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第三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第三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第三版)

第一條

  近期,我國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


釋義1:此次疫情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隨著疫情的蔓延,我國其他地區及境外也相繼發現了此類病例。

  引起此次肺炎疫情的病原體是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該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國家衛生健康委將該病毒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將該病毒引發的肺炎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特徵與SARS-CoV和MERS-CoV有明顯區別。對冠狀病毒的認識多來自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漂白粉、次氯酸鈉等)、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殺滅病毒。


釋義2: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大多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預後良好,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發熱、乏力、乾咳等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孕產婦臨床過程與同齡患者相近。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

  經治療,體溫恢復正常 3 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兩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 24小時),滿足以上條件者可出院,或根據病情轉至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出院後,應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在出院後第2周和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無需過度恐慌。黨中央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已採取強有力的防控和救治措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同舟共濟,密切配合,最終一定會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釋義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新發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


  人類時刻面臨著新發傳染病的威脅。20世紀70年代以來,幾乎每年都有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新發傳染病,累計已達40餘種。新發傳染病剛出現時,人類對其特點和流行規律缺乏認識,不掌握或較少掌握防治方法,往往會出現快速傳播,波及範圍廣,感染人數多,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造成地區性或國際性公共衛生事件,給社會經濟帶來重大損失。例如1976年發現的埃博拉病毒病、1981年發現的艾滋病、2003年出現的SARS、2012年發現的MERS等。

  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普遍易感。但是否會被感染,主要取決於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接觸的機會。目前,國內外有關機構正在積極研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苗。

  根據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及對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衛生健康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管理措施包括對疑似病例、確診病例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例,確診前在定點醫院單獨隔離治療;對醫療機構內的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出現疑似症狀,或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學可疑暴露史,及時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或所在村(居)委會報告,根據要求及時就醫或隔離觀察,密切配合有關部門採取的調查、隔離和救治措施,可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擴散,減少疫情危害,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釋義4: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其他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會侵害肺部組織,引起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的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產生呼吸道飛沫,可被直接吸入,造成感染。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或氣管插管,給患者翻身、拍背或進行心肺復甦時,也可能吸入患者噴出或咳出的飛沫。

  除了呼吸道吸入會引起感染外,病毒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主要包括:①直接接觸:人的破損皮膚、眼結膜、鼻黏膜等處沾染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的痰液、呼吸道分泌物等;②間接接觸:日常用品、物品器具等有可能被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含有病毒的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等汙染,手部接觸這些汙染物或觸摸被汙染的物品,再用手接觸口、眼、鼻等,會導致病毒通過黏膜侵入人體。

  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其他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常通風,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不聚會,人際接觸保持1米以上距離,可有效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


第二條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關鍵措施之一是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釋義1: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控制傳染病流行的關鍵措施。


  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形成新的感染和流行。所以對傳染病的預防和管理措施可以分為三類,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所謂“傳染源”是指體內帶有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並能傳染給其他個體的人和動物。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引起更大範圍的流行,要做到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也是針對傳染源管理的具體要求,一方面是為了及時發現並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過儘早隔離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達到控制傳染源的目的,進而降低疫情更大範圍傳播和擴散的風險,保護更廣大人群的健康。


釋義2:篩查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及可疑暴露史病例是“早發現”的主要措施。


  個人應加強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特別是近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有病例報告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和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員;或曾接觸過以上國家、地區或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接觸史,要立即避開他人,正確佩戴口罩,向當地村(居)委會或醫療衛生機構報告,並按要求前往定點醫療機構就診。作為個人,要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問診或社區工作人員的詢問,如實提供個人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觸史、動物接觸史等)。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相關組織和用人單位要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對於不明原因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的病例,應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的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及時開展相關檢測工作。


釋義3: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對疑似及確診病例進行“早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時,應當於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調查核實,於2小時內通過網絡直報系統完成報告信息的三級確認審核。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立即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並於2小時內將填寫完成的傳染病報告卡寄出;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進行網絡直報,並做好後續信息的訂正。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早報告不僅可使傳染病患者本人得到及時的救治,也可為衛生健康部門及早對疫情進行科學研判,精準施策,防止疫情擴散,贏得寶貴的時間。


釋義4: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早隔離”是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措施。


  及早把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等收治到定點醫院或安置在指定地點,進行隔離或治療,避免與其他人員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縮小傳播範圍,減少傳播機會。

  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當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疑似病例單人單間隔離治療,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且發病7天后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和IgG抗體仍為陰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診斷。

  被確定為密切接觸者,應採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並加強對居家觀察對象的管理。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結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為1-14天,多為3-7天,因此隔離期確定為14天,即被觀察對象自最後一次與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在醫學觀察期間,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應及時向村(居)委會或醫療衛生機構報告。在醫學觀察期間,應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主動配合診治工作,不得自行外出。醫學觀察期滿時,如密切接觸者無異常情況,應及時解除醫學觀察。疑似病例排除後,其密切接觸者可解除醫學觀察。


釋義5:早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還可減少傳播給他人的機會。


  早治療是改善預後,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避免傳染他人的關鍵。應按規定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進行集中治療,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對於患者來說,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第三條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開窗通風,咳嗽、打噴嚏遮掩口鼻,避免用不乾淨的手觸摸口、眼、鼻,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不聚會,可有效預防感染。


釋義1:正確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斷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正確選擇與佩戴口罩既可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傳染,也是保護他人不被自己傳染的有效措施。

  當地有疫情發生和流行期間,前往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就醫(非發熱門診)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需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兒童可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兒童專用口罩,1歲以下嬰幼兒不宜戴口罩。在非疫區的空曠地帶和通風良好的戶外場所,也可不佩戴口罩。

  正確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的方法是:口罩顏色深的一面向外,有鼻夾的一邊向上;上下拉開褶皺,包覆住口鼻及下頜;按捏鼻夾,使之緊貼鼻樑,防止側漏。

  正確佩戴顆粒物防護口罩(KN95、N95)的方法是:口罩有標識的一面向外,有金屬條的一邊向上;繫緊固定口罩的帶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繞在耳朵上,使口罩緊貼面部。

  佩戴口罩應進行氣密性檢查。戴好後將雙手完全蓋住口罩,然後進行深呼吸,如果口罩能夠較好地鼓起或收緊,說明氣密性較好;如果有空氣從面部或密封墊處洩漏,應重新調整口罩位置,調整鼻夾,直到密合良好;如果有空氣從口罩四周洩漏,應調整頭帶的位置,保證口罩與面部密合良好。

  口罩髒汙、變形、損壞或有異味時,應及時更換。健康人佩戴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即可。疑似患者、確診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使用過的口罩,或與其密切接觸過程中佩戴的口罩,不可隨意丟棄,應視作醫療廢棄物,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流程處理。

  另外需注意:(1)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懸掛在潔淨、乾燥通風處,或將其放置在清潔、透氣的紙袋中。口罩需單獨存放,避免彼此接觸,並標識口罩使用者姓名。(2)醫用標準防護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劑、加熱等方法進行消毒。(3)自吸過濾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的清洗參照說明書進行。


釋義2:勤洗手,避免用不乾淨的手觸摸口、眼、鼻。


  洗手是預防傳染病簡便有效的措施之一,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隨時有可能接觸到被病菌汙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時正確洗手,病原體有可能通過手接觸嘴巴、眼睛、鼻子的黏膜而侵入人體。通過洗手可以有效地切斷這一傳播途徑,降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

  在下列情況下,應及時洗手:

  ◆ 外出歸來;

  ◆ 接觸公共設施或物品後(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等);

  ◆ 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後;

  ◆ 接觸過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後;

  ◆ 咳嗽打噴嚏用手遮擋後;

  ◆ 護理患者前後;

  ◆ 準備食物前;

  ◆ 用餐前;

  ◆ 上廁所後;

  ◆ 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處理嬰兒糞便後;

  ◆ 接觸動物或處理動物糞便後;

  ◆ 其他需要洗手的情形。

  要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規範洗手,正確洗手的步驟如下:

  (1)用流動水將雙手淋溼。

  (2)取適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勻塗抹雙手。

  (3)認真搓洗雙手不少於20秒,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搓揉。

  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對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縫相互搓揉。雙手交換進行。

  第三步,洗指縫。手心相對,手指交叉,相互搓揉。

  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彎曲呈空拳,放另一手的手心,旋轉搓揉。雙手交換進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隻手的大拇指,旋轉搓揉。雙手交換進行。

  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併攏,放在另一隻手的手心,旋轉搓揉。雙手交換進行。

  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隻手的腕部,旋轉搓揉。雙手交換進行。

  (4)完成上述步驟後,用流動水把雙手沖洗乾淨。

  (5)捧起一些水,衝淋水龍頭後,再關閉水龍頭(如果是感應式水龍頭無此步驟)。

  (6)用清潔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也可用吹乾機吹乾。

  不方便洗手時,可以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進行手部清潔。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眼、鼻。


釋義3:勤開窗通風。


  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動,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病毒和細菌的濃度,減少疾病傳播風險。每天早中晚均應各開窗通風1次,每次通風15分鐘以上。


釋義4:咳嗽、打噴嚏時應主動避開他人,用紙巾或肘袖遮掩口鼻。


  咳嗽、打噴嚏避開他人,用紙巾遮掩口鼻(若無紙巾也可用肘袖遮擋),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避免與有發熱、咳嗽症狀者近距離接觸,吐痰時用紙巾包裹放入垃圾桶,既是防止疾病傳播的需要,也是尊重他人,贏得他人尊重,體現個人文明素養的良好行為習慣。


釋義5:少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不聚會。


  公共場所人員多,流動量大,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沒有有效防護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空氣流動性差的公共場所病毒傳播的風險更大。目前,各地政府根據疫情防控需要,要求一些公共場所延期開業。為了滿足日常生活和就醫需要,如必須前往超市、村衛生室、醫院等,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

  多人聚餐、聚會很容易造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自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來,各地已發現多起因聚餐、聚會引起的聚集性傳播。疫情流行期間,應少開會,開短會,不聚會,儘量採用網絡視頻和電視電話會的會議形式。


釋義6:做好家庭健康監測。


  家庭健康監測對於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保護家人健康有重要作用。個人與家庭成員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要及時報告,配合做好就診。自己或家人感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


釋義7:做好居室清潔和消毒。


  保持良好的居家衛生習慣與家庭居室衛生,可有效阻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要做到:

  (1)不共用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品,保持餐具清潔。

  (2)外出穿戴的衣物要勤換洗,勤曬衣被。

  (3)家居表面保持清潔。門把手、電話機、手機、電視遙控器、桌面、地面等經常接觸的表面,應每天清潔,必要時(如家中有客人來訪等)可以用75%的酒精或84消毒劑等擦拭消毒(按產品說明書使用)。


第四條

  出現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特別是有流行病學史者,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去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如實向醫生描述旅行史、居住史及接觸史,並積極配合治療。


釋義1:判斷是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需結合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史進行綜合分析,出現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判斷是否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

  (1)流行病學史:

  ①發病前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②發病前14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③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④聚集性發病:14天內在小範圍內(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車間等場所),出現2 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

  (2)臨床表現:①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②具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徵;③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疑似病例判定標準: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的任意2條;或無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

  在確定為疑似病例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者,可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①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③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釋義2:花幾分鐘學會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全家受益。


  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常見症狀之一,在疫情流行期間,加強家人體溫監測,對於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市場上有多種體溫計,但比較常用的仍然是水銀(汞)體溫計。用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溫度是簡單、方便的體溫監測方法。

  成年人正常腋下體溫為36℃~37℃,早晨略低,下午略高,1天內波動不超過1℃,運動或進食後體溫會略微增高。在安靜狀態下,腋下體溫高於37.3℃,即屬於發熱。37.3~38℃是低熱,38.1~41℃是高熱。

  測量時,用手捏住體溫計的玻璃端,將體溫計度數甩到35℃以下,再將水銀端放在腋下最頂端後夾緊,10分鐘後取出讀數。正確的讀數方法是:用手拿住體溫計的玻璃端,即遠離水銀柱的一端,使眼睛與體溫計保持同一水平,然後慢慢轉動體溫計,從正面看到很粗的水銀柱時就可讀出相應的溫度值。讀數時注意不要用手碰體溫計的水銀端,否則會影響水銀柱讀數而造成測量不準。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水銀溫度計時應輕拿輕放,避免損壞。一旦破損,如處理不當,溫度計中溢出的汞會變成汞蒸氣,可造成吸入中毒。


釋義3: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有可能造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醫學觀察。


  密切接觸者的判定標準為:從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症狀出現前2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標本採樣前2天開始,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與其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具體接觸情形如下:

  1.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如近距離工作、共用同一教室或與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如到密閉環境中探視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經調查評估後發現有可能近距離接觸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務人員。不同交通工具密切接觸判定方法參見本條釋義4。

  4.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其他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的人員。

  密切接觸者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間若檢測陰性,仍需持續至觀察期滿。疑似病例排除後,其密切接觸者可解除醫學觀察。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隔離醫學觀察,是每個公民法定的責任和義務,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


釋義4:交通工具不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條件也不同。


  1.飛機

  (1)一般情況下,民用航空器艙內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後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區域內提供客艙服務的乘務人員作為密切接觸者。其他同航班乘客作為一般接觸者。

  (2)乘坐未配備高效微粒過濾裝置的民用航空器,艙內所有人員。

  (3)其他已知與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鐵路旅客列車

  (1)乘坐全封閉空調列車,病例所在硬座、硬臥車廂或軟臥同包廂的全部乘客和乘務人員。

  (2)乘坐非全封閉的普通列車,病例同間軟臥包廂內,或同節硬座(硬臥)車廂內同格及前後臨格的旅客,以及為該區域服務的乘務人員。

  (3)其他已知與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3.汽車

  (1)乘坐全密閉空調客車時,與病例同乘一輛汽車的所有人員。

  (2)乘坐通風的普通客車時,與病例同車前後三排乘坐的乘客和駕乘人員。

  (3)其他已知與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4.輪船

  與病例同一艙室內的全部人員和為該艙室提供服務的乘務人員。

  如與病例接觸期間,病例有高熱、打噴嚏、乾咳、嘔吐等劇烈症狀,無論時間長短,均應作為密切接觸者。


釋義5: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應儘快到發熱門診排查、診治。


  設有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對就診人員進行初篩,合理引導就醫,及時發現傳染病風險,有效利用醫療資源,提高工作效率。發熱門診有較為嚴格的傳染病防控措施,可有效避免發生交叉感染。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各地都公佈了開設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名單。

  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特別是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學可疑暴露史,要及時報告,按要求就診,並配合開展相關調查。

  及時到發熱門診進行排查診治,有利於醫務人員對就診者是否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時做出判斷,並儘早進行治療,同時防止傳染他人,更好地控制疫情。


釋義6:就醫時,應向醫務人員詳細說明症狀、近期旅行史、居住史和接觸史。


  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時,要遵守診療流程和規範,接受醫院工作人員的引導。應詳細說明自己的症狀,如是否有發熱、乾咳、腹瀉等,應主動告訴醫務人員近期是否去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地區,有無與發熱、咳嗽等症狀的患者近距離接觸史,便於醫務人員做出診斷,及時採取適宜的治療措施。


第五條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相關部門已依法依規採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個人應關注政府與權威機構發佈的疫情信息和健康指導,積極配合,加強個人防護,科學預防疾病,不信謠,不傳謠。


釋義1: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國家和相關部門已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黨中央成立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聯防聯控機制作用,有關部門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全面部署、全面加強與落實各項綜合防控措施,遏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重要批示要求和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英勇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釋義2:每個人都應積極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的各項防控措施,依法履行個人在傳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責任和義務。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應努力做好自我防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自覺承擔疫情防控的個人責任,協助、配合、服從政府部門組織開展的防控工作。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學可疑暴露史的人員,應及時向有關單位或機構報告,如實提供有關信息,按要求進行醫學觀察。要從政府、權威的衛生機構或專業機構獲取防病指導和疫情信息,積極響應政府有關倡議,少去人員密集場所,做好個人防護。

  在全國上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役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的公民在疫情防控中應當承擔的責任包括:第一章第12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第二章第16條規定: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第27條規定: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衛生要求,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拒絕消毒處理的,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強制消毒處理。第三章第31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第八章第77條規定:任何個人違反相關規定,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釋義3: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權威機構發佈的疫情信息和健康指導,不信謠,不傳謠。


  各級衛生健康機構聯合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發佈健康提示和就醫指南,科學指導公眾正確認識和預防疾病,引導公眾規範防控行為,做好個人防護。疫情流行期間,個人應多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權威機構發佈的疫情信息和健康指導,不散佈無可靠來源和未經證實的信息。製造、傳播不實言論,不僅會混淆視聽,擾亂社會秩序,干擾正常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是違法行為。謠言止於智者。聽信謠言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認知和判斷,還會影響個人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的防控措施,增加自身和他人感染的風險。


第六條

  禁止違法捕獵、販賣、購買、加工、食用野生動物,既是我國法律的要求,也是人類健康安全的需要。


釋義1: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某些野生動物,人類接觸、食用或加工野生動物可造成感染,引發疾病。


  近5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40餘種新發傳染病, 絕大多數都在不同程度上與野生動物有關。許多野生動物體內帶有多種病毒,如果人與其接觸,就有可能造成感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猴痘病毒、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等,都被證實來源於野生動物,引起此次傳染病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也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


釋義2: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1988年,我國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為了人類的健康和安全,個人不要獵捕、出售、接觸、購買、加工和食用野生動物。大自然是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共同家園,任何一種野生動物都是大自然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在《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中,也明確提出不食用野生動物。


第七條

  在新發傳染病疫情發生時,出現心理緊張、焦慮、恐慌等情緒,屬正常現象,但過度恐慌會危害身心健康。


釋義1: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人們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屬於正常現象,但過度恐慌危害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新發傳染病,傳播速度快,波及範圍廣,一些人會擔心自己、家人或朋友被感染,而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應激反應。為減輕疫情對正常心理的干擾和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需注意自我心理健康防護。

  要認識到,在發生危害人體健康的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和恐懼等應激反應,是自然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度恐慌會導致認知異常和行為失常,甚至會導致應激後心理障礙,危害身心健康。

  疫情流行期間,應多從權威媒體瞭解有關信息和科學防護知識,規律生活,適度鍛鍊,讀書,聽音樂等。要多做積極心理調適,如:與他人多交流,相互鼓勵,相互支持;轉移注意力;合理安排作息;放鬆自己;自我安慰激勵等。也可以適當進行呼吸放鬆訓練、有氧運動、正念打坐、冥想等,調節自己的緊張情緒。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過分依賴他人、指責抱怨、發脾氣、衝動等不良應對方式,特別不要試圖通過菸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為了幫助公眾舒緩心理壓力,我國很多地區都設有專門的心理諮詢熱線。如果有心理諮詢需求,可撥打熱線電話。


釋義2:因過度緊張,少數人會出現恐懼、疑病和強迫等心理行為問題,需要做好心理健康調適。


  因對新冠肺炎疫情過於緊張和擔心,少數人會出現恐懼、疑病、強迫等應激反應,常見的表現有:

  (1)有的人總感覺街上遇到的人就是病毒攜帶者,即使自己進行了“全副武裝”的防護,也要遠遠地保持距離,不敢走近,不敢說話,甚至不敢呼吸。

  (2)有的人對自己的各種軀體不適過度敏感,達到疑病狀態。身體稍有不適,就會懷疑自己被感染了,惶恐不安,想立即就醫。儘管經過詳細的軀體和病毒學檢查,排除了患病的可能,內心短暫安靜,但一會又無法安靜下來,要麼懷疑檢查結果,要麼擔心在就醫過程中被傳染了。

  (3)有的人反覆洗手,反覆消毒,總感覺還是不能清洗乾淨。要麼不出門,要麼戴上雙層的口罩、眼罩,穿上防護服,嚴格按照傳染科醫生的防護要求來“武裝”自己,然後才敢小心翼翼地出門。家人外出回來後,一定要讓家人把外衣全部脫掉扔在門外,甚至丟到垃圾桶。

  出現上述這些情況,應積極開展自我心理調適。特別是要樹立客觀、理性的認識,既要重視疾病的防控,積極學習掌握防病知識和技能,也要客觀冷靜對待疫情,瞭解疾病傳播流行的規律,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草木皆兵,造成無謂的過度緊張和恐慌。


釋義3:少數人因疫情緊張出現心理障礙,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接受心理危機干預。


  過度焦慮和恐懼的人,在就醫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衝動行為,不能很好地配合診治。接受隔離治療的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過度焦慮和恐懼會對自己的疾病康復造成不良影響。如果確因疫情緊張出現自己無法排解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需由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諮詢指導或心理危機干預。

  (1)對於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可以由精神科醫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區醫生等提供心理諮詢與指導,講授科學防範技能,鼓勵健康生活方式,緩解恐懼、壓抑等不良情緒。

  (2)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的親屬、朋友、同事等,可由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等,向其傳授疾病防護的有關科學知識,使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掌握識別不良情緒和自我調適方法,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3)對於新冠肺炎防治一線醫務人員,可通過預防性和事後集體晤談,使其樹立正確認知,避免自我苛責。一線醫務人員要有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進行適度的運動,科學放鬆,緩解焦慮,從而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患者救治工作中。


第八條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提高身體抵抗力。


釋義1: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和促進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益於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廣義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生活有規律,沒有不良嗜好,講究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講科學、不迷信,平時注意保健、生病及時就醫,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4個方面。


釋義2: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


  合理膳食是指能提供全面、均衡營養的膳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食物種類多樣,葷素搭配,建議適當食用魚、肉、蛋、奶、豆類和堅果等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與膳食纖維。適量飲水,多喝白開水。不要聽信偏方和食療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說法。


釋義3:適量運動,增強體質,緩解壓力。


  適量運動是指運動方式和運動量適合個人的身體狀況。適量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耐力和體能,也可起到調節情緒,減輕壓力,舒緩焦慮,改善睡眠的作用。運動應適度量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強度和運動量。疫情流行期間,以個人居家鍛鍊為主。做一些適合室內的身體活動,如瑜伽、太極拳、八段錦、平板支撐等;有條件的,還可藉助體育器材鍛鍊身體,如舉啞鈴、拉彈力帶等。


釋義4:抽菸喝酒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戒菸限酒有益健康。


  吸菸能導致多種慢性病,包括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孕婦吸菸易引起自發性流產、胎兒發育遲緩和新生兒低體重。被動吸菸同樣會引起多種疾病。吸菸不僅不能預防病毒感染,還會降低身體抵抗力。吸菸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些老菸民抽菸時間長,患有慢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礎疾病,抵抗力本來就較差,感染後預後更差。

  喝酒的人不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過量飲酒會導致心源性猝死、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酒精性肝硬化和高血壓等,並可導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


釋義5:做好自我心理調適,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


  心理平衡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即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能夠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的良好狀態。保持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將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有助於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要學會放鬆心情,建立戰勝疫情的信心。利用居家時間較多的機會,陪伴家人,做一些平時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讀書、練字、運動、畫畫、做家務等,有益於緩解壓力。

  關注政府、權威機構發佈的信息,不信謠、不傳謠。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要正視負面情緒,加強自我心理調適。自我調適不能緩解的,可以撥打心理熱線或通過網絡在線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或者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第三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