GDP增長。


到2018年末,我國衛生人員總數有1230萬人,按照美國1900萬衛生人員總數來看,我們國家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如果通過政府投入讓衛生人員總數達到6000萬—8000萬人,將會極大推動我國未來GDP的提升。


預防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立是百年大計,具有長遠投資效益。雖然國家現在也有傳染病防治的相關機構,但從社會系統治理的角度來看,中國各個城市目前都還缺少一套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傳染病防範體系、ICU重症隔離資源管理體系。


這三個概念可以說每個常規醫院裡都可以有,但是常規醫院畢竟是常規醫院,它往往不具備控制傳染的基礎設施。為什麼2003年的非典、現在的新冠肺炎,大量感染人員常規醫院無法收治,就是因為他們的基礎設施,比如空調、排汙等,沒有辦法控制傳染,也就沒辦法收治傳染病人了。


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3.城市改造補短板


老舊小區改造應增加新內容:儘管已經開展了9年棚改,但即使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仍然存在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此次疫情,讓大家看到了社區防疫的重要性。相信在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這部分社區的改造將會增加新的內容,如增加社區公共衛生和服務場所。


老舊市場改造消除衛生隱患:本次疫情起源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2003年的SARS起源於廣東的市場。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這麼多年舊城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但由於很多歷史遺留原因,每個城市中都存在著有衛生隱患的農貿市場。我們相信,在疫情結束之後,國家應該會對此有新的思考。


城市排汙系統改造更加環保:之前,有媒體指出此次疫情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回想SARS期間香港發生的下水道傳播案例,這對我們提出了警示,在疫情之後,地方政府應重新審視城市垃圾汙水處理體系,做到儘可能地環保、無汙染。


4.交通運輸補短板


交通運輸壓力大,建設力度還需加大。在本次疫情期間被推上熱搜的“江蘇十三太保”從各自的機場出發,但卻出現接待時行李不翼而飛的烏龍事件。這表明,隨著交運建設的升級,越來越多的旅客綜合採用多種交通方式出行,如飛機+高鐵,高鐵+汽運。但許多地區由於多種原因,交通運輸能力及接待能力仍然有限。相信各城市會根據自身的發展,根據經濟發展、債務平滑等因素逐步進行交通運補補短板。


5.倉儲物流補短板


產業還需往智能化升級,由於長期以來的人口紅利,物流產業普遍存在依賴勞動力的現象,在物流的各個環節中都非常依賴人工,整體裝備與自動化水平還比較低。此外,許多物流企業、地方政府都各自為政,各自興建自己的物流基地,且缺乏一個有效的溝通協作體系。


因此在本次疫情中,我們發現物流暴露出了很多問題。相較之下,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由於線上線下結合得當,物資運輸表現更加出色,相信在疫情之後,倉儲細分升級,物流體系化、整體網絡化建設將是一個大的趨勢。


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6.智慧城市建設雲平臺、大數據、智能化


本次疫情的突發性和城市管理手段落後之間的矛盾,使得疫情爆發前期出現了很多問題。當大多數普通百姓已經可以從互聯網得到各種資訊和數據,而政府工作還需要逐級彙報、調查研究、開會討論決策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巨大落差。


2月10日,上海市出臺了《進一步加快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意見》。這說明上海已經意識到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並且走在了前列。

如果大數據,交互系統以及智慧政務能在本次疫情中能發揮出更大地作用,也許在交通調節,醫療設施調配,人員跟蹤等工作效率和效果上會起到更好的作用。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數據交換、處理,這又能倒推5G、以及更多智能化雲平臺建設進程的加快。


基建將成為今年拉動內需的著力點,而補短板的基建項目更是值得市場期待。在本輪基建熱潮中,政信金融將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國企+投資方將結合得更加緊密。


全面復工後,這6大基建項目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