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小娛先森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應該叫司馬光砸甕,在這個故事的原文裡是可以看到的,司馬光和幾個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孩很調皮爬到甕上去了,結果一不小心失足掉到大甕裡了。

大甕裡頭有水,眼看著孩子就要淹死了,其他小孩一看都嚇跑了,唯獨司馬光撿起一塊石頭就把這個大甕砸爛了,水一下就洩出來了,大甕裡的孩子就得救了。這就成了一段佳話了,流傳千古。

這個時候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的勇敢和機智超乎常人,為了感謝這位機智勇敢的小英雄,被救孩子的家裡人就建造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由此可見被救孩子的家族也不一般,的確不是一般,這孩子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複姓上官,這孩子的名字叫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的明明是個甕,結果這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甕就變成了缸了。其實在北宋的時候,還無法燒製出那麼大的缸,這要到了明朝才能做到。

但是這個跟故事就變了,估計是這個甕不太好看,而且發音也比較的沉悶。這個故事是個節奏明快的故事,用翁這樣的器物有點太簡陋,用翁這個字有點太沉悶。可能後世的人覺得用缸比較好,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轉變。

再看這個被救的上官尚光,此人沒有進入正史,只是在家譜中有記載。

司馬光後來官拜北宋宰相,而且還編著了一部史學鉅著——《資治通鑑》。佛家有一句話叫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認為救人一命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勝過建造七層的佛塔。

司馬光小時候的一次勇敢的行動救了小朋友的生命,這是積累了很大福德的,所以他的命運也改變了。

古代也有很多這類故事,我們今天就講一個這類故事。唐朝宰相裴度窮困潦倒,是個私塾先生,有一次找一個和尚——一行禪師看相,和尚熟視裴度良久,然後說,你天生賤像,而且縱紋入口,不但考取不了功名還會餓死。

裴度聽了極為沮喪,教書都沒心情了。有一天,裴度就到香山寺閒逛,結果看到一個婦女在佛前祈禱,然後站起來就走了。裴度看到供桌上放著一個包袱,於是就打開看了一下,都是貴重財物,裴度想肯定是這個婦女丟的,於是就在廟裡等。

結果這個婦女真的回來了,但是看到包袱不見了就放聲大哭。裴度就問其緣由,原來是這個婦女的父親生了重病,為了治病這個婦女去親戚家借的這些財物準備典當的。現在這個包袱丟了所以就哭。裴度把這個包袱拿了出來,這個婦女一看簡直是如獲重生一般,對裴度是千恩萬謝。

離開香山寺,裴度又遇見了一行禪師,禪師眼前一亮拉住裴度說你的相貌變了,不但不會餓死還有大富大貴。你的眼神不浮了,入口的縱紋成了玉帶紋了,你一定是做了大善事,裴度就把這件事說了。一行禪師頻頻點頭,當年裴度就考上進士了,十年之後成為宰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全都要報。


小小嬴政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司馬光砸缸,救的這個孩子一般都不知道是誰。但據史料記載,被救的這個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

史書上記載關於上官尚光很少,只有上官尚光自己家的家譜中詳細記載了這件事。而且,這個孩子獲救後,做了一些好事,值得人們稱讚。一是上官尚光的原名叫做上官尚,為了感激司馬光,給自己改了名字,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了一個“光”字,表示不要忘記司馬光。二是上官尚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來感激自己的救命恩人司馬光。三是上官尚光把這件事寫在了自己的家譜中,影響後代子孫們積極向好。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歷史品人心


01墜翁,砸缸的孩子才七歲!

五歲的上官尚和七歲的司馬光等一群小朋友在庭院裡面玩。庭院裡面有一口大翁,近2米高,裡面盛滿了水。翁的旁邊有座假山,幾個小孩子在假山旁邊玩捉迷藏。

(司馬光砸缸漫畫)

上官尚爬到了假山上面,看到大水缸,他好奇的用腳踢了一下。假山上面的石頭因常年風化,突然斷裂,上官尚噗通的一聲掉進了水缸裡。

因為不會游泳,他在水裡雙手撲騰,雙腳亂蹬,浮浮沉沉。 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聽到了上官尚在水裡撲騰呼喊的聲音。小朋友們被嚇壞了,然後跑出了庭院,有的小朋友跑回家找大人,有的小朋友跑去找上官尚父母。

七歲的司馬光看到自己最好的小朋友在水裡面掙扎,他心裡著急但沒有走。

司馬光看到上官尚踩斷的石塊,他撿起石塊去砸缸。這個大水缸因為風吹日曬,司馬光用力一砸就裂開了一塊,缸裡的水噴湧出來。司馬光再砸了幾下,大水缸裂開一大片。
(司馬光砸缸雕塑)

水噴在司馬光的身上,不過天氣很熱,也不感覺冷,沒多大一會兒缸裡的水就流完了。

己經喝了很多水的上官尚因為水流完了,沉到了缸底,從司馬光砸過的地方爬出來。司馬光抱起這個從缸裡爬出來的小朋友。這時,大人們和其他的小朋友終於趕到。

大人們看到溼漉漉的,嘴唇發紫的上官尚,趕緊抱了過來。看到旁邊衣服被水打溼的小司馬光,他們突然反應過來,是年僅七歲的司馬光救了這個落水的小朋友。

(司馬光砸缸漫畫)

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都跑了的情況下,只有他撿了石塊去砸了缸,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從此之後,司馬光在鄉鄰之間名聲大噪!他也沒有想到,1000多年以後,他的故事會被寫進小學語文教科書!

02砸缸後的故事之司馬光

司馬光長大後,做事沉穩冷靜,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一生粗茶淡飯,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喜歡研究學術歷史,寫出了劃時代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成為後來的君王必讀之書。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司馬光在學術方面追求精益求精,一生著作豐厚。他為人方面,剛正不阿,略顯固執。


(司馬光劇照)

司馬光曾與孔孟一起被奉為儒家三聖,特別注重禮節,他在家看官文都身著官服。

03被救後的故事之上官尚光

上官尚因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改名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與司馬光結下深厚的友誼,並一起參加科舉,也曾官至丞相。後因不滿官場的相互欺壓,辭官回鄉辦私塾,當起了老師。

上官尚光經常和他的學生講小時候自己被救的故事,並建感恩亭來宣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一報恩之舉,使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千年。
(感恩亭)

結語:後來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寫了進去,是想培養孩子從小要有一顆勇敢的心,並在歷史當中汲取智慧。只是如今的小學教科書,不知道還有沒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參考文獻:《宋史》

文:陳賢


陳賢史話


其實這就是一個笑話。當時的情況是,他的一個小玩伴叫尚光(複姓上官)。兩個人玩著玩著打起來了,司馬光說我今天砸爛你的腦袋信不信。小尚光不服還一邊跑一邊罵他,情急之下一頭鑽進院子裡的一個大甕(缸),那玩意口小肚子大。司馬光可沒想到他能淹死。這是找不著他的腦袋了而起火!於是拿著石頭朝尚光的頭部位置狠勁一砸,譁......一個傳世經典誕生了。


法緣石


引言:我們小時候聽到的很多故事在經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後會發現都不是事實,或者說是毒雞湯,比如說孔融讓個梨最終哥哥以命相還,又比如陳世美多年被扣上負心漢的帽子。

但司馬光這個故事可不是瞎編的,歷史上確有其事,聽完還是會覺得舒心。

司馬光七歲砸缸救的人是上官家族的小孩叫上官尚光,正史上關於上官尚光的記載很少,只有上官家家譜中記載了這件事。

  • 上官尚光並不是這個孩子原本的名字,本名已無從查起,只知道孩子的父母是極好的人,為了感激司馬光救命之恩把孩子的名字都改成了上官尚光,為了教育上官這輩子都要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


  • 上官尚光雖然和司馬光是兒時的小夥伴,但並沒有如司馬光一樣走上從政的路,而是選擇了從商,後來上官尚光帶著家人移居到了城西的龍堤南坡,為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他拿出多年積蓄建了一個“感恩亭”。

  • 這件事被記錄在上官家族的家譜中,光山縣現居上官姓氏家譜中也有記載,上官姓氏後裔眾多知曉該故事,以引導後輩子孫後代。當年的感恩亭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不見了,但上官家族的後人一直沒有忘記做善事。


至於教科書,為什麼沒有提及司馬光所救的孩子的名字,或許是因為教科書裡面想突出司馬光砸缸救人這件事情的本質,想要教育孩子們做事情要學會動腦筋。但小編卻認為上官尚光一家懂得知恩圖報這點其實更值得去弘揚。


講歷史的倉鼠洋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文學家、思想家,政治方面趨向保守和頑固,抵制王安石變法。他主要貢獻還是在文學方面,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跨度一千多年,內容豐富,是後人瞭解從戰國至北宋初期歷史的珍貴文獻。

司馬光很小時,就表現了過人的天資,小學時,我們就熟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司馬光,遇到事情能沉著應對,當小夥伴不慎掉進盛滿水的大缸裡,果斷撿起石頭,把水缸砸破,救了小夥伴的生命。可我們一直都不知道司馬光救的人是誰?儘管在《宋史》裡有記載司馬光砸缸救人的事,具體被救的人是誰記錄很少。

司馬光砸缸救的人名字叫上官尚光,關於上官尚光的家庭背景,我查了很多資料,也未能找到詳盡的介紹。但從司馬光的家庭背景來看,他的父親司馬池是個官員,而且他父親有個至交好友叫龐籍,龐籍也是司馬光的貴人,一直呵護和提拔司馬光,後官至宰相。因此我認為上官尚光的家境也應該是不錯的,不然也無法同官二代的司馬光一起玩。只是後來上官尚光並沒有在仕途上很好的發展,據說做了一名商人,因此老師也沒有辦法給我們說得太詳細。上官尚光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沒有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併為司馬光建了‘’感恩亭‘’。當然司馬光的舉動,也為自己帶來了極好的聲譽,從小就聲名在外。

司馬光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積累淵博的知識,是個學術大家。但我們不得不說由於司馬光的頑固和自私,在掌握權力時,不顧章法,不分青紅皂白否定王安石變法,大力打擊改革派,說他是北宋的掘墓人,雖說有點過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大宋王朝建立後不久,宋太祖趙匡胤聽信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北宋由此開始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積貧積弱的局面越演越烈,到了宋神宗時期,國庫空虛,大地主、大貴族和豪門列強大量兼併土地,賦稅徭役日益沉重,人民生活艱難,起義動亂時有發生。宋神宗也深知國內各階層的矛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北宋遊歷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變則通達,不變將面臨亡國。於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政治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任何一場變革,都會損害某部分人的利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和願望是非常好的,但也伴隨著很多問題的存在,由於準備時間倉促,許多細節考慮不足。儘管如此,我們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王安石變法無疑是一次偉大的變革。變法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按說才華橫溢的司馬光應該支持王安石,可他不!不支持也不沉默,而是極力的反對,並大放厥詞:祖宗之法不可變。一聽這話我們就能感覺司馬光的迂腐和頑固,階級立場顯而易見,司馬光就是地主貴族的代言人。因此,當王安石的支撐宋神宗去世後,重新掌權的司馬光,立即廢除了王安石所有的變法內容,被老百姓一致認可的《青苗法》和《免役法》也未能倖免。王安石十幾年的心血毀於一旦,真是可悲可嘆。


在歷朝歷代也有黨派之爭,可司馬光把黨派之爭融進了北宋朝廷。司馬光打擊報復改革派,連為改革派說了幾句公道話的大才子蘇軾,也遭到了司馬光的打擊。司馬光根本沒有了是非觀念,不管好壞,只要支持王安石的人就狠狠打擊,人性醜惡,政治素養很差。內鬥的結果是,面對遼和西夏的威脅卻無能為力,司馬光一派十足無能,只求苟安,竟然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時期用將士生命換來的土地,拱手送給了西夏,致使西北防線崩潰。

司馬光作為政治人物同王安石相比,政治能力相差甚遠。為了達到廢止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司馬光重用奸佞小人,可想而知,這樣的朝廷能做什麼呢?司馬光在詆譭王安石時說祖宗之法不可改,然而在宋神宗死後,他卻極力討好高太后,使得高太后參與朝政,後宮干政由此開始。宋哲宗去世後,向太后當仁不讓,干預朝政,不顧大臣反對,讓紈絝子弟,宋神宗第十一子趙佶做了皇帝,即宋徽宗,也正是這個不務正業的宋徽宗,在靖康之變後讓北宋走向了滅亡,這一切都離不開司馬光的功勞,因此說司馬光是北宋的掘墓人,一點都不誇張,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那個曾經砸缸救人的少年天才司馬光。歡迎留言評論!


史道驛站x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就連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那麼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子到底是誰呢?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知名人物,他不僅是政治家,還是史學家、文學家,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資治通鑑》。這本史書就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

司馬光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物,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看出來。他做人十分的和善、謙虛,並且剛正不阿,做事也十分刻苦認真。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哪裡呢?它出自於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可以確定的了。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司馬光7歲的時候,司馬光出生於公元1019年,他7歲時也就是公元1026年。

據記載司馬光7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背誦《左氏春秋》,因此可以斷定司馬光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在這裡就不講了,說一說砸缸之後的事情,以及被救的小孩。

司馬光砸缸之後,他的名聲一時大噪,被他救的小孩,也因為他而改名,在名字後加了一個光字。後人還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用圖畫的方式記載下來。

迴歸正題,這個被救的小孩,他叫做“上官尚”,因為在名字後加了“光”字,所以名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被救後是心存感激,長大成人後還為司馬光建了個亭子名為“感恩亭”。

這個亭子的地點在河南省光山縣的上官崗村。

而在光山縣的上官姓氏族譜中也有此人以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記載。

上官崗村的名字由來則是為了紀念上官尚光建立“感恩亭”的舉動。

不知道有沒有人是河南省光山縣上官崗村的呢?


理科男讀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即使是沒上過學的人也聽說過這個故事,但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救出來小孩是誰?長大後都做了什麼事?當官了還是從商了?為何之後就沒有這個小孩的消息了?

砸缸成名(從野史的角度出發)

根據野史來說,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其人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

“司馬光砸缸”發生地點在河南光山,當時司馬光的老爹在光山當縣令,上官尚光因出身名望,所以司馬光和上官尚光很快便成為了好朋友

在一次玩耍時,上官尚光因調皮,不慎落入盛滿水的缸中(以前人為了防止失火,經常會在自家庭院備水缸),一時間小夥伴呆若木雞,有哭的,有鬧的,還有跑去找大人的。正在這時,年僅7歲的司馬光當機立斷抱起一塊大石頭便砸向了缸,小孩子雖力氣小,但所幸缸被砸破了,上官尚光也得救了。

因為光州離文化政治中心開封很近,所以這件事很快便經過發酵,口口相傳,一時間司馬光的名氣甚至比自家老爹的名氣還要大了。

對於被救孩子長大後的事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官至名相

這種說法是以被救小孩是“上官尚光”為基礎的說法,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後憑藉著家族的名望,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終官至北宋名相,後期為了後代能夠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

第二種:從商

第二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被救孩子到底是誰,只是說被救孩子成年後痛恨官道,並且無心從官,後期通過自身的能力做買賣成為了當地最有錢的人,有了錢後上官尚光為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以此來告誡後代牢記司馬族的恩情。

第一種說法確切的說了這個小孩就是上官尚光,第二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說這個小孩到底是誰,所以我們不禁思考這個小孩到底是誰。

正史中沒有提到被救小孩的名字

講完了野史,讓我們回到正史,老泰迪查看了《宋史》,發現《宋史》中確實記載了“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但隻字未提這個得救小孩的名字以及事蹟,這讓我們不禁懷疑這個小孩到底是不是上官尚光,而野史中的上官尚光的名字也只是出現在了族譜裡罷了。

《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結語:

正史可能是真實的,野史也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不過是受後人粉飾的“小姑娘”罷了。對於“司馬光砸缸”得救孩子的後事,如果野史是真的,那麼這個小孩就是上官尚光。如果不是真的,我們可以考慮有正史記載過此孩子姓名,但是因戰亂或者種種原因被迫丟失這一情況。


老泰迪講歷史


看到司馬光這三個字,瞬間又勾起了上學時的回憶。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當老師講完“司馬光砸缸”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裡的水缸,都無故的破了個窟窿。司馬光是聰明睿智的,正因為他及時的做出了舉措,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夥伴。然而,司馬光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掉進缸裡的小孩是誰呢?估計老師肯定沒有說過,關於那個小孩一絲一毫的話語。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其實相對於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還是記住了《資治通鑑》,作為一部涵蓋了1362年的“文學鉅著”,司馬光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作為大文豪出身的司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來的,後來筆者查了下資料,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的父親是當地的縣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馬光小的時候很聰明,對於一些類似於《左氏春秋》的書籍,不但能熟練的背誦,甚至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這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講,也算是件頗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馬光是“死記硬背”的嗎?在沒發生“砸缸事件”的時候,也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書呆子。可隨著砸缸,咣噹一下之後,大家對於司馬光的看法轉變了。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宋史》

通過機智的營救同伴這件事,司馬光不但受到了家裡人的表揚,也被十里八鄉的人們稱讚,紛紛誇他是神童。問題是救了一個同伴自然是需要誇獎的,可大家不覺得誇的有些過頭了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那個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當時上官家族的孩子,這個家族屬於地域性的“巨無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時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屬於能寫進史冊的重要人物,甚至為了感謝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屬於政治性質的官場大佬,而司馬光砸缸只是小學課本的知識,縱然老師講半天,估麼著學生也未必聽得懂,既然聽不懂,還不如傳授點別的知識。


文史瀟湘閣


砸缸的舉動讓司馬光的光輝形象也從此被豎立起來,但大家都把注意力到放在了司馬光身上,卻忽視了那個落水的小孩,他長大後有沒有考取功名?有沒有跟司馬光同朝為官呢?

歷史上對於這段歷史也有後續記載,落水孩子叫上官尚光。雖然有點拗口,但名字本身就包含了感激之情。因為這並不是原名,“尚”字表示尊崇的意思,“光”字則特指司馬光,這是落水小孩的家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而特意改的。

有很多版本說上官尚官後來成為了北宋有名的宰相,跟司馬光同朝為官。其實這都是杜撰出來的故事,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北宋時期的宰相名單裡並無此人。

其實上官尚光並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選擇了經商,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富商,最後在家鄉龍堤南坡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為“感恩亭”。以此來表達對司馬光的恩情。

關於上官尚光的後續記載也僅此而已,主要是因為沒有像司馬光一樣進入仕途,所以也沒有機會在史書上留下更多痕跡,只是在族譜中有零星記載,這個故事也更多是靠後人口口相傳。

從“打破常規”到“故步自封”

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說,能夠想到砸缸的方式來挽救小夥伴,屬於機智靈活,敢於打破常規。這也是砸缸故事能夠廣為人傳的原因,但是對於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成年後的司馬光卻是固守自封的代表,以他為首的保守派嚴重阻礙了王安石變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宋朝的發展。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給了王安石很大的權力,變法得以在重重阻力中實施,宋朝也因此出現了短暫的強盛局面。

但好景不長,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得到了太后的支持,重新回到朝廷的中心,新法被大量廢除。就這樣,轟轟烈烈進行了17年變法的宋朝回到原點。王安石鬱鬱而終,於1086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