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放飛口訣及調整技巧(收藏)

飼養是貫穿於賽鴿運動365天的艱辛,正確的飼養是賽鴿成功的前提,每一位大師無不是精養賽鴿的專家。他們對食水的調整,飼養程序的制定,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胡剛老師針對各級別賽事的飼料調控,提出了一些指導性建議。各位鴿友請留好學習哦~!

各級別賽事,賽前10日飼料成分的調整

300公里:帶殼飼料40%,包穀30%,豆雜類15%,油料5%,10%進行微調。

500公里:包穀45%,豆雜類30%,帶殼飼料15%,油料5%,5%進行微調。

700公里:豆類50%,包穀30%,帶殼飼料5%,油料10%,5%留作微調。

1000公里:豆類60%,包穀20%,油料10%,帶殼飼料5%,5%進行微調。

賽鴿放飛口訣及調整技巧(收藏)

口訣+技巧

300公里:七飛八不飛;300公里為經典的中短賽程,天好時,飛極速快,天壞時,體能消耗也未達到盡頭。由於賽程短,好天司放的機會多,比極速是300公里的顯著特點。300公里快速鴿,多為三角形或梨狀鴿,前身重而後身空,肌肉大,食量大,易產贅肉。極速飛翔的要求,絕不允許副油箱的存在,賽鴿身上過多的脂肪和水分,都是致敗的原因。所以,臨賽前應減食至七成,使近距離賽鴿有飢餓感,身輕而營養不虧。要做到這點很難,要求鴿主在喂七分食的時候,注意在水中添加補充營養,做到使賽鴿有飢餓感,可又通過水中營養、熱量的補充,仍然保持賽鴿飽食時的體能水平。七分餵食的結果,會使賽鴿體壯而身輕,無重食之贅,易得大獎。

500公里:八飛九不飛;500公里賽鴿,如同人類400-800米的競賽,是難度最高的比賽。對賽鴿體能和營養的要求,常在毫釐之間。中距離賽鴿,經歸漲期後,都必須控食到80%。這樣:一、可避免歸漲期後賽鴿貪食傷身,造成身重而惰飛的現象;二、可避免飽食後教練無法指揮調訓賽鴿的狀態,鳥為食亡,以食控鴿,飽則失控,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鴿友常常做不到。常有鴿友吹破了哨子,鴿子也不進棚。人被鴿子所左右,飽食導致鴿主喪失了對賽鴿的指揮權,其結果是致命的。

700公里:九飛十不飛;700公里多為500公里歸巢鴿,千公里多為300、500、700公里歸巢鴿,多次訓練和比賽後,水分、脂肪以至肌肉消耗,身量必輕,營養流失,急需補充。經兩三日清除料餵養後,逐步轉入重食。700公里餵食九分的原因是,決賽如遇到好天時,速度超過每分鐘1200公尺,或在11小時內高速歸巢,則會因食飽身重,影響歸巢速度。

1000公里:十飛九不飛;1000公里不管天氣好壞,前獎也多為隔日歸巢鴿。若儲存不夠,艱難賽程必然導致賽鴿體弱力竭,無油可加,再好的鴿子也必敗無疑。其所謂十飛九不飛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