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小娱先森


中国历史上,有三则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小故事,一则是孔融让梨,一则是铁杵磨针,一则是司马光砸缸。

然而,这三则小故事,存在或多或少不合理之处,或者说不科学的地方。

孔融让梨,虽然展示了小孔融尊老爱幼的良好风范,但却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信,你可以用你家孩子试验一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挑最大个的,那剩下的百分之一,估计是不爱吃梨的小朋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真的可以吗?一个大铁棍,磨成一根绣花针,那要磨到猴年马月啊?直接买一个不就得了吗?退一步讲,就算你磨成了细针,怎么打针眼啊?

最后一个,司马光砸缸,问题同样多。

一是孩子为何爬到缸里头?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还是被人推下去的?推他下去的人会不会是司马光呢?

二是缸盛满水的情况下,水对缸形成了巨大外向压力,就算一个成年人都不一定砸坏缸,七八岁的司马光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是北宋的时候,烧制缸的技术根本不成熟,那时候百姓根本不用缸来盛水,而是用瓮,那么,司马光砸坏的缸从哪里来的呢?

四是司马光救了的这个孩子是谁?叫什么名字?最后怎么样了呢?

五是司马光砸坏了缸之后,有没有赔钱?


文物专家马未都曾说,北宋时期是没有办法造出水缸来的,那时候烧制工艺不行,但可以烧制出来瓮,请君入瓮的“瓮”。

瓮和缸不一样,缸体型大,瓮体型小;缸口大,瓮口小;缸结实,瓮易碎。

《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可见,正史记载的也是“瓮”,所以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司马光虽然力气小,砸不动缸,但砸破瓮还是可以的。

那么,孩子怎么钻到了瓮里的呢?

这个无从知晓,但熊孩子的思维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他们什么事干不出来啊,钻到瓮里,也许是捉迷藏的吧!



最后,这个掉进瓮里的小朋友姓甚名谁呢?

据说他叫上官尚光,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之前的名字不叫上官尚光,而是叫上官尚,感激于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才将名字改作上官尚光。

而且,后来上官上光还专门出资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一个小学教师,居然有钱修建亭子,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啊,他该不会有什么经济问题吧!

其实,正史对掉进缸里的孩子根本全无记载,上官尚光这个名字出自动画片《司马光砸缸》,感恩亭也是人为杜撰的,全都是噱头。


一半秋色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司马光砸缸,救的这个孩子一般都不知道是谁。但据史料记载,被救的这个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

史书上记载关于上官尚光很少,只有上官尚光自己家的家谱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而且,这个孩子获救后,做了一些好事,值得人们称赞。一是上官尚光的原名叫做上官尚,为了感激司马光,给自己改了名字,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了一个“光”字,表示不要忘记司马光。二是上官尚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来感激自己的救命恩人司马光。三是上官尚光把这件事写在了自己的家谱中,影响后代子孙们积极向好。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观历史品人心


01坠翁,砸缸的孩子才七岁!

五岁的上官尚和七岁的司马光等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面玩。庭院里面有一口大翁,近2米高,里面盛满了水。翁的旁边有座假山,几个小孩子在假山旁边玩捉迷藏。



(司马光砸缸漫画)

上官尚爬到了假山上面,看到大水缸,他好奇的用脚踢了一下。假山上面的石头因常年风化,突然断裂,上官尚噗通的一声掉进了水缸里。

因为不会游泳,他在水里双手扑腾,双脚乱蹬,浮浮沉沉。 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听到了上官尚在水里扑腾呼喊的声音。小朋友们被吓坏了,然后跑出了庭院,有的小朋友跑回家找大人,有的小朋友跑去找上官尚父母。

七岁的司马光看到自己最好的小朋友在水里面挣扎,他心里着急但没有走。

司马光看到上官尚踩断的石块,他捡起石块去砸缸。这个大水缸因为风吹日晒,司马光用力一砸就裂开了一块,缸里的水喷涌出来。司马光再砸了几下,大水缸裂开一大片。
(司马光砸缸雕塑)

水喷在司马光的身上,不过天气很热,也不感觉冷,没多大一会儿缸里的水就流完了。

己经喝了很多水的上官尚因为水流完了,沉到了缸底,从司马光砸过的地方爬出来。司马光抱起这个从缸里爬出来的小朋友。这时,大人们和其他的小朋友终于赶到。

大人们看到湿漉漉的,嘴唇发紫的上官尚,赶紧抱了过来。看到旁边衣服被水打湿的小司马光,他们突然反应过来,是年仅七岁的司马光救了这个落水的小朋友。

(司马光砸缸漫画)

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都跑了的情况下,只有他捡了石块去砸了缸,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从此之后,司马光在乡邻之间名声大噪!他也没有想到,1000多年以后,他的故事会被写进小学语文教科书!



02砸缸后的故事之司马光

司马光长大后,做事沉稳冷静,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一生粗茶淡饭,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喜欢研究学术历史,写出了划时代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成为后来的君王必读之书。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司马光在学术方面追求精益求精,一生著作丰厚。他为人方面,刚正不阿,略显固执。


(司马光剧照)

司马光曾与孔孟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特别注重礼节,他在家看官文都身着官服。

03被救后的故事之上官尚光

上官尚因感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改名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与司马光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一起参加科举,也曾官至丞相。后因不满官场的相互欺压,辞官回乡办私塾,当起了老师。

上官尚光经常和他的学生讲小时候自己被救的故事,并建感恩亭来宣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一报恩之举,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年。
(感恩亭)

结语:后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写了进去,是想培养孩子从小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并在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只是如今的小学教科书,不知道还有没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参考文献:《宋史》

文:陈贤


陈贤史话


其实这就是一个笑话。当时的情况是,他的一个小玩伴叫尚光(复姓上官)。两个人玩着玩着打起来了,司马光说我今天砸烂你的脑袋信不信。小尚光不服还一边跑一边骂他,情急之下一头钻进院子里的一个大瓮(缸),那玩意口小肚子大。司马光可没想到他能淹死。这是找不着他的脑袋了而起火!于是拿着石头朝尚光的头部位置狠劲一砸,哗......一个传世经典诞生了。


法缘石


引言: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在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后会发现都不是事实,或者说是毒鸡汤,比如说孔融让个梨最终哥哥以命相还,又比如陈世美多年被扣上负心汉的帽子。

但司马光这个故事可不是瞎编的,历史上确有其事,听完还是会觉得舒心。

司马光七岁砸缸救的人是上官家族的小孩叫上官尚光,正史上关于上官尚光的记载很少,只有上官家家谱中记载了这件事。

  • 上官尚光并不是这个孩子原本的名字,本名已无从查起,只知道孩子的父母是极好的人,为了感激司马光救命之恩把孩子的名字都改成了上官尚光,为了教育上官这辈子都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 上官尚光虽然和司马光是儿时的小伙伴,但并没有如司马光一样走上从政的路,而是选择了从商,后来上官尚光带着家人移居到了城西的龙堤南坡,为了报答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他拿出多年积蓄建了一个“感恩亭”。

  • 这件事被记录在上官家族的家谱中,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以引导后辈子孙后代。当年的感恩亭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见了,但上官家族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做善事。


至于教科书,为什么没有提及司马光所救的孩子的名字,或许是因为教科书里面想突出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情的本质,想要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学会动脑筋。但小编却认为上官尚光一家懂得知恩图报这点其实更值得去弘扬。


讲历史的仓鼠洋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思想家,政治方面趋向保守和顽固,抵制王安石变法。他主要贡献还是在文学方面,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跨度一千多年,内容丰富,是后人了解从战国至北宋初期历史的珍贵文献。

司马光很小时,就表现了过人的天资,小学时,我们就熟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纪的司马光,遇到事情能沉着应对,当小伙伴不慎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果断捡起石头,把水缸砸破,救了小伙伴的生命。可我们一直都不知道司马光救的人是谁?尽管在《宋史》里有记载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具体被救的人是谁记录很少。

司马光砸缸救的人名字叫上官尚光,关于上官尚光的家庭背景,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未能找到详尽的介绍。但从司马光的家庭背景来看,他的父亲司马池是个官员,而且他父亲有个至交好友叫庞籍,庞籍也是司马光的贵人,一直呵护和提拔司马光,后官至宰相。因此我认为上官尚光的家境也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也无法同官二代的司马光一起玩。只是后来上官尚光并没有在仕途上很好的发展,据说做了一名商人,因此老师也没有办法给我们说得太详细。上官尚光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一辈子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并为司马光建了‘’感恩亭‘’。当然司马光的举动,也为自己带来了极好的声誉,从小就声名在外。

司马光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积累渊博的知识,是个学术大家。但我们不得不说由于司马光的顽固和自私,在掌握权力时,不顾章法,不分青红皂白否定王安石变法,大力打击改革派,说他是北宋的掘墓人,虽说有点过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宋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听信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北宋由此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积贫积弱的局面越演越烈,到了宋神宗时期,国库空虚,大地主、大贵族和豪门列强大量兼并土地,赋税徭役日益沉重,人民生活艰难,起义动乱时有发生。宋神宗也深知国内各阶层的矛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北宋游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变则通达,不变将面临亡国。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任何一场变革,都会损害某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愿望是非常好的,但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存在,由于准备时间仓促,许多细节考虑不足。尽管如此,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按说才华横溢的司马光应该支持王安石,可他不!不支持也不沉默,而是极力的反对,并大放厥词:祖宗之法不可变。一听这话我们就能感觉司马光的迂腐和顽固,阶级立场显而易见,司马光就是地主贵族的代言人。因此,当王安石的支撑宋神宗去世后,重新掌权的司马光,立即废除了王安石所有的变法内容,被老百姓一致认可的《青苗法》和《免役法》也未能幸免。王安石十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真是可悲可叹。


在历朝历代也有党派之争,可司马光把党派之争融进了北宋朝廷。司马光打击报复改革派,连为改革派说了几句公道话的大才子苏轼,也遭到了司马光的打击。司马光根本没有了是非观念,不管好坏,只要支持王安石的人就狠狠打击,人性丑恶,政治素养很差。内斗的结果是,面对辽和西夏的威胁却无能为力,司马光一派十足无能,只求苟安,竟然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时期用将士生命换来的土地,拱手送给了西夏,致使西北防线崩溃。

司马光作为政治人物同王安石相比,政治能力相差甚远。为了达到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司马光重用奸佞小人,可想而知,这样的朝廷能做什么呢?司马光在诋毁王安石时说祖宗之法不可改,然而在宋神宗死后,他却极力讨好高太后,使得高太后参与朝政,后宫干政由此开始。宋哲宗去世后,向太后当仁不让,干预朝政,不顾大臣反对,让纨绔子弟,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做了皇帝,即宋徽宗,也正是这个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在靖康之变后让北宋走向了灭亡,这一切都离不开司马光的功劳,因此说司马光是北宋的掘墓人,一点都不夸张,不知道大家怎么看,那个曾经砸缸救人的少年天才司马光。欢迎留言评论!


史道驿站x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即使是没上过学的人也听说过这个故事,但你知道司马光砸缸救出来小孩是谁?长大后都做了什么事?当官了还是从商了?为何之后就没有这个小孩的消息了?

砸缸成名(从野史的角度出发)

根据野史来说,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其人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

“司马光砸缸”发生地点在河南光山,当时司马光的老爹在光山当县令,上官尚光因出身名望,所以司马光和上官尚光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

在一次玩耍时,上官尚光因调皮,不慎落入盛满水的缸中(以前人为了防止失火,经常会在自家庭院备水缸),一时间小伙伴呆若木鸡,有哭的,有闹的,还有跑去找大人的。正在这时,年仅7岁的司马光当机立断抱起一块大石头便砸向了缸,小孩子虽力气小,但所幸缸被砸破了,上官尚光也得救了。

因为光州离文化政治中心开封很近,所以这件事很快便经过发酵,口口相传,一时间司马光的名气甚至比自家老爹的名气还要大了。

对于被救孩子长大后的事迹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官至名相

这种说法是以被救小孩是“上官尚光”为基础的说法,说是上官尚光成年后凭借着家族的名望,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终

官至北宋名相,后期为了后代能够记住“司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为司马光修建了“感恩亭”。

第二种:从商

第二种说法并没有明确被救孩子到底是谁,只是说被救孩子成年后痛恨官道,并且无心从官,后期通过自身的能力做买卖成为了当地最有钱的人,有了钱后上官尚光为为司马光修建了“感恩亭”,以此来告诫后代牢记司马族的恩情。

第一种说法确切的说了这个小孩就是上官尚光,第二种说法并没有明确说这个小孩到底是谁,所以我们不禁思考这个小孩到底是谁。

正史中没有提到被救小孩的名字

讲完了野史,让我们回到正史,老泰迪查看了《宋史》,发现《宋史》中确实记载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但只字未提这个得救小孩的名字以及事迹,这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个小孩到底是不是上官尚光,而野史中的上官尚光的名字也只是出现在了族谱里罢了。

《宋史》:“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结语:

正史可能是真实的,野史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不过是受后人粉饰的“小姑娘”罢了。对于“司马光砸缸”得救孩子的后事,如果野史是真的,那么这个小孩就是上官尚光。如果不是真的,我们可以考虑有正史记载过此孩子姓名,但是因战乱或者种种原因被迫丢失这一情况。


老泰迪讲历史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就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那么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子到底是谁呢?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知名人物,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史学家、文学家,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资治通鉴》。这本史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司马光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物,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看出来。他做人十分的和善、谦虚,并且刚正不阿,做事也十分刻苦认真。

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哪里呢?它出自于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可以确定的了。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司马光7岁的时候,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他7岁时也就是公元1026年。

据记载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左氏春秋》,因此可以断定司马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在这里就不讲了,说一说砸缸之后的事情,以及被救的小孩。

司马光砸缸之后,他的名声一时大噪,被他救的小孩,也因为他而改名,在名字后加了一个光字。后人还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用图画的方式记载下来。

回归正题,这个被救的小孩,他叫做“上官尚”,因为在名字后加了“光”字,所以名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被救后是心存感激,长大成人后还为司马光建了个亭子名为“感恩亭”。

这个亭子的地点在河南省光山县的上官岗村。

而在光山县的上官姓氏族谱中也有此人以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记载。

上官岗村的名字由来则是为了纪念上官尚光建立“感恩亭”的举动。

不知道有没有人是河南省光山县上官岗村的呢?


理科男读历史


看到司马光这三个字,瞬间又勾起了上学时的回忆。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当老师讲完“司马光砸缸”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里的水缸,都无故的破了个窟窿。司马光是聪明睿智的,正因为他及时的做出了举措,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然而,司马光大家都记住了,那个掉进缸里的小孩是谁呢?估计老师肯定没有说过,关于那个小孩一丝一毫的话语。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其实相对于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还是记住了《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涵盖了1362年的“文学巨著”,司马光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作为大文豪出身的司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后来笔者查了下资料,据史料记载,司马光的父亲是当地的县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马光小的时候很聪明,对于一些类似于《左氏春秋》的书籍,不但能熟练的背诵,甚至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讲,也算是件颇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马光是“死记硬背”的吗?在没发生“砸缸事件”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书呆子。可随着砸缸,咣当一下之后,大家对于司马光的看法转变了。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通过机智的营救同伴这件事,司马光不但受到了家里人的表扬,也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赞,纷纷夸他是神童。问题是救了一个同伴自然是需要夸奖的,可大家不觉得夸的有些过头了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那个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当时上官家族的孩子,这个家族属于地域性的“巨无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时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属于能写进史册的重要人物,甚至为了感谢当初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属于政治性质的官场大佬,而司马光砸缸只是小学课本的知识,纵然老师讲半天,估么着学生也未必听得懂,既然听不懂,还不如传授点别的知识。


文史潇湘阁


司马光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宰相,还写出了《资治通鉴》这样的鸿篇巨著。正因为他的名气之大,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还被编入了小学教材。但是有关于救出的小孩是谁,老师从来不说,因为课本上没有!史书上也没有!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记载

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因此被父亲起名司马光。他的父亲在光山当县令,因此司马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作为县令的儿子,很多人都听说过司马光。因此当他做出了砸缸救人这么一件事情,在他父亲或其他拍马屁之人的刻意宣传之下,就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县都知道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

而在宋朝时期,报纸已经出现,除了官方发行的邸报和朝报,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小报。由于光州离北宋都城开封特别近,很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传到了开封,并出现在了各大小报之上。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见于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而邵伯温与司马光关系密切,他的记载是了解司马光事迹的第一手资料。

”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

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也对该故事进行了记载,并且还证实北宋时期,司马光砸缸的图画已经广为流传。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庭有大瓮,一儿登之,足跌,没水中,群儿弃去。公以石击瓮,水因穴出,儿不得死。其活人手段以见龆(tiáo)龀(chèn)中矣。京洛间,至今多为《小儿击瓮图》。

正史中也同样记载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一步佐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宋史》:“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但是不管是哪本书,都没有记载被救小孩的名字,这至少说明,原始版本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就没有记录被救小孩的姓名,且这个小孩很大概率上并没有成为名人,否则他的名字也会被加入这个故事,来凸显《司马光砸缸》的传奇性。

驳斥有关“上官尚光”的说法

司马光砸缸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是因为司马光的急智和善良,与被救的人是谁并无关系。任何故事都有主角和配角,都会有详有略,如果刻意强调这个小孩的名字,反而会让这个故事变得很奇怪。

而且光山县是个小地方,并没有什么大人物在此居住,这个小孩的名字很大概率当地人都不知道。现在很多文章,都牵强附会地写被救小孩的名字叫上官尚光,还写他是为了感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才改的这个名字,并且建了“感恩亭”来纪念司马光,实在是以讹传讹。

这个新版本故事的槽点在于,即使是被救了命,也不至于需要改名来纪念吧?从古至今,救人的故事一直都有,也不见有谁专门改名的。救人之恩当然需要铭记和报答,但是没有必要把名字改成“尚光”,太过刻意以至于一眼就看出这个故事的加工杜撰成分。

关于此人的职业,各大版本的文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此人后来经商挣了大钱,有说此人后来也当官的,甚至有人说他当了宰相,真要是宰相,史书中会没有任何记载?

还有人说这个人当了历史学家,好嘛,那为啥不写个自传好好记录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毕竟自己这么感激司马光!

如此多的版本足以说明上官尚光本来就不存在,又经过不同人的加工,终于面目全非。那么“上官尚光”最早是从哪里出现?

原来,“上官尚光”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发生地,光山县投资拍摄的动画连续剧——《少年司马光》。之所以给被救者安“上官”一姓,则与当地的上官岗村有关。

遮住名字,我以为是哪吒

该村人通过勤劳致富,同时也积极支持当地文学创作活动。不仅无偿给县文联的作家们提供创作室,还承办了好几届文学笔会,被光山县的作家们称之为娘家。而《少年司马光》的创作地正是选在了上官岗。

动画片不同于文章,描写需要更加细致,因此需要给角色起个名字,所以起名“上官”氏就是当地作家们的一个投桃报李之举,只是他们也没想到,当初一个无意识的小杜撰,今日竟然快成了史实,何其谬也!

【我是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