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簡24CEO林捷原以為在疫情結束前,公司並不會有什麼生意。但在春節復工後,卻意外接到了不少電話上門尋求合作,想要林捷提供智能貨櫃或轉型無人便利店的技術。

受疫情影響,“無接觸”服務火了,在不得不出門購物、取貨的時候,人們更願意選擇無人貨櫃和自助結算設備。

而這也成了不少人想要抓住的商機。上個月,林捷就接到了60多個電話,都是來諮詢無人貨櫃的。

無人零售似乎又火起來了。

在世界範圍內,關於“無人化”的探索始終是近幾年來零售行業的重要命題。

2016年,亞馬遜宣佈推出無人便利店項目Amazon Go,並於2018年年初正式向公眾開放。通過計算機視覺、傳感器和深度學習,打造“Just Walk Out(買了就走)”系統。就在昨天,外媒報道稱,亞馬遜宣佈將向其他零售商出售這一系統。

這一全新的模式推出以後,打破了國內無人便利店原先侷限於支付方式上的創新。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無人零售也一度是國內的明星賽道,從最傳統自動售賣機起步,迅速掀起無人貨架、無人商店的熱潮,後兩者曾在2017年獲得資本的熱捧,但很快完整經歷了從風口跌落的過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200家。

無人貨架賽道尤其慘烈,幾乎全軍覆沒,入局者在一年內就因虧損倒閉或轉型。

而無人便利店的玩家們,也不斷傳出虧損、裁員的消息。目前無人便利店尚有幸存者繼續探索,但盈利仍是一大難題。

在疫情期間,“無接觸”服務躥紅,原先被資本和消費者冷落的無人零售再度站到了臺前。它會再度成為風口嗎?

疫情下的無人零售

林捷告訴連線Insight,原先簡24接觸的客戶,主要是快遞行業和商超領域的。也有客戶利用簡24提供的智能櫃做小區裡的生鮮櫃,但卻幾乎沒有餐飲行業的客戶。

而他最近接到的電話裡,卻多了很多餐飲行業的客戶,在今年疫情爆發後,這些客戶們才關注起無人零售,想要試一試。

令林捷意外的是,有火鍋店的店主告訴他,由於堂食比例下降,他們想要通過把智能櫃放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用“無接觸”的形式售賣半成品,成為除了外賣、堂食之外的另一個渠道。

“生鮮智能櫃的食材相對火鍋半成品來說,損耗較高。和火鍋相關的輔料、半成品在櫃體裡進行冷凍,保存時間比較長。”林捷說。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他還發現了一個特點,二、三線城市對於無人零售項目的需求更多,這段時間,很多河南、福建等城市的客戶們找上了簡24。

這些客戶裡,還有人想要買智能櫃回去賣口罩。

面對這種需求,林捷表示,智能櫃的技術主要是靠視覺和重量分辨產品,而口罩白色居多、形狀相似,難以分辨型號。更重要的是,口罩的分量太輕了,智能櫃的重力感應器敏感度不夠。

“誰也不知道不知道口罩的需求會持續多久,如果換成精度更高的感應器,成本起碼要上升20%-30%。所以我建議客戶5個口罩起賣,5個打包後,在視覺和重量上就可以識別了。”林捷提到。

面對各種各樣的需求,林捷只能在電話裡與對方討論,但卻沒辦法給他們發貨,因為上游工廠還沒復工。

由於疫情影響,無人零售項目的推進並沒有那麼順暢。

近期,簡24的員工並不能外出做項目,只能先幫客戶做規劃。林捷告訴連線Insight,三月開始陸陸續續能夠開始發貨,不過就算髮貨,客戶近期可能也無法進入小區順利鋪設點位以及補貨。

除此之外,無人便利店也因疫情期間的交通管制面臨著停業的困境。

對於主要佈局在CBD、高校、工廠等地的F5未來商店來說,春節期間本身就意味著人流量下降。而疫情的發生,意味著春節假期又延長了。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F5未來商店選購的電子屏幕,受訪者供圖

F5未來商店聯合創始人林小龍告訴連線Insight,疫情期間門店照常銷售,店內預包裝產品的銷售沒有受到影響,但由於企業的停工,佔門店銷售比例60%的鮮食供應停止供應了十天左右,直至元宵節復工。

復工後,F5未來商店的CBD門店的生意逐步在恢復,但是相比於往常來說,還是稍有差距。

由於F5採用封閉式貨架,選購產品是在小程序或者店裡的電子屏幕上進行,在以往,約有30-40%的用戶通過手機下單。而在疫情期間,線上下單、到店即取的取餐現象大幅增長。

根據消費者這一新的消費習慣,林小龍表示,F5會在未來一兩個月裡,對機器進行迭代、設置緩存區,方便用戶在遠程下單後,能夠到店拿了就走。

相比之前,消費者對無人零售的接受度變高了。如何根據新的需求佈局自身的無人零售應用場景,或許是無人零售玩家們的新機會。

投資人也再次關注到了這個行業。林小龍告訴連線Insight,春節期間,資本市場對無人業態又有了一些關注,也有一些投資人找到F5來了解情況。

“雖然這波需求,會讓無人零售在資本市場熱鬧一下,但真正進場的人非常會理性,會看項目的單位模型是否是健康的、是否可持續。”林小龍說。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F5未來商店門店,受訪者供圖

風口消逝後,倖存者活得如何?

無人零售在國內發展至今,林捷的親身感受是,在外競標的時候,競爭對手一直在減少。這說明,這個賽道的公司越來越少了。

2017年,這還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這是資本最青睞無人零售的一年,林小龍記得,F5未來商店曾有一次因融資報道上了36kr首頁,當天有五六十家投資機構來加微信,其中不乏知名機構。

同年,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也開始在無人零售領域進行嘗試、接連推出無人店的項目。

但在將近三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巨頭,在無人零售業態裡,都沒有非常成功的項目。

風口只持續了不到一年,無人零售就快速駛入寒冬。資金鍊斷裂、裁員、倒閉、轉型,壞消息遠比好消息多。

無人貨架在搶佔點位時追求規模,倉儲和團隊管理沒跟上,成本高收入少,普遍處於虧損狀態。

而無人便利店在起步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還沒等到探索出盈利模式,就因為缺少資本的繼續支持而倒閉。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盲目擴張是主要的死因之一。

資本瘋狂時期,甚至曾有投資人建議F5未來商店大規模開店,開一千家店之後去融資、再跑單店模型。“如果當時大規模鋪開,肯定是埋雷,將來可能會有非常多救火的工作。”林小龍有些慶幸。

在林小龍看來,迭代機器產品,優化存貨密度、出貨順序,這些都比擴張重要。

在2014年於佛山開出第一家店時,F5未來商店就把目光聚焦於將機械臂應用於鮮食製作上。林小龍認為,眾多知名連鎖便利店裡,鮮食銷售貢獻都過半,無論是從消費者需求側,還是便利店盈利的組成部分來講,鮮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林小龍還記得,第一款機械臂是直接在門店裡做的,當時F5鮮食製作也只能提供賣得最火的車仔麵和魚蛋。製作思路和人很相似,按不同品種進行分別製作。

但是,F5很快發現如果繼續沿著這種思路來製作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增加單品就意味著需要在機器上不斷增加模塊,每次出新品都要更新機器。

“門店開到100個、1000個的時候怎麼辦?難道每上一款新品,還要去給所有門店專門換機器嗎?”林小龍說,後來,F5改變了機器的設計思路,圍繞著水煮、氣蒸、微波三種工藝去設計。這意味著,同樣是水煮工藝,能做咖喱魚蛋,也能做香辣魚蛋。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F5未來商店內的餐飲空間,受訪者供圖

目前,F5未來商店在最高峰的時期一個小時能出餐307份,相當於傳統便利店五六個人制作鮮食的水平。這些鮮食為F5未來商店貢獻了過半的營收,目前,F5未來商店部分門店已經盈利。

除了機械臂以外,無人便利店的技術解決方案主要還有RFID(電子標籤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視覺+感應器。

連線Insight瞭解到,由於RFID的運營成本較高,目前從業者大部分認為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也沒有太多的人去做新的嘗試。而視覺解決方案方面,5G時代的到來能提高識別能力和傳輸速度,或許會帶來新的機遇。

簡24曾經嘗試模仿亞馬遜自營一百平無人便利店,但以目前的視覺識別技術,不能把每一個人都跟得很準確,在店內面積、人流量越大的情況下,商品可識別的準確率也越低。探索失敗後,林捷提到,應該先從小店開始探索,識別率會比較高。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簡24的無人小店,受訪者供圖

2019年3月,林捷決定轉型,不再開無人便利店,而為B端輸出智能貨櫃以及零售技術。轉型後,視覺識別技術依然是一個需要長期攻克的難題。簡24還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不斷尋找適合的應用場景。

比如,簡24在服務傳統便利店開無人店的時候,會選擇熟人場景的小店,以減少盜損率和識別準確率錯誤。

儘管目前技術沒有完全成熟,但林捷明顯感覺到,相比於以往,現在願意嘗試的人更多了。

“通過疫情,大家意識到,無人零售會變成線下零售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並不一定需要無人零售的渠道走80%的貨,但是哪怕只能做10%也要做。行業應該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動不動說‘顛覆’。”林捷提到,大部分客戶會把它當成一個保險項目,以免未來再發生同樣的事。

在提高技術的路上,倖存者們又有了一段喘息的時間。

無人零售的價值在哪裡?

在無人零售跌宕起伏的這幾年裡,消費者群體中出現的質疑聲不少:

部分無人便利店選購的東西太少了,空調和冰箱24小時打開,人流很少,遲早要黃。

我不關心你是有人還是無人,關鍵是商品夠划算麼?

無人化以後服務缺位,方便了商家、麻煩了自己,然而價格並沒有下降......

從業者如今也不得不承認,無人零售最先改變的不是人們的生活,而是零售行業的成本結構。

林小龍跟在傳統便利店行業從業多年的同行交流時曾經提問,做零售最難的是什麼?90%的人給出的回覆都是“招人”。便利店所需要的服務性人才需要常年做重複性的工作,願意幹的人越來越少,並且成本與日俱增。

無人零售誕生的最初,是成本問題倒逼行業提效降本。

簡24有一個做2B供應鏈的客戶,如今開了將近10家無人便利店。店裡沒有一個店員,只有一個司機在送完食堂、醫院等地之後,順路為這10家店補貨,以及一個簡24安排的兼職客服,在偶爾識別錯誤時人工介入修改。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簡24的合作項目,受訪者供圖

他在研究過亞馬遜無人店的模式之後,對其商業模式做了猜測:假設亞馬遜開了傳統100家便利店,按照一天營業16個小時、兩班員工輪流,每個班以全家的標配安排四個員工上班,一百個點位需要800個人;若以亞馬遜的技術開無人店,每班可能只需兩個人理貨,再加上40個客服處理問題,所管理的員工只需440個人。

而這40個客服可以在其他人力成本低的國家集中管理、培訓,管理難度會比分佈在100個店裡的800個員工培訓成本低很多。

“這是無人零售的第二步,通過集中式的管理,改變原來零售裡分佈式勞動力不均衡、不充足的現狀,用最集約化的方式去處理自動化技術產生的bug,並且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儘可能降低人工干預的比例。這是我認為無人零售往後走的大方向。”林捷說,目前,簡24還處於第一步,即幫助傳統便利店覆蓋人流密集程度稍弱、或者成本較高的地方。

理工科背景的F5未來商店團隊,也逐步用自動化和數字化代替人的決策,除了門店內的機器升級之外,對總倉也做了數字化改造,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根據天氣、歷史銷售自動計算每個門店配送商品和數量,並進行自動分揀。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F5未來商店的競爭對手就是同一條街上的便利店。

對於便利店業態而言,800米範圍之內的人是最穩定的客流,而非被高科技噱頭吸引而來的獵奇者。F5曾在某日系便利店附近嘗試開店,得到的反饋大多數不是“門店酷炫、有未來感”,而是“產品好吃”。

對於自營的F5未來商店來說,無人零售最核心的是先突破單店盈利,再進行區域性模型的驗證。在林小龍的預想裡,F5的密度的理想狀態是像香港的便利店一樣,一棟樓下有兩家,馬路對面還有一家。

“某日系便利店日均營收6000多可以達到盈虧平衡狀態,我們1500元就可實現盈虧平衡,理論上密度要達到它的4倍。形成小顆粒的零售網絡,對人流進行截流,不需要每個店都做到很高營收。”林小龍說。今年,F5未來商店將會進行高密度覆蓋實驗。

除了目前還在摸索階段的無人零售,傳統商超也在通過技術進行智慧化、數字化升級,例如在收銀區設置人工通道、自主結算、掃碼購等多種結算方式,以及更新作業工具,實現數據化管理庫存等,通過更新軟件、硬件等方式提高效率、解放人力。

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無人零售,從業者都越來越深刻意識到,“無人”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減少人工、降低成本的手段,“零售”依舊是不變的本質。

無人零售的風口回來了?倖存者並不那麼樂觀

目前來看,疫情帶來了一波關注,不少餐飲品牌、零售商開始佈局無人銷售渠道。上一波泡沫破碎中的倖存者,也許會迎來新的資本支持,也許會迎來更多零售巨頭和便利店巨頭在這方面的新佈局。

對於這波疫情帶來的機遇,接受連線Insight採訪的玩家們表示,這次疫情推進了人們對無人零售的瞭解,也有更多商家願意嘗試無人貨架,在TO B和TO C兩端都會帶來機會,但不會像上一輪風口期一樣出現“爆發”的現象。

2020年,盈利依然是橫在倖存者面前的一道坎。林小龍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2020年,如果無人便利行業都沒有玩家能跑出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那麼大家就都掛了。”

而如今,他的態度既不消極,也不過分樂觀。他告訴連線Insight:短期內的需求會增加,但長期來看,影響並不那麼大,歸根結底要看所提供的產品是否滿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