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公司背景和規模與信託項目的好壞有關係嗎?

從目前公開信息的違約信託產品數量看,直接由政府控股的信託機構違約產品最少,平均3.5只,央企信託控股4.9只,地方國企控股5.6只,最多的是民營控股信託機構平均每家11.25只。從這個數據來看信託產品的好壞還是和信託公司的背景和規模有關係。所以買信託主要看項目,和信託公司本身本沒有關係的說法,前半句我認可,後半句我不認可。

先談信託公司的背景,政府背景或央企背景的信託公司,給我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踏實,為什麼會踏實呢?信託公司既有銀保監會的監管又有政府或者央企作為大股東,這種企業本身就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和資金優勢。並且在業務發展上也有多年的運營管理經驗為基礎,幫助信託公司穩健經營。仔細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前幾年中江信託,在一段時間會出現多個項目違約,主要原因還是這家公司整體的運營出現了問題,整體項目流程中出現了很多漏洞,從而導致多個項目出現違約,產生了信用危機,中江自然無法經營下去,最後雪松集團入助作為大股東並更名為雪松信託之後,違約項目才被一一兌付。這表明實力強的股東不論是資金實力還是風險化解能力,都對信託公司的發展和運營有很大的幫助。

再談規模,信託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能在68家實力強勁的同業中名列前茅,肯定是有其中的道理的。信託投資者都是高淨值客戶,本身的金融基礎比較強,排名靠前的信託公司收益率一般會比靠後的信託公司低,和銀行理財有類似之處,如果產品都一樣大家為什麼不去選擇收益更高的項目呢?我認為實力強的信託公司的募資能力會強,同樣的項目募資能力強就代表融資的企業會更快的拿到錢。而且頭部信託公司產品收益略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會低。效率又高成本又低的業務,換做我也會和頭部信託公司合作。而且實力越強的企業或者政府城投平臺,也會利用自身信譽好的優勢去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信託公司合作,所以頭部信託公司就會接到更多優質資產的項目,自然從頭部信託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優質項目也會比較多。

最後從風控角度談,頭部信託公司發行的項目越多經驗就會越多,綜合實力會越來越強,這樣就成為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頭部信託公司在合同中加入更多風控條款時會更有話語權。頭部信託公司與自身合作的企業強強聯合,從資產處置效率上也會更高。例如,近幾年發展神速的中融信託,雲南政信項目發生違約,中融總裁親自前往處理該項目,最終僅一個月左右就把問題解決了,還給了客戶罰息。還有青海省投違約事件中,涉及十家信託公司,和多家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同時陷入該事件,但是面對融資機構給出的“要錢沒有,方案暫無”的態度,只有中融信託能夠抽身而出,在一個月之內給了投資者答覆。原因在於中融涉及該事件的信託項目中,要求級別更高的青海國投作為擔保人,青海國投與中融協議一年內兌付,並且拉上了西寧經開做擔保。

如果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選擇背景好的頭部信託公司能讓人更放心,頭部信託公司的信譽價值非常高,信譽受到影響比一期項目違約受到的損失更大,所以能自己解決的事絕不放到檯面上。相反風險承受能力稍高的人,或者選擇項目經驗豐富的人,多範圍的選擇信託公司也沒有問題,畢竟每年二十多萬億的信託規模,違約的概率還是很低的,而且違約長時間不兌付的概率更低。所以選擇好的信託公司、負責人的投資顧問、優質的項目才是選擇信託項目的三大法寶。

給大家兩個數據數據可能有點老,僅供參考

第一個 信託公司背景情況

信託公司背景和規模與信託項目的好壞有關係嗎?

第二個 信託公司固定資產和信託資產排名

信託公司背景和規模與信託項目的好壞有關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