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後的樑朝,不是大一統王朝?

白囟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溫與老黃曆接軌,照例玩了一把禪讓的把戲,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即皇帝位,為表示徹底與唐朝切割,他像扔垃圾一樣扔掉了朱全忠這個名字,更名為朱晃,是為梁太祖(今後我們依然用朱溫這個名字,省得改來改去太過麻煩)。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升老根據地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而以他現在的大本營洛陽為西都,廢17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

後梁的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百多萬(這兩個數字是一份資料說的,不知準不準,僅供參考),至此唐朝徹底滅亡,立國共290年。那麼當時朱溫既然以梁代唐,為什麼不趁機統一中國呢?可能他想是想,問題是能力不夠,具體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是外有強敵,後唐水很深。例如:朱溫建立後梁後曾發兵八萬,打算收復被李克用佔據的潞州,但圍攻半年不下。次年初李克用死,李存助繼為晉王,親率晉軍為潞州解圍,大獲全勝。朱溫猜疑外地將領,迫使河北王鉻、王處直起兵反梁,並向晉王求援。911年初,李存助率晉軍擊梁軍於柏鄉,經過一日激戰後,梁軍大敗。晉軍追擊150餘里。912年,朱溫趁晉主力北攻幽州,後方空虛,率軍偷襲,結果仍被晉將領符存審逼退。

第二是內部分裂。後梁代唐後,中原除其外,尚存在其他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是互相抱團取暖,走集群發展的路子,對後梁是嚴防死守,朱溫因背有後唐,恐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不敢貿然出兵進犯,根本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第三是繼承人危機,朱溫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這三個問題可以說是連鎖反應,後梁政權是建立在朱溫多年征戰之上的,這樣的政權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面對晉國這樣的強敵,後梁無法騰出手來恢復經濟,再加上李存助即位後後梁敗多勝少,民不聊生,加劇了原本就不甚牢靠的軍事政權的內部分裂;再加上繼承人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在朱溫死後爆發內亂,內憂外患之下亡國。值得注意的是,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到病重被斌,不過短短五年,沒有時間鞏固戰果,國家覆滅也在所難免。

朱溫篡唐後,很多藩鎮均不承認後梁,仍用唐年號。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蜀王王建稱帝,建立了前蜀。後幽州劉守光也稱帝,建立了燕國。但也有些割據勢力表示歸順後梁,朱溫遂封湖南馬殷為楚王,兩浙錢繆為吳越王,廣東劉隱為大彭王,福建王審知為閩王。連同後梁,十個割據勢力並存。

唐朝滅亡後,還剩下個以前別人是幫其拎包,現在是他幫別人拎包的濟陰王李柷(這180度的反差也太大了唄)。實話說李柷這王還當得不咋樣,與古往今來的各個王是不一樣的,說是王,還不如說是一名囚犯更帖切些,因為其稱王后,即被遷往曹州濟陰封地雪藏,說句不好聽、更直白的話叫做囚禁。但李柷還是值得慶幸的,雖然當不成皇帝,當了囚犯,好歹還能湊合著活下去,但這樣苟且偷生的日子,朱溫也吝嗇得再不肯給他了。他想這尊泥菩薩留著究竟也不是個事呀,萬一哪天有個頭腦發熱的人去擁他復出,自己就得捲鋪蓋滾蛋,多費事呀!於是次年二月,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朱溫命人把上一杯毒酒送濟陰王上了西天,讓其一了百了。因為其被扶貧當過一任皇帝,好歹也給他留了個全屍,算是給他留了點面子。






心島未晴TEL


梁只有中原之地,其它地方還有各個割據政權,所以梁不是大一統。不要說梁了,宋朝都沒有資格稱大一統,畢竟幽雲16州還在遼人手裡。[摳鼻][摳鼻][摳鼻]


永生196045664


公元907年,朱溫迫使唐哀帝李祝“禪讓”皇位之後,曾經統治天下長達289年的大唐帝國滅亡了!

(後梁周邊割據政權林立)

而在此之後,整個天下便正式陷入到了四分五裂與動盪之中!朱溫的後梁王朝能夠統治的也只是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極其有限的疆域而已,遠遠沒有達到大一統王朝的標準!

在江南存在吳越、吳國等政權,在西南地區尚有前蜀等政權,在後梁的北方存在著晉和燕政權。因此後梁雖然在表面是唐朝的繼承者,但實際上仍然無法擺脫其只是割據政權之一的現實處境!

自從秦始皇滅亡六國兼併天下以後,就為後世王朝樹立了大一統的標準,即必須是能將整個天下納入到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的王朝,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

(後梁滅亡後的形勢)

如果套用這個標準就不難發現:後梁不僅沒有能力兼併江南割據政權,甚至連同處北方的晉政權、燕政權也無法消滅!因此儘管朱溫篡奪了唐政權,但卻始終無法使後梁的政令通行天下,其他割據勢力也依然保持著獨立地位!

由此可見,朱溫建立的後梁就是一個割據政權,而不是大一統王朝!


北疆同心侃歷史


首先我們要確定何為大一統王朝?

1、大一統王朝的概念只存在於中原王朝,其他國家不存在這種情況;

2、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是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皆以秦朝為參照;

3、標準大一統王朝領土應該涵蓋九州之地,大致範圍為長城以南,大海以西,中南半島以北,即以漢民族為主體,少數民族雜居的華夏文明聚居地,大致與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相仿;

4、除此之外還必須有一箇中央集權的政府統治這片廣袤區域。

其次我們來看朱溫建立後梁後,中華大地的領土歸屬情況

1、中原大地被後梁佔領,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其中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都是半獨立政權,名義上奉後梁為正朔,實際上是獨立自主的割據政權;

2、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大部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佔領;

3、江南地區,佔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

4、關中大地被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立的岐國所佔領;

5、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佔領四川;

6、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

7、兩廣(嶺南)清海軍劉隱建南漢;

8、浙江錢鏐建吳越國;

9、福建王審知建閩國;

10、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歷史上被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

11、党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

12、位於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

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

中華大地遍地割據勢力,各種兼併戰爭此起彼伏。

最後我們來總結,為什麼後梁無法成為大一統王朝

1、朱溫殺唐哀帝,建立後梁,缺乏大義名分,他的本質還是藩鎮割據,所謂的後梁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他的所謂中央集權只能覆蓋自己所統轄的區域,其他藩鎮與他是平等關係,而不是從屬關係。儘管有些小勢力奉他為正朔也只是出於外交策略的考慮,實際上各藩鎮都是獨立自主的存在。

2、朱溫的後梁不具備統一全國的實力,晉、岐、前蜀與吳皆敵視後梁,尤其是晉王李克用,雙方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朱溫必須消滅這些敵對勢力才有可能讓其他勢力臣服,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朱溫儘管把李克用耗死了,但是依然無法消滅李家的勢力,自己最後還被兒子幹掉。如此無能、腐朽、混亂的政權怎麼可能統一全國。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時期其實還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直到後周世宗柴榮的出現,才讓大一統變為了可能,然而也只是可能而已,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然後終宋朝幾百年也沒能建立大一統王朝,始終處在與遼宋夏金元相互對峙的局面。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再次建立大一統王朝,距離唐朝滅亡已經過去了372年。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梁朝,又名後梁(907——923),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為什麼沒有進入大一統的呢?因為當時戰事不斷,具體如下:  

黃巢起義   

大家都知道,大一統的唐朝滅亡後,中華大地上陷入到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堪稱是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第二個大分裂的時代,史稱五代十國。這五代主要指的是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五大政權,它們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而這10國,指的則是後蜀、前蜀、吳國、南唐、北漢等10個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地圖   

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老百姓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小政權之間,彼此展開戰爭,但卻沒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能夠統一中國,結束混戰的局面。一直到公元960年,出現一英明君主,這便是後周大將趙匡胤,大家都知道,他最終發動了陳橋兵變,並且逼迫後周幼帝退位,自己建立了北宋王朝,自此才結束了五代的混亂局面。不過當時趙匡胤雖然登上了帝位,但周邊還有一些割據政權,如南唐等,趙匡胤發動多次戰鬥,最終滅亡了南唐等割據政權,實現了局部上的統一,著名詞人李煜就是南唐國主。   

五代十國皇帝   

坦白來說,這50年的混亂時期,中原政權之間彼此展開戰爭,給老百姓帶去了無盡的苦難,同時,也給予了契丹南下入侵的機會,並且使得遼朝得以建立起來,而西夏也開始獨立。而更為悲催的是,靜海軍卻永遠的離開中國版圖,而靜海軍其實就是現在的越南。  

 皇帝與權臣   

那麼在這裡,可能會有朋友認為,為何會出現長達半個世紀的割據時期呢?為何不能早點實現大一統呢?這個問題的原因,肯定是十分複雜的,大家都知道,唐朝末年,黃巢發動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唐王朝的統治,唐朝中央政府無力抵抗農民起義軍。只得默許藩鎮割據的存在,而這些節度使事實上是手握實權的將軍,所管轄的區域實際上是獨立自主的王國。後來唐朝滅亡後,這些藩鎮開始紛紛獨立起來,其中在中原地區的藩鎮們開始建立起各自的政權,但他們卻都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這也是五代十國得以出現的背景。   

趙匡胤陳橋兵變   

小編認為,雖然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大權,建立了趙宋王朝,有點不仁義,畢竟當年後周朝廷,還是十分優待趙匡胤的。然而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上來看,趙匡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局部的大一統,還天下蒼生一個太平,還是居功至偉的,稱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唐朝的敗亡,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安史之亂,雖然唐朝最終成功鎮壓了安史之亂,但卻造就了更為嚴重的藩鎮割據的現象,最終直接葬送了大唐王朝。


廣慷Talk


看到這個問題,我還想回答一下,畢竟族譜記載,我乃朱溫的三十九代旁系子孫。朱溫直系後裔存在不存在尚不清楚,但是朱溫的大哥朱全昱的後代有幾十萬人。

朱溫生於852年碭山的一個山村,排行老三,和他大哥的儒雅忠誠不同,從小遊手好閒,不愛生產,後來參加黃巢起義,展現出超凡的軍事能力,步步晉升。

在黃巢起義由盛轉衰的時候投降了唐朝,然後協助唐王朝剿殺農民起義軍,然後再次步步高昇,最終成為與李克用一樣的一方霸主,他找準時機搶先一步將唐朝皇帝控制住,在唐王朝最後的日子裡,朱溫成為了唐王朝實際掌權者,將唐朝皇帝玩弄於鼓掌,然後如同曹操董卓之流廢立皇帝,最後上演一出禪讓推辭的俗套劇情,終結了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成為後梁之主。

後梁僅僅傳三帝,兩代,一共只有16年,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同走馬觀花曇花一現,且控制範圍僅有河南陝西等地,不到60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朱溫運氣不夠好。唐王朝在終結的時候,天下已經四分五裂,不像清王朝,覆滅的時候,主體領土還在。朱溫沒有足夠好的運氣繼承一大塊完整的土地。

二、朱溫個人能力不足。朱溫足夠聰明,從他能從一個平民一步步成為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能看出來,不論軍事還是政治,都不輸於同時代的其他人。但是他的能力還是不夠,雖然對手不比他能力強,可是他的能力也沒達到碾壓對手的程度,故而在跟李克用等軍閥的角逐中互有勝負,卻最終都不能吞下對方。

三、朱溫操之過急。雖然唐王朝已經日暮西山,但是天下忠於大唐的還不少。包括我三十九世祖,朱溫的大哥朱全昱公,在朱溫登基後就罵過朱溫:朱三,你何德何能坐上天子的寶座?大唐有哪點對不起你,你要篡奪別人三百年江山?朱溫把唐朝皇帝抓到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步棋是相當正確的,但是他應該像曹操或者司馬懿一樣,花幾代人的時間去好好經營,利用手中的王牌四方征伐,等天下基本一統的時候再篡位奪權。

四、朱溫後期腐化昏聵。在登基以後,朱溫似乎忘記了創業的艱難,開始聲色犬馬,對經營朝政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想把地位傳給異姓的義子。

五、朱溫的個人魅力不足。朱溫如同朱元璋一樣,喜怒無常,嗜血好殺。而且私德不好,還睡自己兒媳婦,雖然唐朝皇帝也幹過不少這種事兒,在當時可能司空見慣,但是你幹了這種事,想要讓別人真正從內心深處尊敬你是不可能的。

六、朱溫後代不強。虎父犬子完全就是給朱溫量身定做的。雖然朱溫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完成一統大業,但是如果兒子爭氣,靠他打下的家業逐步蠶食其他軍閥的土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也未嘗不可,然而那幾個兒子除了爭奪地位能幹其他一無是處,最後窩裡鬥,讓人輕鬆滅國。

七、朱溫父子對手太“強”,這個強字加引號是說他們不是真的有多強,而是與朱溫旗鼓相當,沒有讓朱溫吃掉。

八、歷史大勢。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最後都有一段分裂期,而且一般搶佔先機者未必能得好處,為他人作嫁衣的多,如秦末的陳勝吳廣,唐末的朱溫,元末的徐壽輝,明末的李自成等等。


朱猷榛


分裂成十個小國了,還有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