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减负的前巷故事

沭阳县南湖街道前巷社区居委会位井冈山大道两侧,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2014年按照规划要求,按时完成整体拆迁,2016年底被征迁居民“洗脚上城”,入住位于三斗渠南侧的前巷名园小区。社区总面积5305亩,耕地面积2223亩,村民小组7个、669户、3153人,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0183元。

抓发展夯实基础

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有效利用为切入点,以租赁经济、物业服务经济、发展用地经济等突破口为总抓手,积极探索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的连年快速发展,年收入120万元,其中淮河淌每年上缴租金27万元、李明中桃园每年上缴租金10万元、科技园每年上缴租金3万元,物业公司收入80万元。早在1999年,前巷社区就进行空间治理,增加集体收入,当时在全县第一个实行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制度,每人每月20元。目前每人每月50元。

人情减负写入村规民约

1999年春的一次村民家的“白事”额外支出引起支部的思考,并带来一场“革命”。1999年6月,村民姜亚前的母亲去世,他们家人为了所谓的面子,请了两班“吹手”20多人,三天时间,包括吃喝费用7000多元,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在支委会上,时任支部书记姜冬生提出,前巷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逐步提高,但陈旧的观念没有改变,铺张浪费严重,必须遏制这种不良风气,亲自起草了村规民约,将反对大操大办,禁止搞吹手等写入其中,经过反复修改讨论通过后,并将村规民约张贴到每家每户,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进行监督管理和帮办服务。

艰难的开始

长期形成的习俗,起初制止起来也有难度和阻力。1999年夏季村民姜若防母亲去世,他虽然想执行规定,但在外地的姊妹还是请了吹手。村支部知道,如果不能一炮打红,村规民约将是一纸空文,为此,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及时出面,抓住临近高考的实际,经过好说歹说,将喇叭锣鼓等吹奏乐器和音响等拿到村部,并帮助安排播放哀乐,村委会送了花圈,帮助料理,给了他家足够面子。姜若防家这件事情办下来,节约6000多元,不仅事主家没有怨言,而且坚定的村里抓好人情减负的信心和决心。

贵在坚持

2018年附近一街道安置在前巷小区的安置户孙姓老人去世,其子女想按照以前外乡镇的做法请吹鼓手,对红白理事会的提醒有反感,而且托关系找人说情。面对这种情况,社区书记这样告诉其子女和说情人:“我们前巷20年没有人家遇丧事请吹鼓手扰民,难道他家特殊?”对此,他们也都十分理解:“不能因为我们一家坏了规矩,只要一碗水端平,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年月村里一位103岁的老人去世,其亲戚认为人活百岁才去世,想请吹手“热闹热闹”,而且通过各种关系找人疏通,但村里没有同意,好言相劝,前巷的村规民约好不容易坚持到今天,不能因为你一家而坏了规矩,如果答应你,那么我们以后的工作怎么做?还怎么要求去他人?一席话让该户心服口服,打消了念头,简办了白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在前巷已经坚持了20多年。前巷小区目前已入住1500余户,其中安置外村居、外乡镇街道及“渔民上岸”户近500户。对这些新户,居委会、红白理事会和物业公司都会主动上门宣传,消除遇事大操大办的念头,没有搞“踩当门地”,升学、参军、孩子满月等等一律举行小范围家宴,孩子结婚也都控制在最小范围,随礼就在一二百元,没有一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人情新风“宿9条”》下来后,前巷社区及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每个党员干部和乡贤都签订了承诺书,党员干部带头,并持续坚持下去,确保把人情负担减下来,文明新风树起来。 (赵金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