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包含七篇:《体系第十三》、《导源第十四》、《十家第十五》、《十六宗第十六》、《碑品第十七》、《碑评第十八》、《馀论第十九》。

本文重点谈谈体系、导源及十家部分,其他不必多说,学碑的书友可以自行参考,内容比较简单。

体系第十三

本章主要讲述南北朝楷书风格渊源。

“今举真书诸体之最古者,披枝见本,因流溯源”即是本篇中心语。

康有为在文中列举的魏碑楷书都在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该碑的渊源,前世有哪些碑与此碑相近,二是该碑的影响,后世有哪些人取法此碑风格

例如:康有为列举的《张猛龙》碑:

《张猛龙》《贾思伯》《杨翚》亦导源卫氏,而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朱笥河称《华山碑》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奇姿诞谲,靡有常制者,此碑有之。自有正书数百年,薈萃而集其成,天然功夫,并臻绝顶,当为碑中极则。信本得其雄强,而失其茂密。殷令名、包文该颇能学《贾思伯》,其或足为嗣音欤?

评价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有汉代《华山碑》的韵味,为碑中极则,“信本得其雄强,而失其茂密”,信本指欧阳询,与殷令名、包文该都是唐朝书法家。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张猛龙碑


导源第十四

本篇康有为再次强调了学习南北朝碑刻的重要性,后世诸多书家皆有取法南北朝之碑。

例如:

欧阳询:然《化度》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九成》结构,参于隋世规模,观于《李仲璇》《高贞》《龙藏寺》《龙华寺》《舍利塔》《仲思那造像》,莫不皆然,实则筋气疏缓,不及《张猛龙》等远甚矣;

褚遂良: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

薛稷:薛稷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其出锋纵笔,则亦出于贝义渊;

颜真卿: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

他还提出了一些观点:

1、学习南北朝之碑,遍赏书法之派别,可尽得古人书法成就之故;

2、方法比勤奋更重要。不能轻信赵孟頫所说的“五日一笔,十日一墨,领袖若皂,唇齿常黑”,然而用力多而成功少者,就是因为只学唐碑的缘故,学习唐碑是很难有出路的。而学习南北朝之碑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3、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正如学习散文,取法唐宋八家,仅得整洁,唯师法秦汉,能得气格。所以书法学习也要取法高古。

这些观点都从正面和侧面中强调学习南北朝之碑的重要性。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晖福寺碑


《体系第十三》、《导源第十四》的解读

1、碑帖取法问题

如果仔细读读康有为的言论,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唐宋书家虽然都或多或少取法于南北朝碑,特别是欧阳询,康有为在很多章节里面都提到过,欧阳询曾经取法魏碑、隋碑,而颜真卿、褚遂良等人,都曾是如此,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楷书成就一定是来自于魏碑、隋碑。专攻南北朝之碑,也未必有所成,康有为自己的书法就不曾被后人高度待见。

在这里我们举出几个能够反驳康有为的反例。

众所周知,杨凝式是唐末五代唯一比较厉害的书家,上承唐代,下开宋代,他的书法变化多端,汪洋恣肆,从存世的《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帖中,我们可以看出,宽博的结构、利落的笔法,像极了《祭侄文稿》,同时在《韭花帖》也能看到二王的神韵,无论从笔法上,还是结构章法上,继承了王羲之的艺术精髓。黄庭坚评价其书法:“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黄庭坚肯定是看到了《韭花帖》而发出的赞誉。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那么我们会问,杨凝式的书法成就如何取得的?是取法了王羲之的行书帖学?是取法了颜真卿的楷书?还是取法了南北朝碑刻?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史料没有记载,后人只能猜。

如果按照康有为的逻辑思维,杨凝式的书法多取法颜真卿风格,所以很有必要学习颜体,然而康有为否定颜真卿书法,在《取隋第十一》中有言:“: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

再举一例:

柳公权是唐末书法名家,楷书称为柳体,其取法风格基本继承颜真卿和欧阳询的风格,处于两者的中间位置,既有险绝,又有肥厚。后世书家多评价柳公权书法多取法与颜真卿,苏轼评价: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朱长文评价: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柳公权有没有取法南北朝之碑,但是他肯定取法唐碑了,康有为一直强调学习唐碑容易学习死,但是那也看人,学习唐碑不一定没有成就。

所以书法学习的取法没有固定模式,取法南北朝碑不一定有成就,不取法南北朝碑也不一定没有成就。

2、取法乎上问题

书法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其中的“上”一直是学书者的追求,那么何种书法能称为“上”?按照康有为理论,汉、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应为“上”,即年代要够早,一直要追溯到汉字演变的源头。

诚然,学习汉、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路子是正确的,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目前书法学界所称的“上”不是以年代来划分的,而是看人,唐代颜真卿,宋代黄庭坚、米芾,明末王铎、傅山,清代邓石如,都可以称之为“上”,学习他们的书法都能叫“取法乎上”。

这里我只是补充了康有为“取法乎上”的含义,只要书法写的足够好,都能称为“上”。

十家第十五

这一篇主要讲述南北朝著人名的碑刻,主要有十家:寇谦之《高嵩灵庙碑》 、萧显庆《孙秋生造像》、朱义章《始平公造像》 、崔浩《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 、王远《石门铭》 、郑道昭《云峰山四十二种》 、贝义渊《始兴王碑》 、王长儒《李仲璇修孔子庙碑》、穆子容《太公吕望碑》、释仙《报德像》。

这种知道是谁写的书法作品在唐以前是很少见的,当然这仅限于楷书、隶书等碑刻,因为行书、草书的书法大家很多都记了名字,如王氏家族、钟繇、张芝、卫氏家族等,一般没有属名的都是当时不太出名的,他们也很难请当时名家书家,只能随便找个当地会写字的人和会刻字的人刻碑,再加上当时并没有什么书法家的概念,书法名气又与权力挂钩,那些普通书写者哪想着去留名呢,也没有留名的习惯,平时我们见很多墓碑上刻字的人也没有留名的习惯。

所以,尽管南北朝碑多达几百种,但知其名者寥寥无几。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解方保墓志


十六宗第十六

这一章论述南北朝碑刻风格的分类及其宗派,一共有十六宗。(即康有为对碑刻的分类)

例如:《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等等。

碑品第十七

论述康有为对南北朝的等级分类,有神品、妙品、高品、精品、逸品、能品六类,除神品外,下又分为上下等级。(即康有为对碑刻的分类)

碑评第十八

论述南北朝碑刻的风格特征,即好在哪里,如:

《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晖福寺》宽博若贤逵之德。《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

馀论第十九

这一部分康有为论述的比较杂,总得说来就是以唐为界,夸赞唐以前之书,贬抑唐以后之书。

其中将部分书家言论与南北朝碑进行验证,继续强调并赞扬南北朝碑的风格特点。

总之,康有为极尽华丽辞藻夸赞南北朝之碑。

由于本人对众多南北朝碑的认识不够,暂不对《十六宗》、《碑品》、《碑评》、《馀论》等篇幅作出具体解读。

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第四卷

爨龙颜碑


《广艺舟双楫》第四卷总结

第四卷总得来说都在围绕南北朝之碑(也就是六朝碑刻,也称魏碑、南碑),从风格特征、风格渊源、风格传承、风格分类、水平高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重在强调学习南北朝碑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习碑刻的书友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实际上,康有为的这些观点虽然有些争议,但是,总体上,当今书坛很多名家都很看重南北朝碑刻,特别是《张猛龙》、《张黑女》、《石门铭》、《爨宝子碑》、《瘗鹤铭》、《郑文公》等碑比较出名,与康有为强调的观点相差无几,清代碑学的影响,时至今日,也未曾消停,这也当今书法圈内“丑书”横行的原因,实际上好的丑书都是有源头的,他们的丑也不是随便的丑,如果你真正了解南北朝碑刻,懂得去欣赏,就不会排斥国展、兰亭展等“丑书”了,毕竟走唐楷的风格确实很难再有趣味,当今多数书家将

南北朝碑刻风格融入楷书中,很容易入展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