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为什么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先民们为什么选择龙做为图腾?

飞翔的春燕


以龙作为民族的图腾,是中华的特色。很多民族的图腾是实有的动物,有的民族是熊,有的民族是狼,有的民族是狮子。中华民族很特别,图腾是一种非实有的、创造出来的动物——龙。

为什么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要提到中华民族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易经。翻开易经,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对于龙的描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龙这种动物,若隐若现,变化无端,神通广大,上天入地,能通三界。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对于龙的崇拜,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龙的文化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我们自强不息,我们不卑不亢,我们锄强扶弱,我们有张有弛,我们刚柔并济,我们灵活多变。以龙作为做人做事的榜样,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不传之秘。只有懂得了龙的性格,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方略。

历代君主都十分喜好龙的形象。因此,后来龙慢慢变成皇帝和皇权的独特象征。在故宫里最常见到的就是龙。当然,民间对于弄得喜爱也丝毫不减。女婿叫做乘龙快婿,家里吉祥如意叫做龙凤呈祥,创业的精气神叫做龙马精神,画画很传神叫做画龙点睛。形容人才不显摆叫做卧虎藏龙。中国人和龙的渊源与故事真是活龙活现啊!


种商养禅


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大战之后,黄帝会盟诸部落,合符釜山,一统天下,定都涿鹿,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形成了“以和为贵”为中心的中华合符文化,使中华民族从荒蛮时期进入文明初创的时代,因此,被历代史籍记载。尤其是“合符釜山”,这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更是做了详细记述。用各部落的图腾融合出“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图腾,并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自夏以始,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龙作为国家图腾。

《山海经·北山经》里说:“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人面者二十神。”《山海经•海内经》又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黄帝后裔鲧的夏部落开初就是以马为图腾的。“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伏羲“人面蛇身”,所属部族的标志是蛇。《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为鱼妇”,成为半人半鱼的形象,他所管辖的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其部族当是以鱼类水生动物为图腾的。不难看出,龙是汇集这些部落的图腾特征而形成的。华夏民族正是以上述五大部族为代表的众多氏族部落经过长时期斗争融合的结果。龙是华夏民族多元化构成的标志,也是我们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如果去过河北省涿鹿县,那里位于涿鹿合符坛的“九龙腾飞”雕塑就是中华三祖“合符”精神的凝聚与再现,由九条巨龙和一个巨大的龙球组成,每条巨龙的设计高度为45米,暗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九五之尊”和“九九归一”的理念。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主要景点的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祭祖。

尽管如此,游览涿鹿县中华三祖堂、轩辕湖、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国最大的华表、56根民族柱、三祖文化广场,倾听我们祖先的脚步声,环顾周围的历史文化建筑,还是感到震撼,那是小县城,竟能用如此大的胆魄打造出如此恢弘的历史文化建筑!在中华合符坛前,看到人家抢先了一步,建起了中华合符坛,把这段历史定格和留驻在了涿鹿,真是佩服。也许,那些年多地纷纷宣传在自己的地域内发现曹操墓,是一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抢夺,也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先行。作为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多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记住自己的精神特质,清楚我们从哪里来,便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冷恒杂谈


叶公好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的传人。

总之中华民族是对龙精神相寄,系系相关。皇帝身的龙袍是五爪龙,大臣穿的蟒龙袍四爪龙。

民间丧葬文化更离不开寻找龙脉点穴,山势走向又说龙脉走向。

中国大地上有两条巨龙:这两条龙的名字叫黄河、长江。

天道布云下雨又归纳在四海龙王职责范围之中一一

神话小说中李靖的儿子抽了龙子筋做鞭玩耍,唐朝大臣梦斩金河老龙。

二月二龙(农)抬头又牵扯到玉龙故事。

民间生了孩子,取名龙王保。

生了双胞胎一男一女又是龙凤胎。

民间的寺庙头顶二龙戏珠,龙无处不在。

龙张场,广大。





郭玺清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历史故事】

夏代刘累养龙的故事,之后,《山海经》制造了龙家族的一批新类型。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的神话故事,佛教里有天龙护法的故事。


【历史发展】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形成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这样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难以捉摸的,模糊思维的直观性和表面性,使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将云、雷电、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楚;也不会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得明白。在他们看来,云、雷、电、虹等,都和雨相关,差不多是一类;鱼、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亲近,大体上也是一类;猪喜欢水,马、牛等也都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关的在天上弯转的云、雷电、虹等,就和与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鱼、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生产和生活不能不依赖雨水,雨水却常常让人们依赖不上。再看这些与雨水相关的物象:云团滚滚翻卷,变化万方;雷电叱咤长空,霹雳千钧;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还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长短参差,阴森怪异的鱼、鳄、蛇、蜥蜴等等: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令人惊惧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称呼】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

“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霓虹;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如今这个“龙”。

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蕴含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微笑的太阳花


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族生活时期,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信仰的图腾,并且奉为自己的祖先。

龙这一形象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集中了自然界中诸多生物的特征。

所以说龙是一种图腾的集合体,集中了万物之灵,成为最强大的存在。而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便是这支部落的后裔,故而我们便也是龙的传人。

那龙形象的诞生又可以具体追溯到什么时候呢?详细的年份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已不可靠,但是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依然可以窥出一些端倪。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中华民族最原始的龙。它造型粗犷,全身由贝壳堆砌而成,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精致的造型。

然而它确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是从当地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墓葬的随葬品,该时期正是神话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时代。

在濮阳市出土了这样的墓葬龙图腾,不免让人联想到颛顼乘龙飞升的故事。这条龙究竟是不是颛顼所乘的龙我们无从考证,但无疑给它的身世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原始社会的居民在此建立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现今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华第一龙的发掘对于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点的证实无疑是有力的。

中国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我们永远都是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正是我们可以考究追溯的历史源头,因着它,我们的文化自信便是一种传承了五千年而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之巨龙,也必将崛起腾飞。


传统达人


这个离不开古老的“昆仑”传说,也离不开中国的道家学说。

什么是“昆仑”?

道家的传统思维模式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对“昆仑”一词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太阳是太阳他妈生的,人是人他妈生的,生太阳的地方是昆山,生人的地方是仑山,他们合起来就是昆仑山”。

“昆”字下面的“比”,“仑”字下面的“匕”,实际上从造字角度分析,就是“女性”的象形。

根据考古的发现,三星堆文明就信仰“太阳是太阳他妈生的”,实物就是“扶桑神树”,只不过太阳被描述为金乌而已。

而三星堆的地理条件,周围只有大巴山有可能成为“昆仑”,而且大巴山有“巴山大峡谷”,刚好把大巴山一分为二,上面部分是“昆山”,生日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开天辟地”的地方,下半部分是“仑山”,生人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女娲(部族)造人”的地方。

对“昆仑”的理解,使上古的人们把大巴山视为神明,由于“巴”就是大蛇的意思,大巴山也就成为了“大大蛇🐍山”,这就使他们产生了“道”的思想,所谓“道”,就是“人类族群像大蛇🐍一样行进过程中为首之人”的意思,或者说“人首蛇身,行动迅速”的意思。

四川自古以来是巴蜀大地,巴人实际上就是“蛇人🐍部族”,他们控制了制盐业,蜀人实际上就是“虫人🐛部族”,他们控制了蚕桑纺纱业,形成了“龙图腾”的主体“蛇身🐍虫麟🐛”,巴人的一支賨人是勇于作战的军事部族,是著名的虎人🐯部族,擅长军事作战,故又增加了“龙图腾”中的“虎眼”,而蜀人中的一支则组建了著名的鱼凫王朝,擅长水利工程,是响当当的“鱼人🐠部族”,这样就形成了“龙图腾”中的“鱼尾”。

而当时的部落联盟领导核心是“炎帝和黄帝”,他们属于牛人🐮部族和羊人🐑部族,炎帝部族擅长医药业及农耕业,黄帝部族擅长造车业及游牧业,故而“羊角加牛角”就成为了“龙角”,他们又联合了两支鸟人🐤部族,擅长商业流通“天命玄鸟”的商鸟人🐤,和擅长物业流通“凤鸣岐山”的周鸟人🐤,这样“鸟爪”又成为了“龙图腾”的组成部分。

这样,“龙图腾”就成为了“牛🐮羊🐑角、虎🐯眼、蛇🐍身、虫🐛麟、鱼🐟尾、鸟🐤爪”,实际上就是各种行业部族的文明型组合。

所以,这些各种行业部族的子孙,就被称之为“龙的传人”。

四川的军队为什么有时比较松散,但针锋相对时却战斗力特强,就是因为他们的巴人和蜀人祖先遗留下来的血液里,都存在有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动力。


河东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那是有根有据的,且听我一一道来:在中国山东省嘉祥县,历史遗留下来的东汉时期武氏墓碑群石刻中,有一组古代帝王画像。画像中有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夏禹等十位帝王,其中九位帝王是人头人身,唯独伏羲和女娲画在一起,两人都是人身、龙尾,象征着他们是由龙转化来的。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伏羲与女娲结婚后生下了中国人,之后一代代繁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华民族,所认中华民族便认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便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至于先民们为什么选择龙做为图腾呢?那就要寻根问底了:上面说过是女娲生下了第一个中国人,那么女娲自己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于是干脆将“蛇的图腾”改成了“龙的图腾”,这便是先民们选择龙做为图腾的来由了。





覃南朝


我个人的理解: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龙的,而每个国家都有个自己的动物做代表,中华儿女不断努力战胜不同的国家并从他们的所代表的动物身上取下一个部位放在自己国家的代表动物身上,我们的代表动物本来是条蛇,将这些动物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不一样的动物取名叫龙,这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深夜o读书


龙作为中国民族的图腾,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因为它变化多端,可以栖息陆地,游在水里,飞在天上,是非常灵活而又吉祥的动物。

1.它勇猛灵活,智慧多变。可以飞,可以游,可以栖息,既奋发图强,又可以蹈光养晦,该隐则隐,该现则现,该辛勤耕耘则耕耘。该卧则卧,是非常智慧和懂得审时度势,以及顺势而为的,集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易经》的第一卦:乾卦就用龙的六个阶段,来告诉人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做不同的调整和准备。初爻就是潜龙勿用,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该积累实力,养精蓄锐,二爻到六爻我就不详细说了……

3.中国古代皇帝都叫真龙天子,也是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高不可及的尊贵之位。真龙天子就是替天来照顾老百姓的,

4.诸葛亮未出山时,也叫卧龙先生,时候到了,料事如神,懂得把握时机,才出来,就好比乾卦的四爻:现龙在田,该出手时就出手。多么智慧。

5.我们古代的神话传说就有东南西北龙王在帮我们守护各地的海洋。帮助百姓风调雨顺。


心易学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 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它蕴含着先民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与智慧结晶。

那么,“龙”这个形象究竟是何来历?又有何种象征?因何机缘,“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成了“龙的传人”?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

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春天的黄昏,苍龙群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蜿蜒而升,“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谚,说的就是仲春时节龙星升起于东方地平线的情景;夏天的黄昏,苍龙群星高高地翱翔于南方,彪炳夜空;秋天的黄昏,苍龙群星掉头向西,开始向地平线坠落;冬天黄昏,苍龙群星就隐没于北方的地平线下了。

《周易·乾卦》爻辞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帝王为了标榜自己上应天心,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即所谓郊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龙星就成为皇权的象征了。

此后,从秦汉到明清,龙的纹样一直被帝王所垄断。此时的龙,高高在上,与华夏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无关。

为何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

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正是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五口通商,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才应运而生。

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

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周易·乾卦》爻辞多处言“龙”,《象传》解释“龙”的象征意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称道君子,也是赞美龙。飞龙在天,龙腾虎跃,刚健进取,自强不息,正是华夏儿女自古相传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以“龙的传人”自居,可谓实至名归。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 

  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