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疫情下醫美產業的“倖存者”?

誰是疫情下醫美產業的“倖存者”?

在過去的三個月裡,醫美機構日子不好過。

疫情之下,一邊是被捲入倒閉潮的醫美機構老闆們,另一邊是做得風生水起的線上直播問診。

民營醫院、診所停診,醫美醫生的收入也會受到重創。更加速了原本就經營不善的醫美機構直接加入“倒閉潮”隊列。在近日億歐大健康主辦的“新冠抗疫,醫美產業保衛戰”主題直播中,億歐大健康主編郭銘梓、聯合麗格董事長李濱和金浦健服總裁範寅就疫情之下的醫美行業,發起了一場產業與投資視角的圓桌討論。

“以往打價格戰的醫美機構在疫情之下的抗風險能力極差。”李濱如是判斷。而對於投資人來說,無法開診的醫美機構也會對投資回報造成重創,範寅表示,尤其是那些跨界打劫的醫美投資人們,是重點被“攻擊”的對象。

但行業並不總是悲觀,醫美行業仍有“倖存者”。

在李濱看來,這一批能夠觸網、全方位利用互聯網工具的醫生,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會非常強。“這一次對於醫美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從新氧、更美、悅美等互聯網醫美平臺近期的舉動也可以看出,1月起,上述平臺紛紛開設視頻面診,將始終坐在問診臺背後的“醫生”推至臺前。

這樣的模式是值得期待的。“把醫美服務‘臨門一腳’前的行為全部搬到線上,包括支付。支付一旦進入線上,醫生就是在線上是和消費者直接介入,打造出看一種新的醫患關係。”李濱對此唱好。醫美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問診諮詢、瞭解價格,不用再被“中間商”層層加價,長此以往,就醫者的利益得到保障,醫療機構和醫生也能獲得正當利潤。

從短期來說,“直播+問診”是疫情下醫美機構自救的手段之一,而從中長期來說,將醫生推到臺前,也成為了線下醫美機構戰略發展中的一種新模式。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醫美行業到底發生了何種變化?疫情過後,哪一類企業會繼續具有競爭力?

從“私域流量”到“私域存量”升級

“醫美對線上問診的依賴度得到進一步強化,疫情之後,人們會越來越喜歡線上問診的方式,醫生的個人形象更容易被公眾接受,醫生個人品牌的崛起,有了更多的機會。”今年2月初,李濱就曾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中下過判斷。

聯合麗格也加入了“直播大軍”。聯合麗格第一醫院自2月10日開診至今,一共做了63場直播,總觀看量超過25萬,總點贊數超過15萬。單聯合麗格第一醫院的郭樹忠教授就做了20多場直播,合計觀看量將近4萬,吸引近200人進行網絡預約。

疫情成為了一道催化劑。醫美平臺紛紛推出的直播,通過互聯網介質讓醫生從“辦公桌後”走到“線上”,讓醫生和消費者的關係、信任感和粘性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而興起的網絡面診背後,除了強效的引流作用,更多的作用還包括醫生“私域流量池”的擴充。

李濱認為,“私域流量”的本質就是患者的精細化運營。從院外引流到院內成交,從不信任、弱信任,到強信任、超級信任,如此不斷遞增的運營過程。

在此前,醫美醫生與消費者的關係弱、信任感弱、粘性也弱。“大家更重視渠道、營銷、諮詢。從這個角度來說,醫美機構只要把客人拉到它的醫院裡,它就可能通過一系列的方式讓客人消費。”範寅指出,行業在早期是處於病態發展狀態,尤其當機構和線下渠道合作去實現獲客,機構可能要給渠道返至少50%以上的費用。

這造成了醫療機構的成本虛高和浪費,機構的利潤越來越稀薄、抗風險能力也越來越差,而毫無疑問,在疫情中,這一波醫美機構會最先倒下。

積極求變的機構則有了更多的機會。正如聯合麗格開啟直播面診的做法,機構推動醫生走向“前臺”,是放開了握住醫生“私域流量”的手,而此次疫情,更推動它們釋放了另一雙手:醫生的“私域存量”。

把“流”變成“存”,就是通過優質的醫療服務,讓這些客患成為醫生的粉絲,並形成相對固定的關係。

談及原因,李濱表示,在消費醫療市場需求驟增的當下,私域流量已經不足以支撐機構及醫生的快速發展。“我們要去思考醫生如何把私域流量變為私域存量。”

“醫生走到線上,直接和他們的病患和潛在的客戶溝通交流,然後通過一些更加專業的手段,把他們變成自己的‘私域存量’。這是一個方向。”範寅談到,“從最近幾個月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咖願意在線上表達觀點、交流,效果非常不錯。”

平衡兩大關係,疫情之下的“自救法寶”

作為機構,聯合麗格能夠在直播面診的新模式中成功試水,與其能夠平衡機構和醫生IP關係的優勢密不可分。

聯合麗格是以打造“醫生合夥人”的形式,給予醫生股份,將每一家線下機構的營收和運營與醫生掛鉤。從品牌角度,聯合麗格將每一家機構與一位醫生深度綁定,例如聯合麗格與激光美容泰斗趙小忠教授聯合打造的小忠麗格,將“小忠”醫生的技術品牌與“麗格”的管理品牌相結合。

用李濱的話說,聯合麗格希望打造機構和醫生之間一種整合的關係,在統一的平臺上以統一的品牌去推廣,這樣,機構也可以給醫生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價值。

“中國醫美業的生產關係,20多年以來都沒有理順。”李濱表示。早期民營企業、民營醫療的畸形發展狀況,帶來了醫美行業生產關係的扭曲。醫美機構們為了自身當下的利益,可能會不顧及行業的利益和良性發展,打起“價格戰”。

此外,過去醫美機構不會將關注點放在醫生個人品牌的打造上。“因為醫生一旦打造起個人IP,就容易流向院外,自起爐灶。”他解釋道,“在之前,大部分機構還是不願意醫生這樣做的。”

範寅也表示,如果機構要連鎖發展,必須兼顧機構的IP和醫生IP。“前幾年國內出現了很多醫生自主創業,有很多明星集團。但是如果是簡單醫生‘湊’到一塊,效果還是打折扣的,而機構也需要有醫生IP來支撐。”

聯合麗格的獨特之處在於,在2011年創立之初,就做到放權醫生、平衡醫療機構與醫生IP的關係。“醫生不是合夥人,不是股東,他就不會承擔終極責任。因為醫療決策權沒在醫生手裡,我的手術做砸了,老闆去處理就好了。我覺得這種狀態是擰巴的,不符合這個行業的規律。”李濱說道。

“醫美是一個相對集中的行業,聯合麗格是幫助醫療專家去賦能,而不是從醫美專家身上獲取價值。作為聯合麗格的投資方之一,範寅提到,願意下注的一大原因是認可李濱打造醫生IP的邏輯。在上海見面的當天,原本預計1小時的溝通,雙方聊了整整一個下午。

疫情期間,通過直播面診這一創新,許多醫美機構也開始嘗試去平衡和醫生IP的關係,對於行業發展而言無疑是從“價格醫療”到“價值醫療”轉變的信號。

但與此同時,行業新的挑戰也來臨:互聯網平臺如何去平衡其與醫生IP的關係。

在美容業,美妝品、護膚品等產品可以以零售的邏輯去售賣,因為它們是標準化產品,但醫美服務不能以同樣的思路去做。 “疫情促使了平臺的迭代,但服務並不好‘賣’。”李濱看好直播面診的未來,但也存有一絲謹慎,“平臺化公司和醫生個人IP要如何平衡?我們也沒完全做到完全理想的狀態,也在摸索的過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